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中国职场“过劳”现象不容忽视 68.1%受访者称工作强度大


发布时间:2017-01-20 14:25:32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近年来,中国职场中的“过劳”现象不容忽视,很多人表示工作强度大,时常“被加班”。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大,68.6%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86.5%的受访者担心过大的工作强度会影响身体健康。

中国职场“过劳”现象不容忽视 68.1%受访者称工作强度大

近年来,中国职场中的“过劳”现象不容忽视,很多人表示工作强度大,时常“被加班”。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大,68.6%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86.5%的受访者担心过大的工作强度会影响身体健康。

 

27.6%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加班,60.7%的受访者偶尔加班,仅11.7%的受访者不加班。受访者认为,工作中容易导致劳动强度过大的因素是:作息不规律、黑白颠倒(50.9%),每天坐在电脑前办公,缺乏锻炼(52.2%),上班时间过长(43.4%),应酬过于频繁(29.6%)和业务知识更新换代太快,学习压力大(26.7%)等。

 

调查显示,当过度工作导致身体不适时,30.6%的受访者选择及时跟公司沟通,要求适当放宽绩效考核;27.5%的受访者表示要调整生活重心,找到最健康的生活状态;20.3%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没有大问题会继续按原有强度工作;15.5%的受访者会通过换工作降低劳动强度;4.8%的受访者倾向于向公司辞职,回家休养身体。

 

医生:“过劳死”呈年轻化,平时要控好血压血糖

 

“20年前,许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过劳死’,如今,人们对它已不再陌生,甚至身边就不乏‘过劳死’的例子。”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卢莲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主要人群是30-40岁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和个体户。

 

卢莲表示,上班族长时间的劳累、紧张、焦虑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过劳死”者死因多是急性心梗、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死者死前一周往往有大量过繁、过重的身心压力。此外,学习压力过大、上网时间太长、应酬过多、作息无规律、缺少锻炼等因素也会导致“过劳死”。卢莲建议,身心压力过大的人,平时一定要管控好血压、血糖等风险因素。

 

律师:法律暂无“过劳死”认定,预防靠自己

 

针对“过劳死”在法律上一片空白,媒体记者采访了四川广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曾兴圣。据曾律师介绍,目前,从政策保护角度讲,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然而,不少单位根本没做到。《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就通过了,但近十年过去了,在许多单位仍是一纸空文。“所以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大多数过劳死都不能认定为工伤,只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才可以视同工伤,”曾律师说,如果家属认为用人单位剥夺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导致其过劳死,只能要求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从单位来说,员工身心长期透支引发的过劳死的确较难认定,所以避免过劳死最主要还是得靠自己。”曾兴圣表示,会不会“过劳死”跟个人有特别密切的关系,现在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不注重锻炼,长期睡得很晚,又连续加班不注意劳逸结合,时间长了难免会出问题。“不过,用人单位也要对员工多些尊重和人文关怀。”曾兴圣说,现在用人单位对员工使用有余而关怀不足,当引以为戒。

 

小贴士:如何避免“过劳死”

 

心理咨询师卢莲医生建议白领在平时的工作中避免过劳工作,尽量健康、规律地生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饮食平衡和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在工作中,要适度休息,不能长时间工作和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在生活上,不抽烟喝酒,吃多种类食物,做到饮食平衡。在空闲时间,多做运动锻炼,争取每天锻炼一小时,既能够强身健体,又能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做到工作与生活相平衡。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有利于放松自己,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有良好的社交活动,倾诉压力。开展社交活动,人与人交往,把压力对同伴倾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预防“过劳死”。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