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水产鲜美谁敢吃


发布时间:2011-10-14 16:46:30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在孜孜不倦寻求事实真相中表达民意,一直是本刊秉承的新闻理想。

然而,真相隐藏在形形色色的伪装下,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谈何容易。

上一期,为弄清有机蔬菜的真面目,本刊记者最远长途跋涉到山东,费尽周折探访于田间地头;这一期,应读者要求我们试图揭开水产品的漂亮外衣,记者们冒着酷暑高温,奔走在江浙沿海实地采访半月之久,《水产品安全大起底》的专题报道作为此番调查的成果,料想同样会引发大家的关注。

网上有帖子说,中国人有毒食品吃多了,人人足以应对未来的生化战争。现在来看水产品养殖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愈演愈烈的情况,使我们对中国人的食品安全未来更加忧虑。

水产养殖滥用药、用猛药由来已久。5年前,就在“红心蛋”事件余波未尽,一起更为轰动的“多宝鱼事件”引爆全国,由于药检不合格,多宝鱼一时无人问津,酒肆饭桌上食客们闻多宝而色变,养殖户损失惨重,心理和经营上的双重打击,差点毁了整个产业。

凑巧的是,同是在发生“多宝鱼事件”的2006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永红教授,做过一项名为“抗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公共安全问题研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3万吨用于出口,剩下的人和动物几乎平分秋色。换言之,国内的抗生素人吃一半,动物吃一半。肖永红表示,2006年之后,他没有再做过调查,“不过从现在的情况下,并没有太大的好转,管理方面也没有严格的措施跟上。”

专题报道中的这一细节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在于人畜共用过量抗生素的久远荒唐,还在于水产品滥用药物的不良生态变本加厉仍在发酵,至今毫无逆转的征兆。

本来,水产品从育苗到养殖,国家多有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照章办事一般不至于酿成难以控制的祸害。可实际情况往往是行规形同虚实,准入禁放无度,监管视同儿戏,又急功近利、见钱眼开,巴掌大一片水塘,不惜让成千上万的王八挤成一堆,哪有不生病发热的?于是五花八门的抗生素喷撒而下。“病急乱投药”的结果,正如一位专家指出的那样:

现在水产品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密度过高了之后它必然会出病,出了病之后用药,用药又很盲目,用了药效果不好,或者今年用这个药有效,明年用这个药就无效了,就增加新的药。一方面密度在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药又在不断地增强,所以就形成了两个恶性循环。”

从根本上中断这个互为因果的死循环,涉及到如何建立人类和动物之间更加平衡的生态关系的哲学命题,无论是温室甲鱼还是激素螃蟹,都表明对动物的有害做法最终都将以伤害我们自己为结局。在欧盟,为了提高鸡蛋的质量,正在禁用狭小的格子笼饲养母鸡,而为了改善猪肉的品质,则不惜工本淘汰简陋的个体猪圈。欧洲人生命不见得比我们更宝贵,但他们害怕来自动物世界报复的自觉却比我们更有远见。

我们或许不能苛求江浙沿海的个体水产养殖户缺乏人文意识,他们艰难地游走在盈利和亏损的边缘,难免慌乱间做出短视的失措行为。这里要问的是,在年复一年的水产养殖安全拷问中,政府的责任究竟在哪里?

 

为了民族的健康,中国的水产养殖不能再在落后、分散、个体的老路上走下去了。养殖户越分散,就越难实现规范化运作,监管因而越困难,由此也更容易把风险传导给市场,直至危及消费者安全。改变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快整合、转型,促使产业发展朝工厂加农夫加订单的现代农业结构迈进,在技术、设备等方面建立标准化体系,实现严格的优胜劣汰,不断净化产业、提升规模,才是出路所在。否则,就算水产品再鲜美,谁敢吃?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