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上海电信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发布时间:2011-10-17 16:24:12    来源于:斯通 摄影:戈富强 欧阳必达

摘要:

 浓缩电信百年风云历程

作为中国电信业的起源地之一,上海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各个历史瞬间。2011623日,浓缩这段百年风云历程的上海电信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其以珍贵的史料、丰富的实物以及多种展现手法,还原历史面貌,演绎中国电信业140年漫长发展历程,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信息通信业的跨越式发展奇迹。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据悉,上海电信博物馆于2010623日开馆,通过一年的试运行,迄今为止,已免费接待来自海内外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共1万余名参观者,获得了广泛好评,并于20108月式成为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该馆坐落于上海市延安东路34号,系192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建造的电报大厦(现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馆名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题写。

上海电信博物馆展陈面积约1600平方米,陈列主要分五个部分,由电报通信、市内电话通信、长途电话通信、无线通信和综合荟萃组成,同时专设临时展区,目前陈列的是“中国电信世博纪念展”。

在这里,从最早的莫尔斯电报机、中国第一条海缆水线、最早的114查号台,到各类无线电台、各种电话设备乃至老式公用电话亭等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内还设有互动环节,参观者可以在馆内一台电报机上尝试以电报码打字,还可以在一台老式电话交换设备上自己拨打、接通电话,充分体验百余年来上海通信业的变迁与发展面貌。

而通过蜡像模型,参观者更可以形象地看到老一辈人曾经耳熟能详的场景,诸如清末时期留着长辫子的中国报务员在拍发电报,上世纪30年代的114查号台的前身——借助于两个巨大的“旋转档夹”和查询口诀,一个熟练的查号员仅需20秒就能快速找到电话号码。上世纪80年代上海弄堂口的公用传呼电话亭,则是展馆内人气最旺的展品之一。无论电话亭的外观,还是传呼电话阿婆的样貌,甚至声音,全部按照原样“全真”复刻,无不惟妙惟肖,俨然让人回忆起小时候自家的弄堂口。

据介绍,上海电信博物馆于623日起接受社会团体预约,同时双休日向社会公众开放,详情可留意公告或咨询预约电话021-33311122

见证电信百年风云

上海是中国电信业的重要起源地。早在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就在上海外滩开办了电报业务,这是中国电信史的第一步。从1871年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到1976年的第一条海底电缆,从1882年的第一部市内电话到1995年上海电话号码7位升8位,从1989年的上海首个分组交换网用户到现在的400万宽带用户……百年电信,沧桑巨变。

如今,跨越了三个世纪从起步壮大到引领信息通信业潮流,上海电信在为广大用户提供综合信息通信服务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普及信息化科普知识,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展示和教育的功能,发挥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功能。

“上海电信博物馆是认知上海电信发展历史,丰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理想场所。”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党委副书记陈鸿生表示,“它不仅突出反映通信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更是一部生动翔实的爱国主义教材。能让更多的参观者充分感受电信坎坷发展历史,理解其和国家命运、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史温生雕像重归故地

在上海电信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当日,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还与全球领先的创新耳麦解决方案提供商丹麦大北欧公司(GN Netcom,其前身即是大北电报公司)举办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大北欧公司亚太区总裁马克·雷(Mark Leigh)代表大北欧公司,将爱德华·史温生(Edouard Suenson)先生——“将电报引入中国的丹麦人”的雕像捐赠给了上海电信博物馆。

19世纪末,爱德华·史温生因带领大北电报公司成功敷设了一条经香港大戢山岛通往上海、日本长崎的海缆,以及协助编撰了汉字电码本——《电报新书》,而被誉为“将电报引入中国的丹麦人”。1871年,史温生成立大北公司上海电报站,正是如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1961年,大北电报公司将史温生的雕像带回了哥本哈根。此番雕像重新回归故地,也将继续见证中国与丹麦一个多世纪来在通信方面的成功合作

(责任编辑:斯通 摄影:戈富强 欧阳必达)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