流失百年“虎蓥”回家 入藏国博
发布时间:2018-12-12 14:30:12    来源于:大公报
摘要:记者江鑫娴北京报道:国家文物局劃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蓥(音同莹)”入藏仪式11日在国博举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蓥”重回祖国怀抱。据介绍,今年3月“虎蓥”在英国拍卖,并被境外买家以41万英镑的价格拍得。随后,该买家将“虎蓥”捐赠给了中国国家文物局。
	
	【大公报讯】记者江鑫娴北京报道:国家文物局劃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蓥(音同莹)”入藏仪式11日在国博举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蓥”重回祖国怀抱。据介绍,今年3月“虎蓥”在英国拍卖,并被境外买家以41万英镑的价格拍得。随后,该买家将“虎蓥”捐赠给了中国国家文物局。
	 
	青铜“虎蓥”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蓥”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虎形装饰而具重要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相关资料显示,“虎蓥”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境外买家无条件捐赠
	 
	今年3月底,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蓥”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4月11日,该文物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4月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蓥”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实物鉴定,包括科技检测在内的鉴定结果均显示:青铜“虎蓥”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11月23日,青铜“虎蓥”安全抵达北京。
	 
	在周代,“蓥”是一种盛水实用器具,类似於今天的水壶。据国家文物局介绍,“虎蓥”称呼,主要依据其流管、器盖上的卧虎造型。“虎蓥”盖内铸铭四字:“自作供蓥”,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蓥”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布局合理。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蓥”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範例,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责任编辑:陈尘)
      
    
	近期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