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调查揭日魔鬼部队面纱:南京成细菌战实战基地


发布时间:2016-12-06 15:05:04    来源于:大公网

摘要:大公网12月6日讯 今年10月底,日本民间友好团体访问团一行16人专程到义乌市崇山村等地,祭奠日本侵华细菌战遇难者,这里曾遭受南京荣字1644部队散布鼠疫并放火烧村。代表访问团宣读祭文的日本著名记者西里扶甬子,曾多次往返中国调查取证,根据她的调查,对比731部队,其他细菌部队的实况几乎没有查明,尤其是1940年以后日军细菌武器在中国投入了实战,南京荣字1644部队是起着细菌战实战基地的作用,这些情况也只是从731部队派遣队员的证言中提及。

大公网12月6日讯 今年10月底,日本民间友好团体访问团一行16人专程到义乌市崇山村等地,祭奠日本侵华细菌战遇难者,这里曾遭受南京荣字1644部队散布鼠疫并放火烧村。代表访问团宣读祭文的日本著名记者西里扶甬子,曾多次往返中国调查取证,根据她的调查,对比731部队,其他细菌部队的实况几乎没有查明,尤其是1940年以后日军细菌武器在中国投入了实战,南京荣字1644部队是起着细菌战实战基地的作用,这些情况也只是从731部队派遣队员的证言中提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着手研究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的西里扶甬子,据其调查显示,那时日本还没有彩色胶卷,记录病理现象、中毒反应、菌体变化以及跳蚤、虱子的解剖图等都通过绘画表现,部队把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称作“军画兵”。
  
曾在一九四二年开始于荣字一六四四部队服役三年的军画兵石田甚太郎,是首位站出来公开揭露真相的原部队成员。据他回忆称,一六四四部队分三科,一科承担生物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的研究和制作,是部队的心脏;二科负责部队的武器材料管理和经营食堂;三科的任务是防疫,主要是制造疫苗。石田每天上午记录(部队活动)日报,下午给“马路大”(实验用活人)身体部位画像、为摘出脏器素描以及制作研究论文的图表、插页之类。西里扶甬子调查证实,石田甚太郎“比较了解一六四四部队的全貌”,其证词确凿无误。

难忍非人道行为日兵逃亡
  
西里扶甬子在调查报告中特别提到一位从一六四四部队逃跑的日本士兵榛叶修。荣字一六四四部队防疫科九江支部队员榛叶修,因忍受不了在一六四四部队里非人道的“作业”,于一九四三年三月逃到国民党军队,并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七日写下了“自述状”,其中有自行绘制的地图。这份“自述状”战后被列为负责调查日军细菌战、化学战的东京审判国际检察局的起诉文件,但是在东京审判时却没有拿出来。在沉睡了四十多年后,被日本立教大学教授粟屋宪太郎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中发现。
  
“自述状”称,该部队(一六四四部队)制造下列传染病细菌是确实的,在部队里对一般士兵保密,只有相关的军官才了解这个秘密。截至一九四二年六月,部队制造了霍乱、伤寒、鼠疫、赤痢等细菌。参加者是防疫科的全员。散布细菌是在一九四二年六至七月间,散布的次数、数量不详。散布区域是以浙江省金华为中心,为的是让中国军队迅速撤退。
  
飞机散布细菌次数不详
  
“自述状”中写道,据一六四四部队卫生兵长立泽忠夫称,他们是用飞机向前线散布细菌的。我从一九四二年五月到一九四三年三月在防疫给水部防疫科工作,了解到他们在“圣战”的美名下所从事的非人道行为,所以逃离了部队。
  
西里扶甬子表示,“我为有这样的日本兵而感动。近年来,我和许多研究者都在寻找这个人,但没有音讯。”西里扶甬子还调查到,美国军事情报部的文件《日军在中国使用的细菌(武器)》,内中收录有南京或九江防疫给水部卫生上等兵俘虏二二九号的供认资料(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三日),称二二九号俘虏属于一六四四部队,一九四三年七月至一九四四年二月,“培养的细菌主要有发疹伤寒、霍乱和赤痢菌”,“南京机场附近的四层建筑是部队的本部,戒备森严,只允许少数军官进入”,“日本的地面部队比预定提前进入了飞机投撒(细菌)的污染地区,所以,也有许多日本士兵患病”。二二九号俘虏还供认,一九四二年五月在浙赣作战中实施细菌战三次。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在常德实施一次,地点是湖南常德附近,菌种是霍乱,时间在秋季。
  
日老兵指认部队遗址
  
今年10月中旬,回忆起1996年7月31日荣字1644部队的日本老兵专门来南京指认当年侵华日军秘密细菌部队遗址的情形,当年曾随团采访的南京日报社副总编陈正荣依然心绪难平。他说,“这是这支罪恶的细菌战部队成员在南京唯一的一次现场指认。”
  
陈正荣回忆道,合共23名成员组成的日本民间调查团中有律师、医生、大学教授,特别的是,其中有3名荣字1644部队的老兵,“当时他们都70多岁了。他们只说,当年我们在这座大楼里出入,是什么身份、具体细节的东西,都不愿意多说。”
  
身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团长森正孝告诉陈正荣,“日本的教课书里,关于细菌战的情况没有任何记载,什么也不说,所以我们要自己来做教科书,对日本国民进行教育。”为了组建这个团,森正孝走访了许多日本老兵,包括当年1644部队的老兵。森正孝说,“我们没有1644的资料,完全是靠当年老兵们的互相回忆,就是通过一个人再认识另一个人,走访了几百名老兵,得到了一些线索。走访过程中,有些人不承认,有些人回避。只有3个人,愿意跟着到1644部队回访,指认当年的现场。”7月31日下午,调查团一行来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进行实地取证。
  
歉疚开口承认有人体试验
  
走近临街的这幢“井”字形民国建筑,看到眼前熟悉的场景,3名日军老兵中的深野利雄心情再不平静。他终于开口对记者说:“当时1644部队总部就在这里,我就是从这幢楼里出入,我的工作主要是做传染病的化验,为日本士兵服务。”
  
陈正荣说,当年77岁的深野利雄曾在日军荣字1644部队服役4年。走进位于本部大楼后面的一幢楼时,深野利雄告诉他,“看到门口三级台阶还没有变。我当时在前面本部工作,这地方是实验楼。我每次到实验楼,总是看到有全副武装的士兵把守,一般人上不去。当时我隐约听说,在楼上做人体试验。记得一楼走廊有一个灯,在灯光下,有时候能看到一个木箱抬进来,大概里面是中国人。”陈正荣说,从深野利雄的神情与话语中,能直接感受到他心里的紧张与歉疚。

珍贵物证 昭示滔天罪行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厅里,展示着一组仅有的日军荣字1644部队证物。据纪念馆介绍,这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当年曾随日本民间调查团采访的南京日报社副总编陈正荣说,曾在荣字1644部队服役3年的老兵石田甚太郎,于1993年临终前将隐藏于心中的真相告诉了在中国读书的外甥女水谷尚子,并嘱她公布于世。水谷尚子根据舅公的证词,来到南京实地验证,并且受舅公嘱托,将他当年在荣字1644部队使用过的四件物品作为重要证据捐赠给纪念馆。
  
“背叛”长官换取真相
  
陈正荣清晰地记得,“我们的摄像机一直跟着水谷尚子,她带了一张舅公晚年画的一科实验楼图,一层、一层指认。每到一层,她就把那个图打开,‘当年我的外公就在这个地方’,举着图仔细比对。”陈正荣说,“图与实地都对得上,是按分科画的,一科,二科。她一边比对,一边回忆外公的经历。”
  
“这是我舅公当年出入资料室的锁与钥匙,这是我舅公出入一科时必须佩戴的徽章,这是我舅公使用过的剪刀,这是日本天皇赠给1644部队的特制香烟。”水谷说,“1993年9月11日和17日,我去看望了病卧在床的老人。他问我:‘去过南京没有?’我答说去过,于是他便如大河决堤一般把以往的经历都讲给了我听,尽管此时他已经无法进食,发出一点声音都相当的痛苦,但他还是在两天中给我连续讲了四个小时。”
  
水谷说,上级曾有命令,严禁对外人说及人体实验的事,舅公此时却愿意作出这些证词,“其神情真使人感到彷佛像是在面对上帝忏悔。”“在我看望他的三天之后,即9月20日去世,终年83岁。”水谷说,“他以死来换取真相的公开,选择了一条背叛长官的道路。”
  
“死亡工厂”六年绝密运作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经盛鸿教授表示,南京荣字1644部队在南京活动6年,一直不停地从事细菌战研究与残忍的活体试验,杀害了无数的中国人,而南京当地的居民,包括各届伪政权,竟对此几乎一无所知。驻南京的其他日军部队则称它为“南京部队的七怪之一”。
  
超常经费物资研杀人恶菌
  
荣字1644部队对上直属于日陆军参谋本部第九所——登户技术研究所;对下,在华中地区的一些重要城市上海、苏州、常州、杭州、九江、南昌、安庆、汉口等地设立了12个分部。总部与各分部的工作人员总数达到1500多人。荣字1644部队第一任部队长是731部队创始人石井四郎。其后的部队长分别为:太田澄、增田知贞、佐藤俊二、山崎新直。
  
经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日军当局与石井四郎对南京荣字1644部队的细菌战研究给予高度重视,是因为南京与华中地区在当时是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对中国军队进行打击与威慑的最好地区。为此,日军当局不仅给荣字1644部队配备了最好的营区、房屋、设备、物资,而且提供了超常的、充足的经费。
  
石田甚太郎的证词说:“我听说这支部队的规模虽然只有一个营,但它的经费却相当于一个团的份额。寄往部队的军事邮件只需写‘荣一六四四部队’便寄到,由此也可看出这支部队的特殊性。”细菌研究需要的大量小动物,如小白鼠等,也由日本当局从日本本土源源不断送来。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违反国际公法的战争犯罪行为,因而1644部队对其研究工作采取极严格的保密措施:不仅在部队营区环绕着3米高的砖墙,墙头上架设电网,每天24小时有内外巡逻警卫,还配备警犬看守,路人不敢靠近。在营区内部,特别是在那座进行致命细菌研究与活体试验的副楼中,没有颁发的特别通行证和徽章也不让进入。在荣字第1644部队工作的试验人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保密教育与考查。无论军职文职,一律签下誓约,严守机密。

(责任编辑:千寻)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