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英国“90后”小伙留学南开 探寻“高冷”逻辑学


发布时间:2015-12-24 09:49:15    来源于:每日新报

摘要:2012年,施嘉睿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并获得“南开大学新生入学奖学金”,进入了哲学院逻辑学专业学习。哲学、逻辑,向来给人以抽象、高深、晦涩之感,更何况要用一门外语来学习。

地道流利的中文、清晰缜密的思路、温文尔雅的举止……24岁的小伙子施嘉睿常常让人产生错觉,这就是一个和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并无二致的热爱哲学的帅气年轻人,只有那深眼窝、高鼻梁会不时地提醒你——他的英国留学生身份。

“上辈子是中国人” 痴迷心灵哲学与人工智能

和中国并没什么接触的施嘉睿,从小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我妈妈开玩笑说我上辈子肯定是中国人。”施嘉睿笑着说,在2009年高中毕业以后,他终于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东方国度,在新疆奎屯的一所中学做了一名教英语的志愿者,教了一年的英语。

在上了两年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培训班后,一直痴迷哲学的他,决定继续留在中国深造。 “当时我开始寻找哲学学科比较优秀的本科院校,于是和南开大学哲学院有了不解之缘。”施嘉睿说。

2012年,施嘉睿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并获得“南开大学新生入学奖学金”,进入了哲学院逻辑学专业学习。哲学、逻辑,向来给人以抽象、高深、晦涩之感,更何况要用一门外语来学习。谈起自己的适应过程,施嘉睿说:“大一的时候用中文读哲学书和考试我觉得相当难,看课本得看三遍。”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施嘉睿从一开始试卷都无法写完,到《数理逻辑》和《模态逻辑》等很难的课程也考出高分,并获得“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我的研究兴趣在于逻辑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在研究心灵的本质和人工智能方面,哲学研究有很多可以提供给认知科学的,并且我们也需要哲学家来诠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很多优秀的研究是西方和中国的大学合作的成果,我的理想是未来可以参加英国和中国大学的合作性研究。”施嘉睿说。

学语言就要把自己“扔”到那个环境里

18岁时来到中国的施嘉睿,用了两年时间,就能够自如地和中国人沟通了,又过了一年多,可以在南开大学的课堂上听课,用中文答题、写论文,和导师交流学术问题。 “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就要把它变成一种不需要思考的习惯。”施嘉睿说,“就是要把自己直接‘扔’进中国人中间,这样才能逼着自己提高中文水平。”现在施嘉睿回国时,总会不自觉地冒一句中文出来。因为会说汉语,他在英国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崇拜”。

还想回中国 做中英两国的“文化使者”

来中国七年间,施嘉睿已经走过14个省市。“中国很大也很多元,这些都是很独特的体验。”明年毕业的施嘉睿,同样也面临着选择问题。“我计划回英国读研究生,因为我希望把汉语和对中国学界的认识带到英国去。”在施嘉睿看来,这次分别只是暂时的。“学业完成后,我还是想回到中国。中国现在和未来的机会很多,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中国与英国进行跨文化交流研究的使者。”
 

(责任编辑:吴敏)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