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现行结售汇制度亟应改变


发布时间:2011-10-17 16:55:38    来源于:剑雄

摘要:

 现行结售汇制度是近年通胀发生的重要原因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观察通胀不能简单地从CPIPPI波动的角度,而要从货币发行情况本身来进行。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中国的GDP10.2万亿增长到39.79万亿元,增长2.9倍,而基础货币从45138亿元增长到185311亿元,增长3.1倍。在近年电子支付手段快速发展势必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发行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长,这说明相当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通胀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近年来,央行对通胀似乎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而且,除了2009年至2010年初的一个短时期外,几乎一直采用紧缩性政策,为什么通胀依然存在呢?其原因只要看一下如下的图表就比较清楚了。

从上表可见,在2002年到2010年的8年间,央行总资产从51107亿上升到259274亿,增长4.07倍;外汇储备从22107亿上升到206766亿,增长8.35倍;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45138亿上升到185311亿,增长了3.1倍。这说明,在外汇储备上升与基础货币发行上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就不能不让人从与近年外汇储备快速上涨直接相关的结售汇制度上来寻找通胀的原因。

中国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到2007年间,一直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即除了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限定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而央行则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在国家外汇储备较少的情况下,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有一定的必要。但在进出口贸易连年大幅度出超的情况下,还长期实行这一制度,问题就很明显了。因为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货币当局对外汇是照单全收的。在贸易出超导致外汇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央行哪来的钱全额购汇呢?唯一途径就是开动印钞机。在1999年到2007年的9年间,中国外汇储备从14061亿元上升到115168亿元,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则从33620亿元上升到了101545亿元。外汇储备超过了基础货币发行额13.4%,说明央行必然为外汇接盘而多发了票子,只是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或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作了一定的回收而已。

2008年以后,因外汇储备大量上升,中国改而实行所谓意愿结售汇制度。即企业和个人对外汇收入可以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也可以开立外汇账户保留,结汇与否由外汇收入者自己决定。结售汇的强制性由此而终结。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的结汇意愿却空前强烈。而货币当局仍然不改在强制结售汇时代形成的对外汇照单全收的做法,继续充当外汇市场的最后接盘者,结果使得基础货币发行继续随着外汇储备增长而水涨船高。从2008年初到20113月底这3年多时间里,中国外汇储备从115168亿元上升到217476亿元,增长了88.83%;而同期,基础货币发行也从101545亿元上升到192565亿元,增长了89.63

日前,国家外管局副局长称,强制结售汇早已是一个“过时的概念”,言下之意似乎是通货膨胀与过量外汇储备无关,这是不符合经济生活现实的。原先的结售汇制度其实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无条件性,即央行按自己确定的汇率挂牌价对所结外汇无条件照单全收。在“后强制结售汇时代”,强制性虽消失了,而无条件性却依然故我。因此,由结售汇而产生的对印钞机的需求也就依然故我。所以说,结售汇制度依然是导致近年通胀压力的重要原因。

 

现行结售汇制度弊端多多

结售汇制度产生于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但其内在精神应追根溯源到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外汇统制,或者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外汇统制。如果说结售汇制度甚至是强制结售汇在国家外汇紧缺的情况下尚有一定的必要,那么在连年贸易入超且国家外汇储备超高的情况下,其弊端就很明显了。

首先,它直接导致了货币的超经济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一国货币发行应遵循经济发行原则,其发行规模应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而中国从2005年后,外汇储备已经连年大幅超过基础货币,说明货币当局一定是超发了货币,以至于需要用其他手段来对冲。这哪里还谈得上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如果说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之间应当有一定关系的话,那么,两者间的合理关系只能建立在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基础上,即货币发行应以一定比例的黄金和外汇作为准备。也就是说,有多少黄金外汇,才能发行相应比例的货币。比如说,央行手中有30000亿元黄金外汇储备,假定按3:10的比例,那就只可以发行100000亿的货币。这本来是控制货币投放的反通胀措施。(如果货币当局要扩大自己的外汇储备,也应当在这个货币发行的盘子之内来购汇。)然而,在结售汇制度下,却变成了社会上有多少外汇,央行就要发多少货币来收购。这就把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的相互关系完全搞反了。在我国进出口贸易连年出超的情况下,它势必造成货币超经济发行。

其次,它导致了外汇风险完全集中到中国央行手中。从下图可见,自2002年迄今的8年多时间里,外汇储备占央行资产的比重已经从43.26%上升到了80.9%,使央行资产出现了所谓“外币化”的倾向。在国际金融危机频发,且目前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况下,形成巨大的汇率风险敞口。

    据报道,截止20113月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有人估计其中或有70%为美元,即约有20000亿为美元。如果美元贬值10%,央行的外汇储备就会有2000亿美元的损失。而在美国为了对付金融危机而先后推出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美元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下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央行不是把几乎所有外汇都集中在自己手里,而是让企业和个人自己在外汇市场形成亿万个独立的决策主体,这些风险本来是会相互对冲相互抵消的。

其三,它还会拖累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结售汇途径,巨大的社会财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被集中到央行手中。这些财富一部分被用来购买外国国债,在低利率高通胀的情况下,近乎无偿借给外国政府使用。而大部分恐怕只好趴在账上。如此巨额的资产既不参与国内的再生产,也不用于扩大内需,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显然是为了解决央行外汇资产在账上趴窝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也确实出台了一些办法。例如,2003年央行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2008年国家以发债向央行购汇的方式组建主权投资基金中投公司。但看来仍不足以解决国家外储低效的问题。

其四,结售汇制度完全违背了民生主义原则。当年实行的强制结售汇的实质,是货币当局以印刷成本可忽略不计的本币来无偿换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从而集聚起对外具有真实购买力的巨额外汇。因央行印钞购汇而多发本币引起的本币贬值,就相当于向国民征收了一道铸币税(在当今纸币时代叫“印钞税”似更贴切)。央行总资产在2002年的从5110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69139亿元,短短5年间居然增长2.31倍,个中奥秘,盖在于此。

今天,强制结汇虽已不复存在,但在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的情况下,持汇者的结汇意愿却依然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对于持汇者本身来说,结汇似乎成了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

(责任编辑:剑雄)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