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中国GDP数据传递出经济改革不力信号


发布时间:2016-09-22 09:41:26    来源于:美国《华尔街日报》

摘要:中国第二季度保持了6.7%的增长速度,对于那些期待着看到经济改革迹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糟糕的信号。

中国第二季度保持了6.7%的增长速度,对于那些期待着看到经济改革迹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糟糕的信号。

 

经济学家表示,若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低于第一季度的6.7%,就会传递出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信号,即中国正设法应对过剩工业产能和上升的企业负债,并落实国有企业改革。

 

然而事实是,中国可能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打开信贷阀门的方法,令产能过剩问题变本加厉,同时审慎的国有银行和臃肿的国有企业把私营企业排挤出去。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及其他高层官员曾多次呼吁要扶持创新、企业家精神以及结构性改革,使经济增长引擎从依靠信贷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

 

IG Markets Ltd.分析师尼科尔森(Angus Nicholson)表示,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信贷还在流向产能过剩的大型国企,改革计划却未得到支持。他称,中国政府表示要扶植私营企业、推动供给侧改革、削减对国企的投资,但实际上最新数据根本没有反映出这些。

 

经济学家称,政府的动向很容易从经济数据中观察到。在第一和第二季度的前两个月,经济增长势头都较为疲软,而在这两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信贷和支出大幅上升,从而推高了经济增长数字。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比5月份增长一倍多,3月份更是比2月份增长了两倍;社会融资规模是衡量经济中信贷总量的广泛指标。

 

在信贷投放经济的过程中,大部分贷款流向了生产力较低的国有部门、房地产投机商和一些陷入困境的行业,而不是领导人曾寄望创造就业的企业家和民营公司。

 

虽然政府官员多次呼吁国有银行向那些有前景的初创公司和已站稳脚跟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但银行往往更青睐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存在隐性担保:如果其陷入困境,政府会对其进行救助。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上周五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不得对民营企业进行歧视性服务。

 

位于中国东部江阴市的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Group Co.董事Jackie Xiang称,与国有企业相比,公司与银行接洽贷款事宜时在信用评级、贷款担保条件以及资产负债比率等方面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Xiang称,国家融资项目真的应该向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开放,而不仅仅向国有企业开放。

 

面对外国贸易伙伴有关中国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钢材的抱怨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削减10%左右的钢铁过剩产能,即便如此,6月份粗钢日产量还是达到创纪录水平。

 

据周四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随着政府刺激措施力度增强,国有企业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已明显缩小。而2016年一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已经同比激增多达50%,迫使政府实施限购措施,即便非一线城市仍面临房屋空置问题。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hina Iron & Steel Association)的数据,2016年头五个月,大型钢厂总计实现利润人民币87亿元(约合13亿美元),相比之下2015年全年亏损人民币645亿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机构的许多经济学家已呼吁中国放弃对经济增长目标的执着,以降低人为经济刺激力度,并把重点放在对促增长更有意义的改革上,加快经济转型,摆脱对传统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驱动经济增长的依赖。

 

投行Natixis经济学家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认为,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努力减少,增长由非常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撑,导致增长数据虽然良好,但却带有人工痕迹。

 

为实现6.5%-7%的年增长目标,中国政府将财政赤字目标从2015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调高到今年的3%,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将账外政府支出计算在内,结果可能超过这一目标。财政部周五称,6月份政府支出增长接近20%,较5月份增幅高出逾两个百分点。

 

2016年上半年,国有企业投资同比扩张了23.5%,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增长了20.9%,这两个数据较第一季度都有温和提高,尽管如此,私营投资2016年上半年仅增长了2.8%,增幅低于第一季度的5.7%。

 

IG的尼科尔森认为,私营部门正承受投资的挤出效应。他称,在计划经济下,无法像要求国有企业那样让私营企业进行投资。

 

 

(责任编辑:CBF编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