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莫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混为一谈


发布时间:2011-10-18 11:02:59    来源于:剑雄

摘要:

 如果不作区分地把全部物价上涨因素统统当作通胀现象来应对,就有可能将紧缩性货币政策运用得过度,而货币政策运用不当势必会损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经常把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混为一谈。只要每月公布的CPIPPI指数一高企,人们就谈论说通货膨胀趋势如何如何。在许多学术文章中也是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两个概念直接等同,互相换用。这其实是陷入了一个理论的误区。

究竟什么是通货膨胀?

在西方一些经济学大师那里,确实是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直接等同的。如弗里德曼就赞成说“物价普遍的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萨缪尔森等在著名的《宏观经济学》中写道:“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种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

然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如果细加辨析就不难发现,并非所有的物价普遍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比如,当某些特殊情况造成一些重要的资源品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时,就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又比如,当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造成农副产品或许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从而拉动CPI上涨时,也不应称之为通货膨胀。只有确实因为货币政策出了问题或由于其他一些动因导致货币发行过多而导致物价上涨,这才能叫做通货膨胀。

可见,通货膨胀和物价普遍上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普遍上涨。但物价的上涨,即使是普遍上涨,也不一定可归结为通货膨胀。用逻辑学的话语来表述即是,通胀是物价上涨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亦非充要条件。在物价和通胀之间,存在着所谓一果多因关系:物价上涨可由通胀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引起;或者说,通胀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而无通胀情况下的其他某种条件也可能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

这样看来,在目前学界被奉为圭臬的西方经济学著述中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直接等同的做法,并不符合经济生活的实际。而弗里德曼对通胀所下的一段经典定义“通货膨胀是而且只能是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增长的速度而造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因其并未将通胀直接等同于物价上涨,反倒显得比较周到。

在以往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中,通货膨胀总是指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普遍的物价上涨。在西方有的经济学家中也有类似观点。如哈耶克就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如果从这一定义看,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并不能划等号,更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只有货币(纸币)发行过多而造成的物价普遍上涨才能叫通货膨胀。(这样的内涵显然避免了西方经济学相关定义的缺陷。)至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物价上涨,即使是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物价上涨也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们放弃了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通胀概念转而全面接受了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的通胀概念。为什么我们要放弃一个看起来比较确切的概念转而使用一个与许多经济现象并不相符的概念呢?而且,这样的理论错误,不管是一些学者,还是国家统计局和央行都在犯。

中国早就有学者如胡代光提出,“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就一定存在通货膨胀”。所以今天提出勿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混为一谈,并不在于其理论意义,并非一定要在两种定义之间分个孰是孰非,而在于其现实的政策意义,在于用正确的理论观点来观照中国当前经济生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并反思目前的货币及汇率政策。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物价上涨趋势中。2010年末的CPI指数为3.3%PPI指数为5.9%,而2011年一季度末的CPI5.0%PPI7.3 %。引致中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究竟什么呢?看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1. 国际油价的上涨引致。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时,油价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了十几美元。而从2000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前,油价居然在8年内从十几美元上涨到150美元以上。后虽因金融危机而下跌至90美元内,但目前又上冲至120美元左右了。

国际油价为何一涨再涨?有人认为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需求上升有关,有人认为与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有关,有人认为与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而成为国际热钱的炒作对象有关,有人认为与美国大肆印钞导致美元这一世界交易货币(在国际市场)贬值有关。这些观点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却都非关本国的通货膨胀。即使美国的数量宽松政策可以看作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胀,但它也不是中国的货币政策所能控制的。

所以,你可以把油价上涨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叫做物价上涨,但不能把它叫做通货膨胀,因为它并非由于本国货币的膨胀所引起,更不是通过收紧本国货币就能解决问题的。

2.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引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各项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对铁矿石等资源品的消耗量巨大,而由于资源禀赋等原因,中国的铁矿石目前需大量进口。而近年来,铁矿石的价格一路飙涨。从2004年初的每吨55美元左右一路上涨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40美元之上,而到目前,铁矿石进口价格已接近160美元。铁矿石价格上涨势必导致钢铁价格上涨,进而导致一系列的下游产品和工程项目价格上涨,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矿业巨头的垄断,美元滥发在国际市场造成的贬值相信也是一个原因。但这同样不能归因于本国的通胀,同样也不是通过调整本国的货币政策就可以解决的。

3. 近年来由于低碳环保、水资源保护、土地财政等因素而形成的相关税费上涨引致。近年来,以水资源保护的名义,各地多有提高水价的动作出台,也有不少地方和行业提高了环保税费的标准。这些政策调整有多少属于客观需要,又有多少属于垄断企业抢吃政策红利或有关部门政策寻租姑且不论,反正这些调涨动作总是要影响到物价水平。但这也并非属于票子发多所引致。

至于近年来的土地价格飞涨,究竟是因为各地政府的土地财政所致,还是属于通胀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恐怕还要认真分析,但至少不能一概视为通胀所致。一个有力的反证就是,早在前几年通货膨胀问题远没有今天这样突出时,甚至还被认为是“通货紧缩”时期,房地产价格已经开始一路上涨。总不能把这也称之为通涨引发的资产泡沫吧。

4.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改善民生,而在保障就业、提高薪资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可能引致。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业倒确实是与通胀处于水涨船高的关系中。因为就业水平和工资的普遍上涨会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胀。对这样的论点,似乎难以完全接受,因为即使不考虑薪酬增加可引起“做大蛋糕”的效果,即使蛋糕还是那样大,加薪也可以通过改变蛋糕在资本和劳动间的分配比例来实现。

就业和薪酬水平的提高是否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引起物价上涨?抑或又在多大程度上使得国民的真实收入有所提高?还需要研究。这里姑且承认其对物价上涨确有影响吧。但是否能够因此就把这种因素引致的物价上涨与通胀划等号呢?

5.输入型通胀,即由于美国在金融危机以后推出的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世界引发的流动性泛滥的局面对中国的影响所引致。应当承认,这种影响是严重地存在的。其作用机制一是通过所谓国际热钱的流入来实现,二是通过推升国际油价、矿产等资源品价格来实现,三是通过贸易途径使中国产生大量贸易顺差的途径来实现。这种机制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过多,并因强制结售汇而释放出大量本币,从而形成人民币外汇占款过多而超量发行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见,当前中国的物价上涨并不都是由票子过多引起的,所以并不都能采用治理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来应对。然而,中国央行显然是把所有的物价上涨统统看作了通胀,只要看到CPIPPI高<

(责任编辑:剑雄)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