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德国向亚投行提供45亿美元 成全球第四大股东


发布时间:2015-12-22 14:49:01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德国向亚投行提供45亿美元资金,成为全球第四大股东,同时也是亚洲区外最大的股东。

据德国驻华大使馆消息,12月21日,德国作为首批伙伴国家之一已经向中国外交部交存关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的批准书。德国向亚投行提供45亿美元资金,成为全球第四大股东,同时也是亚洲区外最大的股东。

德国以此兑现其对亚投行工作提供迅速有效支持的承诺。德国将在亚投行履行职责任务、遵循国际标准方面予以关注和积极支持。亚投行的德国执行董事将常驻北京。

德国的背后考量

长期以来,中德、中欧关系受制于美国与欧洲牢固的跨大西洋关系,被传统的价值观外交束缚了手脚。而今,这一局面正随着中德两国各自奉行的积极外交政策被逐渐扭转。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德期间,双方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唯一与中国建立了政府磋商机制的国家,德国在能源、气候、粮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与中国的合作前景广阔。

德国知名智库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在2014年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规划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致力于跨区域合作,直接触及欧洲的切身利益。事实上,德国是第一个声明支持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欧洲国家。

2014年10月中德双方发布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就约定两国加强铁道交通合作,支持有利于中欧国际贸易走廊建设的倡议,挖掘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潜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目前中德之间有三条国际铁路货运班列(郑州-汉堡,沈阳-莱比锡,重庆-杜伊斯堡),其中从重庆经由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东欧一直延伸到杜伊斯堡的铁路枢纽将中欧之间的陆路交通缩短到16天,比海上交通快了20天。

《纲要》还约定推动开通上海港与汉堡港之间的集装箱绿色航线。虽然英国抢先一步成为宣布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但德国潜力巨大,很有可能后来居上,甚至直接参股中国斥资400亿美元的丝路发展基金。

对于中国而言,设立亚投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被西方孤立的俄罗斯异曲同工的是,欧洲各国也纷纷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与中国加强金融合作,巴黎、法兰克福、伦敦、卢森堡等欧洲金融中心争相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交易中心,推动欧洲投资者在人民币金融业务上的投资和交易。

其中,德国积极在法兰克福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人民币清算中心,欢迎德国金融机构在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 配额的框架下投资中国市场,并欢迎金融机构在德国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中国的银行间同行拆借市场机构参与建设欧洲人民币离岸市场。

2015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特别提款权(SDR)一揽子货币例行审查的年份。在中德金融对话联合声明中,德方支持中国在现有标准上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的目标,推动国际货币体制改革,主张特别提款权一揽子货币的组成应当反映各种货币在全球贸易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变化,这一立场契合了中国政府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计划。

德国的三大诉求

对于加入亚投行的原因,德国财政部的官方理由是,亚投行可以为亚洲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促进亚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而此举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动因:

首先,谋求本国经济利益。

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背后的动机大同小异,首先是国家经济利益。欧洲国家看到,全球经济重心已经日益东移,必须与中国以及其他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深化经济关系,扩大双边贸易。

自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除了德国经济相对坚挺,欧洲国家多少都陷入经济滑坡状态,而欧盟在乌克兰危机中参与对俄罗斯制裁,也使得欧洲国家不得不承担俄罗斯反制裁带来的经济后果。正如欧委会发言人所言,加入亚投行是欧洲企业的机遇,为其今后参与亚投行项目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首个加入的英国数年来经济恢复疲弱,公共财政形势堪忧,一直在寻求扩大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迫切希望吸引更多中国投资人到英国投资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为此不惜冒着破坏与美国特殊关系的风险。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表示,亚投行是英国与亚洲共同发展的独一无二的机会。

具体到德国,参与欧亚大陆大型实体经济投资建设项目,这是德国提高劳动生产率、走出经济增长缓慢现状的重要出路。目前中国加快并简化了国际货运班列沿线报关和其他贸易手续的办理程序,德国未来可以直接投资铁路沿线可停靠的基础设施,例如报关中心、会议中心、发电站、居民区等。

尽管中俄此前签下4000亿美元东线天然气订单,俄罗斯要把天然气输送到亚洲,还需要大规模建设输气管道、储气库和泵站等配套设施。对于德国企业而言,参与发展沿途整个经济带大有可为。

其次,在国际新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

对于加入亚投行,更为核心的驱动力是在未来国际新格局中及早拥有一席之地。奥地利自由主义的《经济报》3月18日社论指出,任何人都无法忽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全球的新角色,这一未来超级大国的实力可能甚至超过美国,无论美国政府作何感想,欧洲各国政府早就认识到不可能阻止中国在全球的发展与壮大,与其坐等其崛起,不如早点与中国合作,还能在新设立的国际机构中获得影响力。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加紧步伐重塑亚洲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推动中亚、中东地区的安全与发展,成立上合组织等新机构,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等新构想,不断提升在亚太地区的经济、金融乃至综合影响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缓解美国战略东移的压力、挑战并间接削弱美国在亚洲战略地位的意图。这一点从亚投行选址北京、1000亿美元启动资金中半数来自中国可见一斑,意向创始成员国最终名单的决定权也主要握在中国手中。

为此,德国《经济周刊》2014年11月10日的报道惊呼,国际事务的重心早已转向亚洲,欧洲不知不觉中在政治和经济上日趋边缘化,必须积极发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第三,能源供应的多元化。

德国30%~40%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德国加入制裁俄罗斯的队伍,这不但给德国工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其能源安全拉响警报。中俄政府签下东线天然气订单,令欧洲担心中俄携手制衡西方。随着美国可望成为能源净输出国,欧洲未来也可能在能源供应上依赖美国。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能在亚投行的框架中变能源竞争为合作,无疑符合德国能源供应多元化的国家战略。
 

(责任编辑:吴敏)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