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镇海造地无赢家


发布时间:2011-10-18 09:21:32    来源于:乔泰熙

摘要:

如果盲目围填海造地得不到有效遏制,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弥补。

628日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了当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现了一股“填海建房热”以来,与追求暴利而盲目围填海造地后建海景房的相关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评论人士把焦点对准因之招致的安全隐患与生态恶化问题上。

暴利驱动下躁进

目前,借国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之名,加上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一些沿海城市明确提出“向海洋要土地”,兴起新一轮围填海造地热潮。按照国家海洋局围填海总量控制规划,2011年辽宁省围海造地的面积仅为30平方公里左右,但该省沿海6市规划围填海造地1000平方公里,两者差距竟达30多倍。

在中国,这些围填海形成的土地除发展临海工业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据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南岛长达300多公里的东海岸,已基本被开发商圈占,几十个“海景楼盘”正火热开发中,不少楼盘通过围填海不断扩建海景房。尤以海南三亚围填海建豪宅最典型,大有欲造“中国迪拜”的势头。同样,在其他沿海城市,此种现象屡见不鲜。              

    围填海造地、再在其上开发海景房躁进的背后,主要是受高利润、高回报的驱动。业内专家解释说,按当前中国法规,围填海形成的土地属于“未定性的新增土地”,无需承担耕地的开垦费用。围填海成本一般为每亩15-20万元,但转手以每亩地价数百万、上千万元拍卖给开发商,能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土地收益。开发商则看重“海景房”卖点,在此之上投资建房,再以每平方米几万元卖给购房户。

显然,围填海造地无疑成为土地财政新的增长点。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空前加大,土地市场快速降温已经波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在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尚未终结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岂能放弃这块肥肉。据国家海洋局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填海造地征收海域使用金约78.21亿元,其中,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名列三甲,分别约为12.58亿元、18.36亿元、9.44亿元,福建、浙江紧随其后。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处处长李文君表示,填海造地很多情况下是人类不得已的行为,但受暴利驱动,现在国内部分沿海城市出现过度开发的“虚热”苗头。多位专家亦认为,大规模填海造地开发房地产,没有任何公益性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

错上加错招致隐患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炎帝的女儿精卫填海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描述了填海的艰难。业界专家亦指出,填海造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地基沉降、海潮冲击、海水渗透、生态影响等众多复杂因素,部分用作特殊用途如机场则要求更高。

当前,国内一些沿海城市盲目地进行填海造地,之后在其之上过度开发海景房,不仅破坏了海域生态环境,还推高了房价并加剧了房价调控难度,同时还潜伏着增加防灾压力、危及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深层矛盾。

 

20112月,历时6年的中国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全面完成。此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围填海的兴起以及港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海岸带自然岸线逐年减少。官方统计显示,过去2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加速围填海造地导致700多个小岛消失。其中,浙江省海岛减少200多个,广东省减少300多个,辽宁省消失48个,河北省消失60个,福建省海岛消失83个。

    专家分析称,围填海造地最大的弊端是人为改变了海岸线的位置,而这些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在千百万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海岸线附近的湿地、近海生物等也受益于这种平衡。一旦人为地将海岸线前移,这种平衡便被打破了。如果作为屏障的小岛都消失了,沿海湿地更易受影响,甚至会引发赤潮、洪灾和海啸。

不容忽视的是,岛屿消失还是涉及国家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岛礁,也可获得15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加坡面积的3倍)面积的领海,以及4600 多平方公里的毗连区 ,甚至还可获得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面积的4倍)面积的专属经济区。日本等国家对斥巨资加固、维修相关海岛即是力证。

目前,围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多标榜为“观海豪宅”推销,成为带动当地房价上涨过快的引导力量。据透露,著名的填海住宅岛——凤凰岛,每平方米价格近10万元。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认为,濒海而居将面临高湿、高盐、高温等“三高”困扰,对人体健康、房子和家电维护等都非好事,有些宣传明显是商业误导。

与自然形成的陆地上的可利用土地,在围填海形成的“土地”上实施建筑工程不仅很难有安全保证。今年629日,东方卫视《看东方》报道称,大连填海区造楼安全隐患凸显,买房人不在乎价格更担心安全。2010年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填海区内不少土地被用于造商品房与豪宅,而仅仅不到10年新房就变成了危房,其中一些楼盘地面发生沉降,严重之处地面和台阶之间形成的缝隙足以塞进一个拳头。

不遏制最终无赢家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围填海造地建海景房的过程中,最大的赢家是当地政府和开发商,但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来看,这样的发展战略无疑是挖肉补疮。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说,“在暴利的驱使下,围填海项目审批缺乏生态环境意识,项目实施监管不力,现有法规难以全面落实。”他亦指出,“尽管围填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拉动地方政府GDP,但我们的开发强度太大,生态破坏造成的恶果将来不可逆转,必须加以控制。”

业内评论人士指出,大规模围填海造地再建海景房,属于违反自然法则的盲动之举。要改变这一局面,亟须构建围填海造地的环评体系,特别是在环境成本的货币化评估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日本正逐渐完善有关围填海的立法规定,禁止无序填海,其原因就是之前过度填海失去许多自然的海岸线;被称为“围填海造地最成功”的荷兰,目前却正在推行一项令人惊讶的计划——将之前用巨资换来的围填海形成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

 

从眼前看,虽然中央及地方政府从围填海造地中均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填海造地得不到有效遏制,用不了太长的时间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弥补,而永久性的破坏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永久性的报复,围填海造地最终没有赢家。从长远考虑,不该犯这种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祸及持续发展的低能错误。

(责任编辑:乔泰熙)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