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临近 专家建言积极财政应发挥更大作用


发布时间:2015-12-03 16:10:34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临近,中国经济如何应对仍大的下行压力?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从前10月的数据看,目前经济增长还没有明显好转信号,估计到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将在谷底运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大 明年政策主基调应该是稳增长

他在接受路透电话专访时表示,明年中国经济压力仍很大,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包括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并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而货币政策降息空间在变小,尤其是随着年末美联储加息概率增大,以及目前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与CPI的差距缩小,但降准空间仍然较大,包括更多运用其它金融创新工具。

“中国明年财政赤字规模可以适当增加,因为GDP总量也在增加,赤字率可能会扩大但不会超过GDP3%。”马晓河称。中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的,调整更需要时间,从政策导向看应该以消费引领供给侧创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他预测,明年中国经济的压力仍然很大,至少到明年上半年仍会在谷底运行。

他分析称,从10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看,无论是投资还是外贸都在下降,而消费相对平稳,经济没有明显好转信号,估计四季度GDP增幅与三季度不相上下,这种态势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中国今年前两季度GDP增长率为7%,第三季度为6.9%,略低于年初确定GDP增幅为7%左右的目标。但仍创下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刚刚公布的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4.6%,降幅比9月扩大4.5个百分点。

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多个场合表态,中国经济今年能实现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而且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以保持中长期的合理增速。

马晓河分析指出,虽然今年以来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强度在加大,包括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扩大公共投资和公共服务供给、连续降准降息等等;但从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如预期,主要原因是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化。

他表示,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消费在三大需求中起稳定器作用,如果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房地产投资上不来,总需求就必然下降,因为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58%多点,而政府投资只占总投资的很少部分,如果58%部分投资起不来,仅靠政府拉动投资经济增长动力不够。

数据显示,中国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2%,创近15年新低,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

“可能以政府公共投资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增长会出现比较好的增长,但是总量不会太大,明年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马晓河称,基于此,明年财政政策应更积极一些,货币政策也应更宽松一点,这样到下半年政策效果可能会显现,有助于经济企稳,防止经济增长率惯性下滑。

对于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马晓河认为,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的,政府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国企改革,二胎政策放开等都是供给侧的改革和政策创新,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需求侧。

他指出,中国目前问题的核心是结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而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目前,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建立在扩大总需求下的供给侧改革,都应该围绕增加有效消费需求,接近消费需求来进行投资,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发展新理念其中很多政策、工程、行动计划都是供给侧的,通过新举措可以增加有效供给。

“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案,四中全会的司法改革,以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都体现了进一步改革开放,所提改革开放思路、方案、部署和举措都很好很完美,现在关键问题就是要加快落实。”马晓河称,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应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以消费引领供给创新,以有效供给促进有效需求增长,加快改革开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经济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稳健货币明年或行至水穷处 积极财政仍是坐看云起时

中国连续降息六次后实际存款利率接近零,宽松资金面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应递减。随着美国12月启动加息周期在即,中国本轮降息周期料将渐行渐止,稳健货币政策转向以被动对冲为主,而具备定向调控功能的积极财政政策则风头正劲。

展望明年,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方向包括:推进地方债务置换、扩大政府债务规模、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政策工具将呈现风起云涌的局面。而实际财政赤字率很有超过今年2.7%的水平。

“2015年-2016将出现的最大变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攻防互换’,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存在外溢性,同时存在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而财政政策能够更好地稳增长、调结构,”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称。

他指出,2014年以来中国“低通胀”的成因复杂,既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问题,也有美国新能源替代问题,更有欧美货币政策目标差异、导致美元明显走强的问题。“如果2016年中国的CPI通胀中枢不出现趋势性下降,那么央行的降息周期已经接近尾声。”

上半年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和持续高压反腐,导致地方政府一方面缺乏资金,另一方面官员也“不作为”,“懒政”现象风行,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难言积极。三季度国内投资日渐放缓、工业加速下行,促使中央8月初宣布万亿元专项金融债计划、8月底宣布地方债务置换额度提高至3.2万亿。

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5月开始也加大跟踪审计力度,除了关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简政放权等情况下,还重点审查部分重大政策配套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情况,审计结果逐月对外公布。

下半年财政支出节奏已经明显加快,7-10月连续四个月支出增速超过20%;其中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6.1%,创40个月高点。整个1-10月,预算支出完成率已经达到78.2%。由此可见,政策面已经在向财政的渠道切换。

“2015年货币政策是绝对的主角,2016年可能逐步退居配角。货币宽松的方向不会变化,但思路上会有所调整,从主动到以被动对冲为主,政策重心逐步转向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报告中称,“明年降息的次数会明显减少,降准的次数不少于今年。”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11月初称,“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是不是一个绝对科学的标准,是否可以调整”。这为明年财政大扩张埋下伏笔的同时,也“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市场人士对明年赤字率扩张的无限遐想。

“财政政策将逐步取代货币政策成为主角,财政赤字率至少会扩大到2.5%,”管清友称,财政政策主要有扩大政府发债规模和结构性减税两大抓手,明年地方债务置换规模一定会比今年的3.2万亿大得多,财政配套政策方面,主要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和推广PPP配合政府加杠杆。

由财政贴息的万亿元专项金融债已经分批定向投放地方基础建设项目。路透本月稍早报导称第四批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已正式启动。展望明年,专项金融债将继续发挥“第二财政”的作用,利用其特殊机制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并推广PPP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受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影响,财政收入面临明显的压力。今年1-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同口径计算同比仅增长5.4%,全年实现财政收入增长7.3%的目标压力很大。

中国今年财政预算案的赤字目标为1.62万亿元,较2014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目标2.3%,较2014年实际水平2.12%略有提高。但按当年实际收支差额的口径看,赤字率达到2.7%。

华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牛博坤指出,财政政策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从传统的“铁公基”托底切换为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持,从变通方式上看专项金融债仍是主要发力点和创新所在,其直接与产业政策对接,将资金向产业升级的中国制造、环保、创新等领域定位;同时全面减税显然更应该尽快提上日程。

(责任编辑:石尚惠)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