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中国雄安新区如何实现“创新驱动”从规划到落地的一气呵成?


发布时间:2017-04-25 13:26:32    来源于:路透中文网

摘要:路透北京4月25日 - 在中国现有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若将刚刚出炉的河北雄安新区喻为含着金汤勺出世,似乎并不为过。只是这个起点标准甚高,寄望“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国家级新区,要实现“创新驱动”从规划起草到最终落地的一气呵成,从理论高点到现实中落地,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着实不少。

路透北京4月25日 - 在中国现有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若将刚刚出炉的河北雄安新区喻为含着金汤勺出世,似乎并不为过。只是这个起点标准甚高,寄望“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国家级新区,要实现“创新驱动”从规划起草到最终落地的一气呵成,从理论高点到现实中落地,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着实不少。

 

虽然新区规划尚在酝酿,但官媒已将雄安新区贴上“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横空出世”的豪言壮语。与此同时,与雄安新区一起横空出世的还包括消息一宣布,即对雄安及周边地区的楼市冻结,以防重蹈中国此前多次上演过的一有题材房价暴涨的恶性循环,其后又对雄安新区整顿汽车销售市场,严禁炒车,情节严重将吊照。

 

诸多不同以往的严格监管手段,充分昭显出中国不希望尚在孕育的雄安新区尚未出世即被高房价所绑架,从而背离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初衷,也让尚在酝酿中的新区规划究竟会如何定位更令人瞩目。河北日报近日报道称,雄安新区要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实行大部门制,引入自贸区管理模式,集纳负面清单、“一会三函”等最新改革成果。

 

但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大部制的改革并非首次,无论是中央部委层面的大部制改革抑或是一些地区先行,如深圳曾经先行尝试的大部制改革,从试点至今并似乎并没有看到大部制改革在全国推广的迹象。尤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边界尚待厘清,财税改革仍待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部制改革成效有多大亦很难判断。

 

2009年深圳市率先实行大部制改革;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发布,预示着中央政府层面的大部制改革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不是从“解决问题”入手而衍生出的内生动力改革,因此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停留在粗糙的人员整合和部门合并上,距离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回归公共服务的改革终极目标还有一段漫长距离。

 

此外,将雄安新区定位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那么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现有多少明确功能是需要分解出去的?尤其是在强调京津冀一体的发展背景下,要突现雄安新区承接的非首都功能,显然也需要一份明确的城市定位管理清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雄安新区千万不能搞成工业集聚区,更不是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成为改革先行区;要通过集聚科研院所和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建设集技术研发和转移交易、成果孵化转化、产城融合的创新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京津冀体制机制高地和协同创新重要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对雄安新区的表述则是要先谋后动,加快组织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集聚全国优秀人才,吸纳国际人才,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指导河北省和有关方面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制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何立峰称。

 

只是在如此高标准定位的文字表述背后,如何能让完美的规划落到雄安这块土地上,显然不只是规划编制完美本身那么简单。尤其对于已经编制过中国的十三个五年规划,且对编制规划驾轻就熟的政府智囊团而言,再美好的规划,终究要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基于中国正面临经济下行周期压力之际,如此高规格定位的雄安新区横空面世,似乎也折射出中国寄望将其打造成新一个辐射拉动经济增长极的重大含义。但雄安新区能否真能如其所愿,眼下也只能拭目以待。(完)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