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曹德旺:理性“首善”


发布时间:2011-10-18 10:31:07    来源于:古松

摘要:

捐赠不是企业家的完全责任,慈善必须先有钱。在不影响生存也不影响企业发展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做慈善

在引来媒体大幅质疑和曝光的“高调慈善”陈光标之后,福耀玻璃的曹德旺用其实际行为践履了“理性慈善”的内涵。2011426,由民政部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在北京发布。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获得2010年度中国“首善”称号。在2008年胡润慈善榜中,曹德旺以捐赠金额1.46亿元位居第14位。曹德旺还是胡润富豪榜中连续5年上榜的16位慈善家之一;汶川地震,曹德旺先后捐出两千多万元。此外,在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及机构,曹德旺都有不同额度的捐赠或助学基金。

从富到贫再从贫归富

如同古老中国的职业传承与遗传传统一样,经商这一职业的背后亦隐藏着深刻的生活智慧,进而在父子家庭之间氛围浸染,曹德旺正是得益于此。他于波诡云谲的1946年出生,父亲曹河仁曾经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曹德旺在儿童早期就能比同龄人更好得接触商业文化与技巧,为其后来的玻璃事业奠定心智基础。此后曹德旺为避开上海的混乱生活环境而全家迁回老家——福建福清。离开上海时,父亲曹河仁带全家坐油轮,财产全部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等人到家之后,全部家当却因船沉而覆没。曹家顿时转入贫穷。

小时候,曹德旺曾经为糊口去放牛,这种困苦的生活让他对下层民众多了切身的了解,而不至于像普通的富豪那样与底层之间存在隔膜。1962年,他冒着政策风险“投机倒把”的危险帮着父亲倒卖烟丝;后来,开始做水果小本生意,这样逐渐积蓄了原始资本。15年后,也就是1976年,福清市高山镇创办了一家乡镇企业——高山异形玻璃厂(福耀集团前身)19834月,曹德旺承包了这家连年亏损的小厂,当年就赚了20多万元,可谓初露锋芒。

后来,经过购买上海耀华玻璃厂的旧设备图纸、完成设备改造,曹德旺的经营才能进一步凸显。1987年,曹德旺联合其他股东集资627万元,在高山异形玻璃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外合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尔后,福耀玻璃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从只能生产十多种规格产品的小厂,发展到能生产1万多种规格产品的大公司,结束了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这段发展历程可以说刚好搭上中国经济崛起的东风,曹德旺的善于把握时机和长袖善舞也功不可没。如今,福耀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汽车玻璃生产企业,曹德旺的个人资产也水涨船高,屡次登上富豪榜单。这为其从事慈善事业打下了足够的资本基础。

曹德旺的人生哲学充满“悟”性。他曾经花了六七千万元,盖了一座6000平方米的豪宅,里面装饰富丽堂皇,墙角还有一块菜地,试图体现出“文化、素质、品位、财富。”住进去之后,他忽然觉得在豪宅里诵读古经与真正的“悟”差距很大。因为佛祖修炼是在菩提树下,根本就没有房子。他认为作为真正的佛教徒,不应该住豪宅里,有一个草棚过下去就行了。这也表现在他的午餐只在食堂简单解决的细节上。曹德旺经常援引四大皆空的典故,认为普通人很难修到大彻大悟,企业家的幸福是追求过程的感受,而不一定非要多少钱。他还援引《红楼梦》里的《好了歌》阐释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

 

“后盾”前的“孤傲”

 

曹德旺自述“没有什么朋友,企业界的、经济学界的,我不跟他们玩,因为没什么意思;我性格很直,以前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变得小心些了,但仍然不会向任何人低头;我没向任何官员和银行送过一盒月饼。” 他拒绝了高校希望颁给他的“名誉教授”等称号,也从不在公众场合发表任何演讲,他认为那是“浪费时间”。

 

在中国企业界扎堆抱团日益盛行的今天,曹德旺几乎不参与任何组织与聚会;他是福州市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但“名号是别人给的”,鲜有参加相关活动,反而曾与会长大吵一通。“内地企业我没有研究过,没觉得哪位企业家值得推崇,更没有这方面的朋友。” 他也没有经济或管理学界的朋友,相反常讥讽如今不少学者的浅薄无知信口开河。对于外国对手,他亦寸步不让———7年前,打赢中国入世后应对反倾销诉讼第一案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政商关系,他持同样风格。上世纪80年代,他曾与当地镇政府有过一次“斗争”,甚至惊动了中纪委,最后曹德旺胜出,当地一批官员“被贬”;他曾因不满被安排在自己赞助的龙舟赛上仅颁发“纪念奖”而当着官员和媒体的面直接将奖杯扔进了河中;上世纪90年代,他曾因股票上市事宜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大闹;去年,身为北方某省经济顾问的曹德旺参加该省的相关会议,因气愤对方态度怠慢,他甩手就走。

同时,曹德旺的哥哥曹德淦曾长期在政府部门任职并官至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后盾”效用,了解这点有助于理解曹德旺“孤傲”地活着的理由。

“理性慈善”的思考与践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家们在慈善事业上也各显神通。然而由于国家慈善机制的不成熟,部分组织把慈善“开发”成触目惊心的谋利手段,种种“管理费”比例高昂就是表征之一。另外,少数企业家也鱼目混珠,试图靠慈善暴得大名,进而捞取大利。而曹德旺的前任“首善”陈光标因为做慈善“过于急躁”(陈光标语)而遭到多家媒体的“黑幕挖掘”,至今争议不息。

在这样的局面下,慈善于企业家而言,非但不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高尚行为,反而有引火烧身的危险。部分舆论似乎认定,只有道德完美的人才能做慈善,动机不纯或资金来源不明者没有做慈善的资格。如此强大的“慈善正义”的压力之下,曹德旺在今年被评为2010年首善,遭遇到的质疑与争议相对少很多,这与曹德旺“理性慈善”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业最早的企业家之一,据胡润慈善榜统计, 2009年,曹德旺宣称要捐出家族持有的70%的福耀玻璃股份,以成立慈善基金会。2010年,曹德旺、曹晖父子以个人名义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另捐出2亿元用于西南抗旱救灾。2011419日,胡润中国慈善榜发布:曹德旺因捐款45.8亿元成为 “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50亿元。其中现金捐款达18亿元。他的捐资幅度随着自身实力递增呈同步上升态势。

在曹德旺看来,捐款这只是“小善”而已,“大善”是“为正”。“为正”就是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好。“比如说,我把福耀集团打造成国际性的公司,把

(责任编辑:古松)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