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各地经济数据出炉:经济五强市重庆或挤落天津


发布时间:2018-01-22 15:10:59    来源于:大公网

摘要:大公报1月22日讯 各地2017年经济数据近期陆续出炉。上海GDP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在内地城市中稳居第一位,北京、深圳、广州作为“2万亿俱乐部”成员,依次排在上海之后。令人意外的是,由于天津2017年经济增速仅有3.6%,将大概率被西部重镇的重庆超过,跌出前五之列。

大公报1月22日讯 各地2017年经济数据近期陆续出炉。上海GDP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在内地城市中稳居第一位,北京、深圳、广州作为“2万亿俱乐部”成员,依次排在上海之后。令人意外的是,由于天津2017年经济增速仅有3.6%,将大概率被西部重镇的重庆超过,跌出前五之列。

  

2016年,内地经济总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东深圳、广东广州、天津、重庆、江苏苏州、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浙江杭州。目前,还未公布2017年经济数据的有重庆和杭州,而根据过去几年发展水平保守测算,内地前十强城市料不会发生变化。

  

2017年,上海GDP完成30133.86亿元,成为内地首个突破3万亿大关的城市。北京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体量和增速与上海2016年的情况相当。去年迈上新台阶的还有广州市,GDP达到2.15万亿元,首次步入“2万亿俱乐部”。而深圳则以2.2万亿的成绩再次拉开与广州的差距,稳居第三位。

  

楼市调控影响京沪增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对大公报表示,伴随非首都功能的外迁,北京经济增速虽然落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却换回来“蓝天保卫战”的胜利。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它们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这种经济结构不太可能会出现高速增长,决定了京沪经济实现6.7%和6.9%的增速是正常的。此外,过去拉动京沪GDP增长功不可没的房地产行业,因为去年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两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徐洪才同时指出,广州和深圳在增速上领先京沪而发挥龙头作用是符合预期的。其一,深广创新能力强,特别是深圳凭藉突出的创新能力成为全国“创新样板”,发展有后劲;其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释放了珠三角发展的潜力;其三,世界经济復甦,带动开放窗口的深广两地经济增长。三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从而使得广州和深圳经济发展走在前列。

  

成都武汉杭州均排前十

  

按照2016年内地城市GDP排名,天津以17885.39亿的生产总值,排在第五位。当年,天津经济增速为9.0%,按照这一发展态势,外界对天津在2017年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曾经充满期待。不过,在天津滨海新区宣布更改统计口径后,2017年天津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经济增速仅为3.6%。相比而言,2016年GDP就已经逼近天津的重庆,如能完成年初提出的10%左右的增长目标,其GDP将超过1.9万亿,升上第五位。

  

徐洪才指出,如果不是天津滨海新区此次“挤水分”,天津今年也将步入“2万亿俱乐部”,不过实事求是去掉一些泡沫,虽然数据上略难看一点,但更接近真实。相比而言,重庆、成都、武汉都能排在前十,中西部发展令人高兴。特别是作为西部重镇和中心城市的重庆,目前拥有“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有利优势,而且在製造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有口皆碑,在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港深广差异化定位互补

  

各大城市去年的经济统计数据陆续发布,深圳和广州仍然位列全国经济四强城市,成绩格外喜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19日对大公报表示,虽然深圳和广州近年在逐渐做大做强,并有赶超香港之势,但是港深广是互补的差异化定位,深圳和广州的发展对香港是有利的。

  

2017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GDP超香港被预测“几乎板上钉钉”。珠三角另一中心城市的广州,去年经济也迈上新台阶,成为“2万亿俱乐部”新成员,经济总量距香港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徐洪才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规划提出之后,香港与深圳、广州的建设加快步入一体化,这样一个建设规划将大大释放珠三角的发展潜力,也将带动香港的发展提速。目前,香港面临两大制约,一个是土地资源有限,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的条件;另一方面对研发投入不够,不如隔海相望的深圳。香港对深广的快速发展应该是乐见其成的,因为这给香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香港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在相互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津GDP仅增3.6%和收费太多有关

  

据观察者网报道:挤掉“水分”,在一个低起点上“重新开始”的天津经济,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依然只有3.6%,落入多年来的最低点,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下降10.4%。对此,《人民日报》20日刊发文称,产业结构偏重偏旧、新动能增长点青黄不接、资源环境难以为继、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四大瓶颈长期困扰天津。

  

文章特别指出,结构不优,观念滞后,效益必然不高。一个直接的例证就是财政收入构成中,非税收入比重高。2016年天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59.6%,2017年提高了9.9个百分点,也不到全国的平均数75%,而同期不少东部地区这一比重接近90%。“税不够、费来凑”,说明天津的企业隐性负担重、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营商环境欠优。

  

文章援引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刘刚教授的话称,“培育新动能,从主要依赖投资和重化工业发展的制造城市转型升级为依靠知识和技术驱动的创新型城市,是天津爬坡过坎的关键。”对于天津的GDP增速,《新京报》刊发评论称,天津直面问题的做法,展示了应对GDP注水后遗症的“正确姿势”,也有助于化危为机。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之时,将对GDP的聚焦从“量”转到“质”上,既能给未来宏观调控减轻阻力,也给未来经济发展减轻压力。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