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是否将成“雷曼”第二?
发布时间:2016-09-05 13:23:19 来源于:欧洲时报
摘要:2008年9月28日,曾经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该公司当年第三季度财报巨亏39亿美元,创下了该公司成立158年以来的季度亏损记录。财报公布之后,雷曼股价应声下挫近7%。5天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使全世界看傻了眼。2015年10月8日这一天好像历史重现,德国银行巨头德意志银行意外宣布第三季度税前亏损60亿欧元,成为“当前全球最危险的银行”。

2008年9月28日,曾经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该公司当年第三季度财报巨亏39亿美元,创下了该公司成立158年以来的季度亏损记录。财报公布之后,雷曼股价应声下挫近7%。5天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使全世界看傻了眼。2015年10月8日这一天好像历史重现,德国银行巨头德意志银行意外宣布第三季度税前亏损60亿欧元,成为“当前全球最危险的银行”。有着146年历史的德银此次是能平安过关,或是成为第二个“雷曼”?让我们拭目以待。
【成也德银 败也德银】
有146年历史的德意志银行曾位居世界第二、傲视群雄。然而,不到20年,它以缩水到180亿欧元的市值和630亿欧元自有资本滑落至世界第54位。
据《焦点》杂志报道,目前,德银价值1欧的债券仅卖0.28欧元。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投资机会,各路投资商仍然无动于衷。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疑惑,在德意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1欧真的有1欧的价值吗?从外界的各种不看好、不信任可以看出,德银目前深陷危机。
昔日的辉煌
二战后的德银曾是创业家和企业家的避难所。它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不单单体现在金融方面,它曾经的老板赫尔曼.约瑟夫.阿布斯是前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密友,出席了1953年伦敦债务协定的谈判,使德国所需偿还的二战前后各种债务减少了50%。换句话说,没有阿布斯,德国就没有上世纪50和60年代的繁荣。
德银廉洁和公正的口碑为它成为股份制银行奠定了基础。长达数十年,它深得德国工业的信赖。即使偶尔会委屈自己,它也会以社会责任感为重。比如说,德意志银行曾经的董事长阿尔弗雷德.赫尔豪森就曾在1988年提出减免第三世界的沉重债务。
今日的耻辱
可惜的是,昔日的光辉早已不再,德银如今退化成了对冲基金和支付代理的代名词。不久前,《经济学人》用“僵尸中的佼佼者”一词形容现今的德银。雪上加霜的是,在过去数十年里,频频传出德银内部工作人员涉嫌参与经济犯罪的丑闻:从对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利率(Libor)的操纵到碳排放配额交易的非法逃税,再到雇私家侦探对其内部人员及股东进行“监控”。除了为上述成立的罪名交了127亿欧元的罚款外,侦查机关还在调查其参与的其他可疑交易,如果罪名成立,德银又要支付54亿欧元的罚款。除此之外,还有7800起法律纠纷悬而未决。
面临的窘境
自始至终,德银没有拿出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监管局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通过压力测试来考察大型金融机构在极端情景下的风险抵御能力,德意志银行的美国子公司连续两年未能通过测试。更有传言称,德银已到了难以偿付其债券利息的境地。
1998年之前,德意志银行一直被评为最高信用等级的银行,而现如今,评级被下调至Baa2,仅比垃圾级高两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研究中表明,“大型银行出问题时,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威胁,而德银的风险是最大的。”还有不少媒体称德意志银行为“当前全球最危险的银行。”
迫切的需求
德意志银行势必要被重组,其首席执行官约翰﹒克莱恩必须缩减银行规模、强化固有资本、更新老旧的IT系统以及提高收入。必要时,他可能需要将德银拆分成三块,即私人银行、企业银行以及投资银行。德银某一前任高管说:“德银的改革是在与时间赛跑,如果到2016年底仍没有起色,政府就不得不出手相助。”
引发的疑惑
纵观历史,德国政府虽然有过出手救助银行的经验,但是它所救助过的大都是规模小、瞬间崩盘的银行,比如曾经的柏林商业银行。而德意志银行的瓦解是由其员工在15年间频频做出的非法勾当导致的。15年中,随着德银风采而去的,还有它曾坚持的廉洁公正。
人们在为这艘金融界的“泰坦尼克”感到惋惜的同时,不禁疑惑,在它逐渐沉沦的15年间,为什么没有人对其员工的不法行为加以制止?银行内部的监事会和股东为什么没有各司其职?德银沦落到如今这个局面,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监管。
【浅谈德银沉沦原因】
《焦点》杂志分别采访了曾经以及目前还在职的德银工作人员,对德银沉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致总结之后,分为以下几点:
原因一:美国信孚的收购
1998年,德意志银行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收购了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BankersTrust)的全部股权。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世界最大的金融并购交易。
然而,就在并购同年,信孚银行的股票就像过山车一样,在冲上了每股高达130美金的高峰之后便直转而下,跌入谷底。根据信孚1998年第三季度的财政报告显示,其亏损高达4.88亿美元,尽管如此,德银还是以每股93美元的价格完成了交易。
虽然借助于对信孚的并购,德银当年跃上了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宝座,但是面对88亿欧元的巨额收购价,德银做了用现金结算代替股票结算的错误决定,从而破坏了其本身固有资产的可持续发展。
原因二:战略眼光的缺乏
以前,在世界银行的德银招待会上,管理层会就德累斯顿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的商业战略进行讨论,还会谈论世界前五大银行完成的各种最新交易,从中得以借鉴和学习。冲进世界前五强曾经是德银的目标。然而,世风日下,商业战略和目标已经不再是如今德银管理层讨论的话题。
在2000年,美国银行家米歇尔和菲利普刚刚入驻德银董事会。记者招待会上,所有人都在质疑,德银投行业务的风险以及分红是不是过高。谁也没想到菲利普此时会语出惊人,打了一个没有人可以接受的赌,“我和你们赌15万欧元,德意志银行的股票会在两年之内升至400欧每股。”当天收盘时,德银每股股价是81.37欧元。
尽管赌注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但是,作为德银领导层,他没有任何长远战略计划就夸下这般海口是极其不切实际的。且不说在国际上,即使是在德国本土,地方银行竞争力的日益强大使德银的发展空间逐渐受到了限制。
原因三:对老前辈的怠慢
阿尔费雷德﹒赫尔豪森于1971年成为德意志银行董事会成员,是一名极其出色且富有良心的德国银行家。他在1989年1月30日遭遇炸弹袭击,不幸身亡。
2001年11月30日,众人齐聚德银法兰克福“赫尔曼.约瑟夫.阿布斯礼堂”,纪念其逝世20周年。当时的德银董事会主席约瑟夫.阿克曼走上演讲台,呼吁众人默哀一分钟。然而,刚过20秒,阿克曼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的演讲,冒犯了当时在场的遗孀特劳德尔·赫尔豪森。
多年来,赫尔豪森秉持着“做良心买卖”的原则经营德意志银行,这也是到2002年之前,德银一直没有发展投行业务的原因。在赫尔豪森的影响下,继他之后的接班人一致认为,发展投行业务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择手段地赚钱!
而受英美思维模式影响较大的约瑟夫.阿克曼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阿克曼刚到德意志银行就大力发展德银的投行业务,一举收购了美国信孚银行,得到当时董事会的高度认可。之后,他亲自开发了一个集零售银行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于一体的新部门,并预计这些业务会促进整个银行的发展,但最终的亏损使德银当年的股票价格下跌了30%。
原因四:资产负债的紊乱
2012年,德银的两名联席董事安舒.贾恩和于尔根.菲辰对外宣布,计划将德银每年的花费降底45亿欧元,同时提高收入及股价。然而,到贾恩2015离职的那一天,德银的实际状况与他们当时的承诺恰恰相反,不但每年的开销不断增长,收入和股价还一落千丈。
从2012年到2015年,德银的税后亏损额为44.6亿欧元。除此之外,因为7800起悬而未决的法律纠纷,德银还需准备好54亿欧元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加上之前为“Libor”丑闻等罪名缴纳的127亿欧元的巨额罚款,此时的德银已经负债累累。安舒.贾恩的商业战略变成了夸夸其谈,在意识到自己无法带领德银走出危机的现实后,他于2015年主动卸任。
原因五:救市手段的受限
上任才一年多的德银董事会主席约翰.克莱恩不愿公开表示,继续发展投行业务是否是德银的正确战略,以及面对日渐严苛的监管,投行业务是否还能存活。
据《经理杂志》报道,克莱恩计划将投行业务和私人以及企业客户银行业务从整体机构中分割出来。
其实,早在2015年初,克莱恩上任之前,德银有关人员已经就此计划进行了讨论,因为没有可行性,所以被否定。
德银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对于现在的德银,把投行作为专业领域发展的风险过大。如果投行在德国没有业务,就会造成资本不足,最终导致整个投行分支无法继续存活。
目前在德国境内,178家德银分行被关闭,部分地区的投资银行业务也被取消。资金的短缺严重限制了布莱恩的改革空间。
2019年之前,布莱恩必须保证,德银每年的净资产增加25亿欧元,达到所要求的12.5%的资本充足率。此目标极具挑战性,即使是在外界经济形势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实现起来都有一定困难。万不得已时,德国政府也会考虑出手相救。
(责任编辑:Camille)
近期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