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欧洲国家下猛药整治商家“宰客” 游客仍需谨慎防“入坑”


发布时间:2016-02-23 14:06:36    来源于:欧洲时报

摘要:出境游近几年来越来越火,来欧洲旅行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初来乍到又是异国他乡,稍有不慎便会落入当地商家的“圈套”。每逢旅游旺季,中国的壕客们就如同行走的钱包,而在一些黑商眼中游客则成了待“宰”羔羊。

725.jpg

旅游景区商家宰客屡禁不止

出境游近几年来越来越火,来欧洲旅行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初来乍到又是异国他乡,稍有不慎便会落入当地商家的“圈套”。每逢旅游旺季,中国的壕客们就如同行走的钱包,而在一些黑商眼中游客则成了待“宰”羔羊。

对于“宰客”现象,欧洲一些国家早就开始整治,但还是屡禁不止,游客到欧洲仍要多加留心。

 

22.jpg

法国政府严厉打击商家“宰客”行为,图为法国《消费法典》封面

多国政府对“宰客”现象下猛药

近日《解放日报》报道了一位在意大利的华人商家因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提高商品价格,被当局处以20万欧元的罚款。

报道中该华商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看到来参加电影节和旅游的人逐渐增多,便将餐馆里各种食品的价格在原有基础上分别提高了1至10欧元。结果被当地市民发现并举报,政府以违反《意大利消费法》,在节假日故意提高价格涉嫌“宰客”为由对其处以20万欧元的罚款。

其实,在意大利宰客、坑人类似的行为都有法律、机制来“围堵”,政府为了维护良好的旅游消费形象,可以说对“宰客”下了猛药。在2009年,因为“赤裸裸”的收小费,意大利一家“老字号”餐厅被勒令停业。此外还有之前意大利媒体曝光的罗马市某观光马车因对游客漫天要价,不到两小时的游览却收取550欧元,也被政府强制吊销执照。

同样,法国也有针对商家欺诈的法律。据中国青年网,法国《消费法典》规定,如果一个行为造成了混淆的风险或者是作出欺诈陈述,则可以认定为商业欺诈行为。对于这样的欺诈行为,法典第213-1条规定欺诈者均将面临最高两年的监禁与最多37500欧元的罚款。

除此之外,法国还有竞争消费和反欺诈总局保护消费者利益。除了被动地惩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外,该部门还会主动出击监测物价变动,甚至会专门派人卧底调查景区商品与服务价格水平。

为了整顿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形象,各国对商家虚假欺诈行为出重拳,也是蛮拼的。

725-3.jpg

罗马市中心的观光马车,2010年媒体曝光马车乱收费现象

商家“宰客”屡禁不止花样多  游客谨防“入坑”

尽管政府又出法律有派人卧底,但在欧洲很多国家商家欺瞒消费者的情况依旧存在。不光是抬抬物价那么小儿科的,部分商家为了多赚钱,“坑钱”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酒店是欧洲出名的价格高、配置低。80欧元只能住开门就上床,头枕洗手池,不足13平方米的小房间。而且主要街区的一些酒店必须入住两天,否则“一室难求”。运河上的船屋酒店则必须一住4天。

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一些重要旅游景点前,游人在餐馆小憩就要支付2至3欧元不等的座位费,哪怕只是喝杯饮料。

报道还称,欧洲餐饮住宿大多是明码标价,但也有例外。西班牙的海鲜饭菜单上都是一人份价格,但商家会用很小的字体标出“两人份起订”。

同样,绅士国度英国也是有“宰客”现象的,《广州日报》曾报道称,在英国酒店靠酒水牟取不菲的利润,不知道的顾客在用餐时会不假思索的取用饭店放在餐桌上的酒水,而不会去询问。如此一来,客人便中了商家的“温柔一刀”。因为长期以来,英国一些酒店都会以正常价格的3到6倍高价售酒,如果你喝了桌上的酒,那就等着钱包“出血”吧。

欧洲的确是旅游和购物的天堂,来这里体验体验浪漫、小资的生活同时,更要谨防掉入商家的“圈套”。不要一时疏忽,破了财还惹一肚子气,坏了心情就不值了。

(责任编辑:吴敏)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