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学校学费水涨船高 英国父母背井离乡送孩子去丹麦上学
发布时间:2016-01-11 16:04:32 来源于:欧洲时报
摘要:如今因为英国高昂的私立学校学费,很多中产阶级家庭背井离乡移居丹麦。

如今因为英国高昂的私立学校学费,很多中产阶级家庭背井离乡移居丹麦。本文讲述了一对英国父母因为本国高昂的学费,不得已送孩子们出国上学。
负担不起 私立学费水涨船高
近日,英国夫妇亚当(Adam)和梅根(Megan)·布朗森(Brownson)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红人”,他们称,英国私立学校的学费贵得吓人,两个女儿的学费足以让他们破产,尽管他们的年收入达19万英镑。
面对让人望而却步的高昂私立学费,我对布朗森夫妇的言论感同身受。有很多像我一样的父母,努力工作挣更多的钱,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和自己同等的教育。
我不能对布朗森夫妇的资产品头论足(亚当是一位管理顾问,梅根是一位索赔律师)。但是我意识到,我们都是“新中产阶级”的一员。根据经济学者的定义,我们是“勉强维持富有”的一群人。
尽管算得上比较富有,比如拥有房产或是较好的退休金,但是我们还是很难跟得上与日俱增的学费。根据201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至少是50年前,很多人承担得起私立学校学费,但是如今,这些学校的学费相当于一个高收入者税前收入的1/4。
我爸爸以前经营一家自己的小公司,我妈妈则在家全职负责照顾我和两个兄弟,即便如此,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父母还是可以负担起我们三个在伦敦私立学校上学的费用,直到我去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之前,他们没有太多个人牺牲。
我一直认为,将来也可以让我两个女儿享受同等的教育,要知道我是一个成功的自由新闻工作者,而我的丈夫是一位工程师,他的工资在英国绝对是排在前5%之中。我的想法应该不是白日梦。但是,谁知道私立学校教育费用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我们的工资。如果我们的女儿想获得和我们一样的教育,我们不得不选择出国。

背井离乡 只为供孩子上学
谢天谢地,虽然丹麦离英国并不算远,但是当我看到祖孙一家人在公园或是餐厅里嬉戏打闹,还是会让我心痛,如今我的女儿只能通过Skype和爷爷奶奶联系,也不能和堂兄弟姐妹们见面。这一点我和布朗森一家真是感同身受。他们面对财务问题,也在犯愁应该如何创收。
如果我们现在还在英国,想在东南伦敦赫恩山租一个两室的公寓,单单是房子的贷款和儿童保育费就足以令每月收入所剩无几,更不要说每年高达1.55万英镑的私立学校费用了。
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要是有一天我们把公寓租出去,搬到哥本哈根,可以节省更多钱。我们只能告别自己的亲朋,趁着女儿只有12周大,可以享受丹麦更加实惠的育儿福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给女儿未来编织一个安逸的家。
在哥本哈根,女儿每周去三天全日制幼儿园,但每月只需付350英镑,这只是我们在伦敦花费的一小部分。我们英国朋友的孩子每周在幼儿园过三个早上,却要花费3倍的费用。
另外,哥本哈根幼儿园的员工都具备专业学历背景,同时这些幼儿园时间十分灵活,而且很实惠,我只要努力工作,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缴纳育儿费用。
此外,我们在哥本哈根的房租远低于我们伦敦公寓的出租费用。我希望等到女儿上中学,我们可以付清她在英国上三年学的费用,或许随着我们公寓的升值,或是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我们有能力支付剩下的费用。
保障教育 离开英国奔赴丹麦
一些亲朋无法理解我们搬出伦敦的决定,他们觉得英国还有很多不错的公立学校,我们应该把女儿们送到这些学校去。诚然,我承认一些公立学校的确不错,甚至有些还要好于私立学校,但申请难度之大犹如中彩票一般。
对于我丈夫的一些新教会朋友而言,即便他们不在乎学费,他们的子女也很难进入他们梦寐以求的当地教会学校就读(一些教会学校被英国教育标准局评为杰出学校)。
以前,对于成功的中产阶级而言,子女就读教会学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父母们原本只需要信奉宗教便可以确保子女入读,但是现在却有了变数,如今,出席礼拜不再成为确保子女入学的保障。理想情况下,国家体制将会改革,运营糟糕的学校将会改善,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他们应有的教育。不幸的是,这样的事在我有生之年不会实现了,于是,我像很多家长一样,选择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其实,筹集孩子的学费有很多方法,但是对我和我的丈夫而言,给女儿支付学费是我们的责任,而不应该向自己的父母伸手索取。我们可以放弃物质享受,同时缩减家庭日常支出,但是现在我们在哥本哈根,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
当然,为节省开支,我们还可以只吃罐装豆子,并在烛光下阅读,但是我们希望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庆祝佳节或是和朋友们相聚不能成为一种奢侈。这是我们珍惜,也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的事,因此我们决定离开英国,去他乡生活。
引起重视 家长“出走”并非个例
有时,我也会觉得我们为这样的生活付出得太多了,远离自己所爱的国家是很艰辛的,但是这个选择是我自愿的。我小时候和自己的祖父母生活得很近,如今女儿不能像我一样和自己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让我很自责。
女儿出生之前,我的母亲去世了。实话说,如果她还活着,我想我不会搬走,离开她生活。我很庆幸,我和丈夫的父母都希望我们生活得幸福,因此他们理解我们的决定。
在出国讨生活人群的社交圈子中,我们并不孤单,我还发现很多像我一样的父母,因为子女过高的教育费用而不得不离开英国远走他乡。
我有一个医生朋友,她的丈夫从事金融工作,她原本对四个孩子的教育深感绝望,因为资金问题,孩子们只能去英国当地的公立学校,这本是她极力反对的。
但是在丹麦,因为她丈夫对公司的贡献,他们的四个孩子都可以去设施完善的公立学校就读。
布朗森一家也许会因为冒险的行为而受到社会谴责,但是那些指责他们的人们却忽视了一点,布朗森一家面对困难积极寻求经济建议,而不是别人的同情。布朗森一家的现状困惑着很多人,那些原本简单的期望变成了难以企及的奢望。
(责任编辑:吴敏)
近期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