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必须改革


发布时间:2011-10-13 13:51:55    来源于:CBF《中国经贸聚焦》 本刊顾海兵

摘要:

        近年备受关注的CPI上涨,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供求或货币商品的平衡关系,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比较少的商品。中国的货币为什么这么多?货币发行在本质上分有两种:一是经济发行,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二是财政发行,比如国债等。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都是人民银行的负债。货币投放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外汇占款。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国大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现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对应的人民币留在了中国,自然成为投机的准“热钱”。这些钱要找到出路,随之而来当然就是价格的高涨。怎么办?必须要看背后的制度问题,制度背后的机构问题。

        现在,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人民银行的议事咨询机构:货币政策委员会,为什么任由这些大数额的外汇储备存在呢?这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操作有关。因此,这就引出一个话题,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如何运作,由谁来监督,如何被监督?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本条例第五条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由下列单位人员组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1人;财政部副部长1人;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2人;金融专家1人。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理论上,货币政策委员会由全国人大监督,但是人大很弱。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一直有13个人,只有1位是学者,几年来分别为黄达、吴敬琏、李扬、樊纲等(2010年调整为15位成员,学者增加到3位),其他是国务院的部长、银行的行长等兼任。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政府官员。显然,这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不言而喻,货币政策委员会必须是独立机构。否则,它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现在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恰恰没有成为第三方独立机构,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

        而且,现在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一个季度才开一次会,必然是有其名无其实。目前这么多的外汇储备显然是过度的,实质是货币的游戏规则有天然的缺陷。我们需要彻底改革货币政策委员会,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

        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它由七名成员组成( 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员五名),须由美国总统提名,经美国国会上院之参议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为十四年( 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四年,可连任 ) 。任期之长远超过总统。它不受政府约束,平时事务总统不能介入。它的构成人员必须专职。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

        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有九名成员。包括:英格兰银行的行长和副行长(英格兰银行共有两名副行长);英格兰银行行长在征求财政大臣意见后任命两名委员,其中一名是行内货币政策分析方面的负责人,另一名是行内货币政策操作的负责人;财政大臣任命四名委员,这四名委员必须要有与委员会职责相关的知识和经历。这些人需要全部公开。“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在1997年《日本银行法》修改后,成员为9人,包括日本银行行长1人,副行长2人,审议委员6人。审议委员来自工商业、金融或学术领域的人士,一旦成为审议委员,即成为日本银行的专职人员,与其他机构不再有关系。政策委员会成员由参众两院选举、内阁任命,任期为5年。政策委员会中,行长、副行长、审议委员独立行使职责。

        显然,我们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有必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成为独立、公正、有效的机构。这样我们才能期待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真正起到正面调控的作用,外汇储备以及对应的货币才不会过多而引起通胀。

(责任编辑:CBF《中国经贸聚焦》 本刊顾海兵)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