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人民币升值:应成主动的利益选择


发布时间:2011-10-18 14:43:53    来源于:剑雄

摘要:

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一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博弈的焦点,也是国内学界、企业界乃至国民关注议论的焦点。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对外贸易有大量赤字的美国“压”中国升值,而中国据理力争阐明不升值的理由。一方要求升,甚至不惜挥舞大棒,一方坚持不升,似乎不升就是维护经济主权。一时间好不热闹。

但是,人民币坚持不升值真的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吗?

未必。

一国为什么需要国际贸易?为本国利益。如果说,在国内经济活动多少还有着社会利益的需求、外部性考量或道德血液的驱动,那么,在国际贸易中则几乎完全不存在这样的动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获得的利益主要就是两方面:一、在实物层面,实现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即过去常说的“互通有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互通有无不一定在两国之间进行,通过国际通货媒介,它可以在三国四国至无数国之间进行。二、在价值层面,实现他国财富向本国的转移,即在国际市场“赚钱”。因为只有从国际市场获取价值,一国才可能在国际经济竞赛中脱颖而出,实现经济的赶超和现代化。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流入的财富需要一种可靠的附着物,否则就可能是水月镜花。

而人民币升值与否就要以这两个标准来权衡利弊。

表面看来,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出口,二是可以使得中国手中的巨额外汇资产不至于贬值。但如果仔细推敲,这两个好处的真实性是存疑的。没有谁否认本币低估可以促进本国产品出口的一般经济学原理。问题在于,出口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以使用价值交换使用价值,以稀缺性交换稀缺性,那么,只要从中国最新外汇存量已突破3万亿美元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出,目前的进出口贸易确已存在某种不平衡了。如果是为了实现财富的国际流入,那么,必须要找到一种可靠的财富附着物,而仅仅依靠美元或美国国债的信用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是为了赚得资本对外投资,那么,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中,似乎也并没有可靠的投资场所和良好的机会。即使是中投公司这样的“国家队”,似乎也迄无成功的范例。这样说,绝无否定出口对一国经济重要性的用意,只是想说,在微观经济领域,对一个企业来说或许是出口多多益善,但在宏观经济学的眼光看,在进出口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合理均衡的比例关系。在有管理的汇率体制下,如果坚持用低估本币的做法来实现过度出口,虽然有效,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至于中国已有的巨额外汇资产不要贬值,这是每一个为之付出大量血汗的中国人最自然不过的愿望。然而,手中外汇贬值与否,并不取决于国人的善良愿望。要改变一些国家的通胀政策也绝不是通过坚持本币不升值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外交等全方位的博弈。

出口产品如能换得真实的财富流入,当然谁也不会反对。但在当前的条件下,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弊端,首先,在于我们用实实在在的商品低价出口而换取的大量美元很不坚挺,并不一定意味着真实可靠的财富。

美国在2008年金融风暴爆发以后,先后推出了两轮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谓数量宽松,就是在利率已低得不能再低,已无法使用价格手段的情况下,通过数量手段滥发纸币来实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纸币的滥发势必意味着通涨,(这里不引入货币流通速度的问题。)而通涨必然意味着货币贬值。如果说在以往人民币不升值、并努力保持较低汇率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在美国滥发货币自贬其值的情况下,中国还要坚持人民币对美元不升值就难以理解了。

汇率反映着两种货币间的比价关系。在美元理应贬值的情况下,如坚持人民币不相对升值,则意味着把自己的出口商品进一步贱卖。这就像假如处在当年的中国,“金圆券”已经因为滥发而极度贬值,你却还坚持要按贬值前的价格把手中金条银元卖给“国民政府”而只换得同原先一样数量的金圆券那样愚不可及。

从一个更大的历史尺度看,美国的赤字财政似乎已成了其难以改变的国策。据中国学者宋鸿兵在《货币战争②》中的描述,美国的公私债务近年来以每年7-8%的比例上涨,远超其3%左右的GDP年增长率,并且其总量已超过其年度GDP总量的370%。如何解决天文数字的财政危机,看来只剩下滥发纸币一招。故长远看来,企盼美国重返紧缩性货币政策多少显得是一种奢望,所以,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大量持有总是一个巨大的隐忧。

其次,还在于引发了输入性通胀。两轮数量宽松滥发的绿票子,并不会只在美国呆着,而势必流向世界各地。国人近年常常议论所谓国际热钱的流入。其实,对中国这样的主要商品出口国,不必通过热钱流入的途径,仅仅通过一般贸易的合法途径,就可实现外币的大量流入。通过这一途径,美国一方面将滥发的票子引向国外,一方面又因享受着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从而使本国内部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中。美国的CPI涨幅2008年为3.8%,2009年为2.1%。而目前却仅为0.5%左右。

不管是热钱途径也好,贸易途径也好,过量的外币流入势必引起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在低估本币汇率的同时,中国实行强制性的、至少是照单全收的结售汇制度,将全部外汇都集中在央行手里。央行拿什么来收汇,无非是动用印钞权。外汇流入越多,央行为收汇而释出的本币就越多。因此,在中国近年来所谓外汇占款一直是导致货币增发的重要因素。最新数字是,中国持有的外汇已超过了3万亿美元,如按最近刚达到的6.5左右汇率算,就要释放出20多万亿的人民币。因出口创汇多而导致票子发得过多,就导致输入性的通胀。

外汇多了,如能通过贸易途径买入所需的商品,增加国内市场的商品供给和丰富性,尚可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但事实上,目前在国际市场并没有(与目前的进口水平相比)更多的中国所需商品。在国际贸易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央行集中的巨额外汇并无好的出路,一部分购买了前景可疑的美债和少量欧债,大部分只好趴在账上。如此一来,中国央行便几乎成了美国印钞厂的堆栈。
其三,还在于它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有许多原因。但最主要还是由于中国工人的职业素质较高,且富吃苦耐劳精神;也和中国曾经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的历史因素有关。而不少发达国家则因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而造成劳力成本高企,严重影响了其产品竞争力。但即使这样,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还是会引起激烈的贸易摩擦。在摩擦中,我们对美国还可以说,我们的出口商品大多是你们早已不生产的,不会对你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但对仍有着与中国相似产业的一些国家就无法这样解释。

在当前的摩擦中,美国似乎找到了通过滥发美钞自贬币值来对付中国的办法,而没有世界货币发行权的其他国家则没有这样的手段。因此,贸易摩擦往往会引发多种国际争端,使我国处在比较被动的国际政经环境中。从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西班牙焚烧中国鞋事件和莫斯科迫害中国商人事件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对中国出口商品仇视的心态。

反过来,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是,其一、使人民币与各主要贸易对象国货币的比价趋于合理,使其成为能真实反映国际贸易中各国供需状况和地位变化的价格信号。从长远看,这既有利于改善国际间的经济失衡,也有利于改变我国自身的经济失衡状况。在中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我们为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多次大幅度调低了人民币汇率,这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问题在于,在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并积聚了相当的财力之后,我国国民的收入尤其是实物消费水平还是相当低下,而大量的资源却通过商品低价出口去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这样的局面就显得越来越不合理了。即使是从拉动内需的角度而言,也需要调整外贸结构及相应的汇率政策。

其二、有利于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长期趋势。早些年,常有人说我国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例证就是,我们要用几亿双袜子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其实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的途径就是人民币升值。如果人民币升值10%,在上例袜子和飞机的交易中,我们立刻可以“省下”几千万双袜子。

其三、有利于改变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明显降低我国的物价上涨势头。在微观经济中,“省下”即意味着滞销,意味着损失。但如果我们把上例中“省下”的袜子以及诸如此类用于扩大内需,就能抑制国内市场的物价上涨。

其四、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消费能力和福祉。有些学者对人民币升值可提高国际购买力利于国内消费者的说法颇不以为然,说,你把人民币拿出去,人家不接受啊!这话其实已经不太符合当今的实际。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实际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经形成了真实的支付能力。随着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升值给国民带来的利益还将日益显现。即使在旅游、留学等用汇过程中,国民因本币升值而获得了好处,那充其量也就是本国国民占了本国央行的“便宜”,这便宜并不比国家直接发给国民消费券更大。况且央行当初收进外汇时,所支付的也不过是印刷出来的纸币

(责任编辑:剑雄)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