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特朗普难改亦敌亦友的中美关系


发布时间:2017-03-15 13:38:18    来源于:FT中文网

摘要:自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国内外舆论对未来四年的中美关系走势颇为悲观。美国方面,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多次承诺将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包括对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达45%的关税,并将中国定义为货币操纵国。与此相呼应,他任命的多位高级官员对中国的敌意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国内外舆论对未来四年的中美关系走势颇为悲观。美国方面,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多次承诺将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包括对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达45%的关税,并将中国定义为货币操纵国。与此相呼应,他任命的多位高级官员对中国的敌意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中国一方,本届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似乎更为积极主动,很有可能会采取直接报复的方式来应对外来压力。这一方面来自于换届年国内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一些观察家认为稳定的中美关系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已经大大下降。尽管此类看法不无道理,特朗普时代中美两国发生摩擦的可能性不可小视,然而,目前断言中美必将走进全面对抗的死胡同显然还为时过早。

 

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总统的竞选言论与正式上任后的对华关系政策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奥巴马在竞选阶段严厉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并曾投票赞成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舒默法案。但在他的八年任期内,美国政府并没有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小布什的竞选言辞中对中国的态度远比特朗普更为强硬。例如,他支持《台湾关系加强法案》,并扬言将“采取一切”手段保卫台湾。然而,在诸多反对声音中,他毅然亲临北京奥运会现场以示支持。再往前看,一贯强硬反共的尼克松在就任美国总统后,则亲手打开共产主义中国的大门。因此,回到当前,对未来中美关系的预期不应死板的纠结于特朗普的竞选言论。

 

事实上,中美关系亦敌亦友的现状并非来自于两国的刻意经营,而是长远国家利益和各方面制约条件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平衡。过去几十年间,中美的共同利益从安全领域已经全方位的扩展到贸易、金融、反恐、环境保护等各个角落。这一趋势并没有因为两国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而逆转。换言之,不管谁来做美国总统,都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中美关系数十年经营的结果。即使两国有某些冲突和摩擦,只要不出现重大的政策误判,这些冲突最终都会维持在可控的程度。

 

考虑到未来几年两国政府的政策偏好和所面临的挑战,特朗普时代中美达成更稳定战略关系的可能性相当大。首先,两国政府决策层存在很多的共性。例如,未来几年两国政府都需要集中精力应对国内事物。特朗普需要兑现一系列竞选承诺,以保持足够的选民支持率。美国新政府需要制定具体可执行的方案来解决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包括不堪重负的中产阶级、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亟需升级的基建,以及严重分裂的价值取向。中国这边,换届之后的决策层也预计将把政策重心放在国内事物上,例如控制贫富差距的扩大、推行结构性改革、防止经济和金融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等方面。由此看来,解决国内问题,而非对外冲突,是未来几年两国政府共有的政策重点。

 

有一种对中国过去几年在对外关系上看似“更具侵略性”的误解值得澄清。很多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在南海、东海、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等问题上似乎改变了长期坚持的做法,变得更加主动。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对外部压力的被动反应,而非中国主动挑事来处心积虑的达成某种战略目的。这一假设十分重要,值得长期观察。按照这个逻辑,如果美国更多的转向国内事物,中国并不会如大多数分析家所预言的那样,顺势扩大国际影响,挑战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相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策层更可能会松一口气,也会将目光转回国内,将精力更多的集中在继续解决国内结构性问题上。

 

其次,两国领导人都具有务实的特征。与其前任相比,特朗普少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包袱,似乎更看重达成最终协议,且在谈判过程中态度更为灵活。而习近平及其顾问,则沿袭了中国领导人的长远目光和灵活手腕。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即两国领导人均乐于将“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特朗普胜选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而过去几年中国政府都反腐风暴,以及包括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主张,都凸显了迎难而上的作风。按照此逻辑,在多数人都不看好中美关系走向的情况下,不应小视两国领导人让世界惊奇的能力。

 

退一步说,即使两国政府因为某种原因执意挑战彼此,在各自国内政治条件的制约下,也会维持可控的状态。在贸易战方面,美国并非如某些观点认为的稳居上风。如果美国政府单方面挑起大规模的贸易争端,并由此招来中国的反击,不少美国国内就业岗位将会面临严重的冲击。这种情景并非是投票选出特朗普的普通选民所希望看到的。而中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将颇为严重。多项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惩罚性关税,至少10-15%的中国出口会受到直接影响。在经济增速尚未企稳的阶段,也不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在最坏的情况下,中美对抗的后果不仅仅局限在贸易和经济方面,而会涉及到地区安全、武器扩散、能源政策等更广的范畴,潜在的长期伤害是两国政府都无法承担的。正因为后果可能如此严重,所以双方在关键问题上还是会保持谈判,而不会冒然将对方逼到墙角。

 

在具体操作层面,中美双方并不缺乏谈判筹码来达成某种程度的双赢。人民币汇率方面,即使没有特朗普的要求,防止汇率快速下滑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贸易逆差方面,中国可以进口更多美国商品,尤其是农产品等。这种做法对中国并不陌生,在克林顿任期内常有使用。投资准入方面,中国可以根据整体改革等蓝图,按计划给予外资更多的便利。更可以以此换来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更大程度等开放。地缘政治方面,北朝鲜、伊朗等问题上美国也需要中方的支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关系由来已久,来自于两国长期利益和各方面制约条件的平衡。特朗普上任后的美国政策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的会直接(如惩罚性关税)或间接(如边境税等)的造成中美两国出现冲突和摩擦。然而,站在更高和更长期的角度思考,这些更多的只是表象,而非实质。在相爱相杀的背后,未来几年中美两国达成某种程度更稳定战略关系的可能性并不小。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