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中国奶业遭遇“叫好不叫座”尴尬


发布时间:2016-12-29 09:27:21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近日,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2015年我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质量安全为历史最好水平。但同时调查发现,去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奶牛养殖企业都遭遇亏损,近半乳制品加工企业业绩下滑。

近日,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2015年我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质量安全为历史最好水平。但同时调查发现,去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奶牛养殖企业都遭遇亏损,近半乳制品加工企业业绩下滑。

 

2014年至今,“倒奶杀牛”成为国内奶牛养殖行业挥之不去的噩梦。由于国外低价奶源进口量增大、国内乳企纷纷提高自建牧场比例等因素,国内奶源持续面临卖不上价,甚至遭遇拒收的现实。

 

最佳质量与“最艰难时期”

 

根据《报告》,2009年以来,农业部共抽检生鲜乳样品15.1万批次,抽检对象覆盖所有奶站,监测指标涵盖所有违禁添加物。其中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

 

“乳制品抽检不合格率仅为0.5%,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标签不当所造成的不合格。”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李松励说,与国内相比,乳制品不合格率比其他食品低2.7个百分点;与国外相比,欧盟对不合格产品的通报比例明显高于我国。

 

不仅安全,而且优质。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生鲜乳中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平均值都已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而且超过欧盟标准。从部分数据上看,国产牛奶的质量还要优于进口。比如,牛奶中的糖氨酸越高,就表明牛奶营养价值越低。检测显示,国产常温奶中糖氨酸平均含量为196.1毫克/100克,而进口产品达到227毫克/100克。

 

 “通过近3年的风险评估研究,大量数据表明,我国奶产品质量整体情况较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加启说。

 

与频频“报喜”的质量相比,奶业的产量和销量令人担忧。有媒体近日在呼和浩特市、福州市等多地的超市里看到,牛奶、奶粉打折销售几乎是常态,不少产品还多次推出“买一送一”活动。

 

 “去年的产量、销售,基本上都是停滞不前的,行业总体形势很困难。”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说。据统计,去年全国生鲜乳产量同比仅增长了0.8%,乳粉产量甚至下降了近5%。销售收入下降的省区有11个,而2014年只有5个。

 

“目前国内有5%至20%的奶源过剩。”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国内正常的奶粉库存应该在10万吨以下,但目前估算大概有40万吨左右。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许多养殖者不得不将奶牛当作肉牛卖,有的挂在网上8000元都没人要,“目前这个阶段可能是最艰难的时期。”

 

倒奶杀牛弥漫整个行业

 

尽管9月是产奶旺季,但河南省中牟县奶牛养殖企业负责人曹经理却高兴不起来。今年,她所经营的养殖小区转型升级成为牧场,硬件升级,负债增加到3000万元,但养殖规模却从此前顶峰时期的上万头,缩减到了不足2000头。

 

“现在到处都在倒奶,奶牛杀的杀,卖的卖。转型负债高,但不转就是死。”据曹经理介绍,今年春节时,鲜奶收购价跌到每公斤3元以下,可是刨除固定资产成本等,每公斤牛奶的成本要超过3元。尽管赔钱卖奶,奶农仍要面临乳企时不时的拒收,产出的奶只能成吨倒掉。如今,中牟县的养殖场已倒了至少50%。

 

河南奶农面临的困境不是个例。有媒体采访的陕西几家养奶牛的企业均反映,养奶牛入不敷出,每产出一公斤奶亏损几毛钱,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陕北靖边县奶农闫喜利的养殖场去年还保持了一千头的养殖规模,到今年只剩下500多头。“杀了一部分、卖了一部分,实在是扛不住了。”闫喜利说,自从奶价下滑以来,牛奶已经没有利润。为了把奶牛养下去,他不得已去贷款,还欠了100多万元的高利贷。“实在没钱了,就卖几头牛还债,再扛一阵子。”闫喜利说,这样下去卖牛也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像他这样规模的小牛厂在纷纷倒闭。

 

“养牛也有过好光景,2013年奶荒时,一公斤牛奶能卖到6块多。” 闫喜利说,过去他和蒙牛每年签一次合同,把出产的牛奶包销给蒙牛。利润最好时,他的牛场一天出产5吨牛奶,每吨净利润500元。但今年以来,蒙牛不再续签合同,他的牛奶也卖不出去了。

 

奶牛养殖业亏损的阴霾,不仅笼罩了中小企业。2016年上半年,大股东为蒙牛的国内规模最大奶牛养殖集团现代牧业年中业绩报告亏损5.66亿元,这也是该公司有史以来首现亏损。此外,同为大型牧场的西部牧业2016上半年也报亏2666万元,净利润同比缩减248%。

 

面临三重困境

 

调查发现,当前国产奶“不叫座”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全球奶业遭遇第三波“世界性寒流”,我国奶业难以“独善其身”。去年以来,国际奶价不断下探底线,欧洲奶农游行示威,新西兰奶农跳楼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进口大包粉价格已由正常时期的2.2万元/吨左右下降至现在的1.5万元/吨,国际国内原料奶成本倒挂,迫使部分企业放弃国内奶源,最终造成国内生鲜乳产能过剩。

 

二是产品结构、布局失衡,“倒奶潮”和“喝不起”共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总工程师刘兆彬表示,当前市场上的一两元的“塑料袋”奶越来越少,奶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原因是企业流通和广告成本居高不下,低价奶不赚钱了。”

 

赛科星集团牧业总经理乔绿说,现在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消费,没人喝或者喝不起。“企业想方设法吊人胃口,生产很多高端奶,反而使得低端消费打不开。”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认为,部分企业的发展战略失误也造成了消费下滑。2013年“奶荒”后,部分企业提高产品档次,推高产品价格,使得2015年我国平均乳制品终端价值比2013年初涨了40%。在这一轮涨价潮中,有些中小企业“跟风”上高端产品生产线,但在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后,产品大量滞销。

 

三是糟糕的舆论环境导致百姓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恢复缓慢。专家表示,三聚氰胺带来的“信任危机”至今仍然存在,更糟糕的是,乳业就此成为舆论最热衷的“棒打”对象,虚假报道和网络谣言四起,进一步摧毁了国民信心。这些高频率转发的谣言,使消费者对乳制品望而却步,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在高鸿宾看来,当前,我国奶业发展面临三大突出困难。“一是奶价低,目前大型养殖场的生鲜乳收购价格同比下降10%,小规模养殖场生鲜乳收购价格同比下降15%;二是卖奶难,受消费下行压力,乳品企业限收生鲜乳,限收量约占生鲜乳生产总量的10%;三是亏损大,据监测奶牛养殖亏损率达50%,且亏损情况继续蔓延。” 

 

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喜忧参半”;另一方面则是“内忧外患”的局面:一边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者饮奶信心不足;一边是国际品牌的强势入侵,市场空间缩紧。

 

更令人担忧的是乳业之间的“暗战”。一名业内人士表示,2009年以后中国连续出现上百起针对乳业的安全事件基本上都是虚假或夸大的,其中多数都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当前中国乳业利用食品安全问题打击对手,一打一个准。上海冒牌奶粉事件中就有网络水军在背后助推,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

 

乳企自建牧场扩容

 

国内奶牛养殖业遇困的原因,从行业龙头企业的公告中可窥探一斑。2016年7月,现代牧业曾发布盈利预警称,由于受进口大包粉和复原乳的冲击和影响,原料奶市场形势严峻及销售困难,导致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该公司生产的原料奶中11%以上被喷制成奶粉。受国内奶价普遍下跌的影响,公司每吨原料奶的平均售价下跌11%。

 

国际奶业经济学会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5月,全球原料奶均价为每公斤1.44元,而中国10个主产区均价为每公斤3.46元。5月3日,新西兰恒天然全球乳制品交易会上,全脂奶粉的拍卖价为每吨2176美元,比2013年最高时每吨5208美元降低了58.2%。近期,进口奶粉到岸价为每吨1.8万元,而国内接近每吨3万元。

 

“近年来国外优质奶源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国内外奶源价格严重倒挂。”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王丁棉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包括液态奶、奶粉等在内的乳品进口量已达到总量的近30%,远超以往水平。目前常温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已有27个,品牌多达近100个。

 

“国内奶企如今多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加强自有牧场建设。这既强化了奶企的原料质量问题,又平衡了养殖风险问题,对外协式的养殖小区依赖度已大幅降低。”河南一乳企负责人称,近年来国内乳企纷纷在海外建设牧场,扩大自有奶源比例,也是目前国内养殖户受创的原因。

 

据Wind数据显示,伊利自建牧场比例已达80%至90%,自有奶牛规模约8至10万头。蒙牛已提出未来将投资30亿元至35亿元自建牧场。光明与皇氏乳业自建牧场规模均已超过20%。此外,河南最大乳企花花牛目前自有牧场也已达11个。

 

奶业正值变革期

 

“让乳企纷纷出国寻觅奶源,除了价格因素,还有品质考虑。”上述河南乳企负责人认为,尽管目前国内养殖企业倒奶杀牛情况普遍,但优质奶源仍然紧缺。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养殖企业纠结于产能过剩的当口,高端产品正成为乳业巨头的盈利增长点。蒙牛乳业2016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72.6亿元,同比增长6.6%。对收入增幅贡献较大的产品为特仑苏、纯真及蒙牛纯牛奶。

 

伊利股份2015年年报也显示,旗下金典、安慕希等高端产品的收入占比,较上年提升近5%。2015年,花花牛也随市推出了其高端奶产品领畅,上市不足一年即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

 

“国内奶产品消费正向高端化、精细化转型。”陕西乳品安全生产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认为,现在小奶厂销路不畅,导致下游养殖户牛奶卖不出去。

 

王丁棉认为,尽管上半年曾有一段“奶荒”炒作,使奶价出现小幅回升。但他判断,市场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的情况,奶农的寒冬将持续到明年。

 

专家认为,长期上看,乳业的外部大环境会慢慢好转,在当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将成为“大浪淘沙”后的优质企业。不能用一个时期的特殊情况来描述整个奶业的大方向,我国奶业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

 

此外,业内认为,中国奶业崛起也需要企业抱团发展,停止恶性竞争。近年来关于常温奶、巴氏奶、干法工艺、湿法工艺孰优孰劣之类的争论不断,部分企业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好,甚至不惜攻击同行的产品,从而给消费者造成“中国乳制品质量不行”的错误认识。

 

“当前奶业面临的困难与宏观经济大环境和国际乳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有密切关联,但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竞争力不强。饲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快,技术、管理等节本增效能力提升慢,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仍然不足,从而为国外乳制品的大量涌入提供了条件,压缩了市场空间。”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说。

 

专家表示,中国奶业仍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乳品消费每年只有36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当前,我国奶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更加凸显前沿科技的重要性。其中,牧场运营成本对于牧场至关重要,要有节本提质增效的韬略,这就要依靠科技,把质量提上去,把成本降下来。”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

 

“目前中国奶业正处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弱势产业向高效产业转变,这种转变是在经济下行、市场波动的条件下产生的。”高鸿宾指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将实现优胜劣汰,将资源集中到更具竞争力的、更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关键是质的提高。

 

(责任编辑:CBF编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