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颠覆认知!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2个真相


发布时间:2020-04-09 17:31:05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4 月 8 日武汉打开城门,社会上出现两种相反的声音,一种欢欣,一种恐慌。欢欣的是历经 76 日总算解封,恐慌的是还有“无症状感染者”在流动。

4 月 8 日武汉打开城门,社会上出现两种相反的声音,一种欢欣,一种恐慌。欢欣的是历经 76 日总算解封,恐慌的是还有“无症状感染者”在流动。

进入 4 月后,国家卫健委开始通报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截止 4 月 6 日 24 时,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30 例,当日转为确诊 2 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 42 例,尚在医学观察 1033 例。

这让许多人感到恐慌。

但一位武汉医生透露,“无症状感染者实际在疫情爆发初期就已讨论过,肯定有,但无症状感染者并不代表永远是带病毒状态,所以也未大肆公开。”

这是不是说明,无症状感染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呢?

也不尽然,看几组数据:

韩国研究表明,约有 30% 的感染者,从感染到住院到康复,他们都没有症状,而他们具有传染性。

3 月 20 日《自然》引用华中科大团队的研究报告指出,截止 2 月 18 日的 25961 例确诊数据,基于最保守的模型预测,武汉市至少 59% 的感染病例是未被发现的。而且,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有着同样的病毒传染能力。

据北海道大学最新研究,在其跟踪的 50 多个案例中,无症状感染者平均 3.4 天后就能感染其他人,而且差不多一半的案例是被无症状感染者所感染的。

《柳叶刀》杂志之前发了篇论文说:即使没有症状的人也能高效传播 COVID-19。

值得注意的是,流感病毒为什么传播力那么强,每年光在美国就能让几千万人感染?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较高,高达 56%~80%。

而这些信息,也显示了新冠病毒的传染特性。检测呈阳性的感染者,开始大多数都是轻症或无症,但他们都有传染性,而往后,有三种发展可能:

1.一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不发病,最终产生抗体,返回阴性,不再有传染性;

2. 一部分人一直没有产生抗体,检测始终阳性,他们有传染性; 

3. 少数人转变成为重症,需要入院治疗。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教授林江涛归纳出2个真相。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其实包含两部分人群,即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患者。”

而这个隐性感染者,就是上述中的第一类,已产生抗体,不具备传染性,还充当了所谓“群体免疫”中“防火墙”角色。

林江涛表示,假如明年新冠肺炎再度流行,我可以大胆预测,发病率最低的地区就是武汉,因为人群中已经普遍存在了保护性抗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症状感染者中,潜伏期患者仅仅是少数。

既然隐性感染者是同盟军,那么准确地说,是潜伏期患者防不胜防,那么如何精准识别潜伏期患者?

林江涛称,他们核酸检测呈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些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不能仅仅依靠核酸检测,也不能仅仅依靠疾病控制部门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而是必须要有临床医生介入。

比如乏力这个症状,有些人自己说不清楚,但临床医生一问,就能问出来,经验在此时非常有助于准确判断。也就是说,疾控人员很难严格区分潜伏期患者和还是发病后患者。

除了无症状感染者,“复阳”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

林江涛称,只要临床医生准确判断,病人已经治愈恢复,我们就不要对核酸检测结果做过度解读,也没有必要因为核酸检测上的“复阳”问题过度恐慌。

用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的话说,这些人的阳性没有公共卫生学意义,不会造成群体传染。

可以说,医生判断准确且符合治愈标准的“复阳”患者,短时间内根本不具有传染性,但在生活中却备受歧视。

现在总有人刷存在感,一会儿“无症状感染者”,一会儿“复阳”,结果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会恐慌,甚至造成了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

所以现在的防疫难点,就在潜伏期患者,这部分无症轻症的阳性感染者,始终有传染性。

疫情期间,确认有抗体的人员,可以在社会自由流动和工作。没有抗体的人员分二类,从未被感染的健康人需要防护,而已经被感染但依然阳性的人,需要进行观察、隔离和治疗。

但这个防护,又面临复工。或正如美国传染病专家预测的那样,如果人类没能发明疫苗,无论防护得再好,我们大概率也会被感染。

而这个治疗,目前来看,最大的希望,一在特效药,二在疫苗。

目前全球流感疫苗的有效性,从没超过 60%。而更难找到准位点的新冠疫苗,有效性只会比这更低。

所以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最后结果都一样,直到全体走向第一类、建立“群体免疫”的那一天。

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大概已经知道:工作要正常化,新冠必须露头就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两者兼得如何具体实现?

据林江涛表示,是精准识别与有限防控。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刀刃上去。那么,如何准确地识别潜伏期患者,就构成了精准防控的前提条件。

“在不具备大规模活病毒培养、潜伏期患者又‘无症状’、核酸检测应用过度的背景下,加大临床诊断的权重,有利于防控精准化,这也将大幅降低民众的恐慌情绪。只有精准的有限防控,才是可持续的。”

(责任编辑:陈尘)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