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出口水产品如何监管


发布时间:2011-10-17 17:22:36    来源于:江舟

摘要:

东西是活的,但如果里面有添加剂和药残什么的,反而不容易看出来;而加工品,它的技术参数都是量化的,这就很方便检测。

国内水产品安全令人担忧,那么中国出口到国外的水产品是如何保证安全的呢?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何为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国外没有活鲜的市场,因此,国内出口到境外的水产品都是加工好再出口的,“基本上没有活鱼出口”。

何为告诉记者,水产品的加工过程比较容易控制,各国对进口水产品的检测有一系列技术参数,而这些技术参数都是量化的,符不符合要求一检测就出来了。进口商也会到中国来实地查看生产基地和加工工艺。所以,相对来说,出口的水产品会做得比较好。

至于出口的水产品会不会也用一些违禁药物进行养殖,何为告诉记者,出口的水产品也会面临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主流。“出口的水产品往往不是事先向养殖户预订的。比如说,要收购对虾加工出口,等对虾成熟后,加工企业会到对虾产地寻找货源,然后收购进来。对收购进来的对虾,在仓库里冷冻之后,它会一批一批地进行检测和监督。如果检测出来有问题,养殖户就卖不出去,所以就会比较注意这个问题。”

由于渠道比较集中,因此做加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质量。比如说,要出口就得先报关,全部集中到报关仓库就可以进行检测了。但这一点活鲜就很难做到,因为活鲜的渠道很不固定。“比如说,我从鱼塘里把鱼捞出来,运到某个地方,然后就直接卖出去了,根本无法控制。”

何为说,对于活鲜,现在的情况是,理论上,监管部门只能到市场上去抽查,监管部门在各地也都有检测站,“但零售渠道这么多,批次这么分散,它们哪里检测得过来?抽检出来算你倒霉。

何为告诉记者,事实上,中国的水产行业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出口了,很多实用的水产品都已经开始进口,而且进口的量越来越大。“中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已经开始慢慢萎缩,捕捞也在缩小,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从出口演变成进口。”

他说,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大部分水产品都是加工过的,只是有精加工和粗加工的区别。

“我个人感觉,加工水产品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尽管我们中国人吃活鲜是一个习惯,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讲,吃活的风险很大,因为活鲜可能有寄生虫等病害,而加工冷冻本身就有一个处理的过程,有些寄生虫经过加工冷冻之后可能就没有了。加工过程本身就是让水产品变得更加安全。”

何为说,为什么在正规的饭店里面都没有螺蛳这道菜?因为活鲜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加工品当然也会添加一些防腐剂什么的,但这就取决于监管和技术的要求了。”

他告诉记者,国外基本没有卖活鲜的,比如说挪威,养的三文鱼也很多,它的鱼应该是活的了,但在西餐里面,都会把鱼先加工一下再吃,“西餐里有这个习惯”。

何为说,东西是活的,但如果里面有添加剂和药残什么的,反而不容易看出来;而加工品,它的技术参数都是量化的,这就很方便检测。“加工厂永远比养殖户容易控制和容易监管。”

(责任编辑:江舟)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