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邪恶从何而来? 细解巴黎连环杀手的“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2016-09-12 13:52:01    来源于:欧洲时报

摘要:前不久,持续14年、致死11名女性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嫌疑人高承勇落入法网。我们来看看法国同时期臭名昭著的“巴黎东部连环杀手”——吉·乔治(Guy Georges)。

邪恶从何而来? 细解巴黎连环杀手的“心路历程”
吉·乔治,作案时期为1991-1998年。(图片来源:欧洲时报内参)

 

前不久,持续14年、致死11名女性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嫌疑人高承勇落入法网。我们来看看法国同时期臭名昭著的“巴黎东部连环杀手”(tueur de l'Est parisien)——吉·乔治(Guy Georges)。

 

“巴士底野兽”(la bête de la Bastille)乔治选择的7名受害者皆为年轻女子,凶器通常为匕首和剃刀。警方在最初的调查中出现误判,选择从熟人作案的角度切入,结果历时七年才将其抓获。

 

于2001年被判处终身监禁的乔治也是2015年电影《杀手一号》(L'affaire SK1)的原型。电影开门见山地引用美国作家James Jones的文字,表达人们对变态杀手的困惑:“这股邪恶力量,到底从哪里来?它是如何钻入人群?它的种子、根源是什么?谁应为此负责?谁杀了我们?”。

 

同样,现实中法国社会试图从心理学、个人经历等方面了解乔治的“心路历程”。不过,不知读者在看完本文时,是否会感到,试图“理解”这名连环凶手实在是徒劳?

邪恶从何而来? 细解巴黎连环杀手的“心路历程”
小乔治(第一排左侧)与大家庭合影。(图片来源:欧洲时报内参)

 

不幸童年=“连环杀手”标配?

 

乔治于1962年出生在法国,生母是一个士兵酒吧的女招待,生父是非裔美国人,以厨师身份在军事基地工作。他出生后不久即被抛弃,6岁时被法国昂热的一个家庭收养。

 

养父母们的动机十分现实:在法国,领养其他族裔弃儿,可领取生活补助。养母让娜在收养和打工之间,选择了前者。据她回忆:“那时候,特别在乡下,没人愿意养黑人小孩儿。他算第一个”。在此之后,养父母还陆续收养了9个孩子。

 

乔治在青春期开始显露暴力倾向:14岁时,他试图用铁棍勒死残疾的姐姐Roselyne;不到16岁时,他意图掐死大十岁的姐姐Christiane。养母无力管教,最省心的办法就是将其送走。于是,再次被抛弃的乔治住进了少管所。没等太久,他就首次在公共场合攻击两个女孩,在狱中度过了十八岁生日。

 

虽全职坐牢,他趁“休假”狠下毒手

 

自此之后,乔治生活中再也不存在将他从暴力中挽回的因素(或许一开始就没有)。1984年,21岁的乔治在法国南锡一个停车场内,强奸并乱刀捅伤一名年轻女子,被判刑十年。

 

不过,由于服刑期间表现良好,乔治被允许保外就医。他并没有浪费任何“假日”:1991年,重获短暂自由的乔治来到巴黎十四区的蒙巴纳斯火车站, 尾随、虐杀了女大学生Pascale Escarfail。

邪恶从何而来? 细解巴黎连环杀手的“心路历程”
乔治共进行了60多次性侵。受审期间,他曾一度否认谋杀。(图片来源:欧洲时报内参)

 

精明、谨慎自保的“城市猎人”

 

也许在乔治眼里,自己是一名捕猎者。庞大繁杂的城市丛林里,幼嫩的美味猎物俯拾即是。他向心理医生吐露,每次从监狱回到城市里,就感到自己像独自狩猎的猎人。他专挑年轻、美貌的弱者下手, 总是遵循雷同的步骤:尾随、威胁、堵嘴、强奸、边眼朝别处看边乱刀割喉。

 

的确,乔治不乏猎人的狡猾和警觉 。他仔细掩盖行凶痕迹、小心避开风头躲藏,“合理规划”出动频率,还具有放松自然的演技,不止一次在熟人面前侮骂连环杀手。有一次,他还对着电视里逃脱受害者指认的凶手肖像,大声指责其所作所为“令人作呕”。

 

男女通吃、值得信任

 

在杀手身上存有不少矛盾、“虚伪”之处:他既是社会边缘人物,又能与人相处融洽;既明白自己的行为“很残忍”,却毫不因此压抑施暴欲望。

 

首先,据现有资料看来,乔治人缘极佳。例如,据报道,没有固定居所的乔治总能与不同室友愉快相处,并且男女通吃:他身边从不缺女孩,也常有同性为他提供食宿。他甚至能赢得陌生人的信任 :据他本人回忆,在13区自己车中被杀害的Elsa曾感到害怕,锁上了车门。但最终,她被他说服,打开了车窗。Elsa母亲表示,女儿并不轻信愚蠢,而杀手赢得陌生忍信任的能力让她不寒而栗。不仅如此, 出庭时,乔治“简直比他的律师还有说服力”。不可思议的是,一名法学女大学生在他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开始频繁与之通信,并爱上了他。女学生在受访时,声称杀手使自己忘记了不愉快的过去。

 

其次,杀手明白自己行为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他曾对医生说过:“我还是待在监狱比较好,在外我会忍不住制造危险 […] 如果被害者是我的未婚妻,我会亲手复仇 [..] 对那些受害者家人,这一切都很难接受吧。太可怕了,我还是别和他们说话了。我杀了他们的女儿:无论法律如何惩罚我,他们的女儿也不能复生”。

 

情感上自给自足的绝缘体

 

按照心理医生的诊断结果,乔治既不是施虐、受虐狂、恋物癖患者,也不仇恨女性。他更像个情感上绝对“自给自足”的绝缘体,不具备任何与外界构建情感纽带的需求和能力。看上去,他对外界、他人的感知功能在早期就被不可逆地永久关闭,只留下反常的漠然。

 

我不禁想到,昆德拉把“同情” (或者说是“感同身受”)看作人与生俱来最为重要的天性:同情使我们具有分享情感的能力。他人的快乐、忧愁、幸福、痛苦也因感同身受的过程,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冲击。此机能异常的乔治,受“自我保全”的唯一机制驱动,对受害者的痛苦熟视无睹,换言之,她们与物件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一名受害者母亲也证实了杀手的冷漠:“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 […] 他自称爱自己的养母,我就问,你看到我们这些痛苦的母亲,又是怎么想的。他回答:‘这应该很可怕’。 […] 我想知道他为何对受害者遭受的酷刑如此冷漠,给他看凶案现场照片,但他没有任何表情 ”。

 

这也许能解释,为何乔治对世间情感虽然有约定俗成的基本知识,但无法感同身受,更不会受此约束。面对别人的伤痛,他仍然会一次又一次作案。

 

邪恶从何而来?

 

的确,不少连环杀手具有扭曲的成长经历,童年遭受歧视、排挤,处于弱势地位。例如,前苏联头号连环杀手齐卡提洛(作案时间1978-1990,杀害53名女子及幼童),自幼因尿床受母亲打骂、家境贫寒;俄罗斯“棋盘杀手”皮丘希金(作案时间2001-2006年,杀死48人)是弃儿;美国“绿河杀手”里奇韦(作案时间1982-1998年,已确认谋杀48人,被疑谋杀90人以上),父母不和、家暴;还有来自哥伦比亚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洛佩斯(作案时间1969-1980,证实杀死110人,全为8-12岁幼女)生长在妓女单亲家庭、恋童癖,青春期曾被多次强奸。

 

另外,性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虽也属成因,但也不尽然。例如,加拿大“猪场杀手”皮克顿(作案时间1983-2002年,杀死90人以上,全为妓女)是个生活安逸的农场主;美国人泰德.邦迪(作案时间1973-1978,杀死人数不详)更是个成长经历良好的“成功人士”。更有甚者,是“阳光”的“大众情人”、慈善家、政商界成功人士。

 

虽然连环杀手的出身、经历各异,但他们皆喜欢“更弱者”, 选择容易制服、处于弱势的人群,如幼童、女性、流浪汉、性工作者,陶醉在“我是强大的”、“我是安全的”的心理暗示中。而“随机杀人”,更使得刑侦难度加大。

 

虽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根据法国法律相关规定,乔治有权在2020年提出释放申请。从91年到现在,杀手在受害者家属心中布下的黑暗从未真正中止。不知这些家属想到4年后,夜里是否能睡得安稳。

 

现代科技和法医刑侦技术手段的进步,加大了杀手的“隐身”难度,但拿“更弱者”发泄欲望的现象不会消失。因此,连环杀人现象也难以绝迹。也许,你在街上注意或未曾注意到的正常人中,就行走着这种不为人所知的“猎人”。

 

(责任编辑:Camille)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