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美国年轻夫妇:我们还养得起孩子吗?


发布时间:2015-09-28 13:54:48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有数据显示,美国的育儿费用正在逐年提高,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不堪重负。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Saro 和 Lerna Shirinian结婚已经6年了,可是还没有一个孩子。
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在洛杉矶有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许多亲戚就住在他们家附近,可以帮助他们带孩子。但是他们的信用卡债务已接近$20,000,助学贷款$140,000还有$320,000的房贷, 他们实在没有勇气现在就要一个孩子。
Saro说,“就我俩目前的财务状况看,要一个孩子?天啊!我无法想象我们未来的日子。”
他俩的年龄分别是34岁和35岁,像其他许多年轻夫妇一样,还在努力偿还各种各样的债务。
贷款帮助他们实现了人生中许多重要的大事,比如获得大学学费,买下房子。(由于他们的房屋净值大幅上涨,目前他们的房子已经远远超出当初价值。)
有了孩子的话,这对夫妇还得增加预算来支付尿布和育婴费用。还得提前准备日后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这样他们的孩子就不必像他们一样长大后辛苦偿还助学贷款。
两人的家庭收入总共约$112,000,支付账单后就所剩不多了,无法建立存款或支付额外的贷款。目前,他们的月家庭开销,包括房贷,房产税和房贷保险,总共约$2,200,占了他们税后工资的约30%。
他们共同的助学贷款,每月总共$1,200,占了他们税后工资的16%左右。他们每月还得支付$600的租车费用、$230左右的汽油费用,外加每月$200的车险。每月信用卡支付总共$600。每月水电费$140,有线电视费$130,加上手机费$165。娱乐消遣每月共花$500,食品和家居用品$500,短期残疾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285。
 
更多人离开职场,回家带孩子。
据华盛顿邮报做的一项最新调查,育儿成本上升对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投票说,幼儿看护很难找到,即便找到了收费很贵。但是在育儿方面做出牺牲的多数还是母亲,她们选择离开工作岗位,或者换份工资更低但更轻松的工作。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调查,美国超过四分之三的母亲以及半数的父亲表示他们放弃了工作机会,换工作,甚至辞职回家照看孩子。
另外,找到一个可靠,收费又不贵的幼儿看护,是许多家长都面临的最大难题。这项调查就这个问题提供了罕见的数据,以及数百位美国家长们是如何受此影响来选择职业的。
此项调查还可能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政客们开始抓住儿童看护这个问题,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放话说,这个问题是造成中产阶级停滞不前的关键。左派人士想要更多的公共资金用于高质量的护理。而右派厌烦于更多的政府支出,他们更想看到的是对那些从事育儿业务的机构的税收减免。
当被问及那个党派他们相信能解决这个问题时,43%美国人选择民主党,而22%选择共和党。接近五分之一的公众,然而,他们表示认为无论哪个党派都无法减轻上班族父母们育儿的压力。
对于许多家长,即使他们是中产阶级,当幼儿看护成本升高,离开职场回家带娃也就成了必然。在家中有18岁以下孩子的父母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说孩子看护费太贵,根据华盛顿邮报的调查,一半多一点的人说很难找到看护小孩的人。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在过去30年里,上班族母亲的家庭的平均每周儿童看护费用超过了70%,从$87到$148。
美国人中,51%的人赞同雇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灵活时间来照顾孩子,而42%的人认为企业应被允许给予员工更多的灵活时间。
10个民主党中,超过6个以及54%独立派支持获得更多灵活性,但32%的共和党也这么表示。
父母们更明显表示支持,56%的说政府应命令给予更多灵活时间,39%主张其他的措施。

美国迎来史上最晚生育的年轻一代
由于没有任何规定规定企业应给出年轻父母多少灵活时间,一些家长就根据企业是否提供有利带娃的福利来挑选工作。
Brandon Schiwal的妻子怀孕8个月了。他没有产假并说他的老板拒绝批准假期。31岁的他是一名会计。“老板很明确,小孩出生后,我只有一天可以在医院。”他说。
于是,他换了份工作,可以提供更多的灵活时间,但是工资更低,至少低了四分之一, 尽管这对夫妇有$85,000的助学贷款要还。他的妻子,一个环境科学家,也接受了无薪假期。产后三周她回到公司上班,带着孩子到办公室。他们现在每月花费大约$1,000在婴儿护理上,这笔钱差不多抵上他们每月的房贷。
对家长和家庭而言,找工作首要考虑的是,既能够安心工作又能够保证孩子有人看护。
婴儿看护尤其昂贵。据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统计,婴儿看护中心平均每年费用等同于四年制公立大学的平均学费。
另据美国妇女政策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没有一个州能够提供给绝大多数5岁以下儿童所需的看护费用。
Julie Waltz-Stalker的女儿出生一个月后,她决定回去上班。她想给小学生教艺术。但是根据她的计算,工资不够支付婴儿日常看护的费用。他们房子的费用已经吞噬了大部分她老公的工资。近3年后,她仍在家里自己带孩子。
31岁的Waltz-Stalker说“我感到我正在失去自主权,”“我想要去工作,我负担不起。并随着时光流逝,我感到更加同社会脱节,更加不够格回去工作。”
美国桑迪斯普林斯市的30岁的Shakyna Baynes负担不起三个孩子的学校制服钱。她的男朋友在仓库工作,所挣的钱只够支付房租。
所以她在一个租车公司申请了销售助理的工作。凭着能喝会说,她成功应聘到了这份工作。但是孩子看护的费用把她吓住了,她说,日托所的价格让她望而却步。
“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她说。
大多数家长说他们认为老板给的灵活时间很好,可以安排来照顾孩子。其中在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回去工作的人当中,三分之二的人说他们满意在工作中给的灵活时间,可以用来照顾小孩。
但是比起上班族父亲,上班族母亲表示她们不怎么满意老板给的时间安排。其中,59%的母亲说她们满意,而父亲是76%。10个母亲中有超过6个说她们不得不辞职或换工作,以便有时间可以照顾孩子,相比而言,10个父亲中有少于4人这么说。
随着男人与女人职业阶梯向上爬,工资差异逐渐拉大。
部分原因是女人通常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照看孩子,特别是单身妈妈,即便有的妈妈挣的钱比爸爸多。
Valerie Shore一位2岁孩子的母亲说,她法学院毕业后就知道自己不会找工作,因为要带孩子。
她每月花费$1,200(大概是房租的同等价格),在普林斯顿全职照看宝宝,同时暑期在一家法律事务所担任暑期实习律师。
“在月底的时候,当银行账户中的钱很少时,我们每顿就只吃意大利面,”26岁的Shore说。
根据美国城市研究所的调查,这一代的年轻妇女是美国历史上最晚生育的。但是,不要把这怪罪于卵子冷冻技术。也不是因为这一代女性缺乏职业野心,而是因为经济。
根据该报告,2007-2012年间,在经济衰退前后,美国女性20几岁时生育孩子的人数比率下降了15%。经济困难“使得年轻女性,她们并不担心生物钟,她们说”现在经济很困难。让我把生孩子这件事往后拖,因为我可以。”
在美国,所有人种的出生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拉丁裔美国人最厉害:2007-2012,这个比率下降了26%。非裔美国人下降了14%,白人女性下降了11%。
经济衰退对年轻夫妇的影响尤其大。大学生毕业后,发现找工作困难。许多人选择同父母住,因为房租价格上涨。
所以这一代的美国年轻夫妇不着急生孩子也不足为奇。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有迹可循,1930年代初和1970年代末也曾遭遇经济危机,当时20几岁女性的生育率也下降。
同时,皮尤调查显示,在美国所有种族中,结婚率也下降了。报告显示,25到34岁的美国人中,超过四分之一的独身,而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经济上没有准备好。
该报告发现,对于有些人,没有结婚就意味着没有孩子,继而推动了年轻女性中的生育率下降。
但是,有观点认为,现在就说这一代的年轻女性将比任何时代生育率都低,还为时过早。1980年到2000年出生的女性可能在她们30岁时候赶上其他年代的生育率。

美国育儿费用最贵的州?
据美国妇女政策研究所最新调查的报告,除了尿布和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或许对父母而言对小孩最大的担心就是,在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州为5岁以下小孩提供父母可以负担得起的幼儿看护。
在美国的几个州,每年幼儿看护支付的费用高于大学学费,占据了上班族母亲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美国纽约,平均每年全职看护一个宝宝需花费约$14,500;在马塞诸塞州,约$16,500;在加利福尼亚,是$11,628;在伊利诺斯州是$12,500。
在大城市地区,包括一些最有竞争力的工作中心,价格更加高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年均花费是$22,000左右。
据人口统计局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在过去30年来,上班族母亲的家庭里,每周花在孩子看护上的现金费用几乎翻了倍。在美国31个州,平均每年在幼儿看护上的花费要高于大学学费,在美国22个州,幼儿看护费超过单身母亲年平均收入的 40%。
昂贵又不可靠的儿童看护,常常是为什么新妈妈们难以回到工作岗位的原因。
有的人负担不起,于是辞职在家看护孩子,等数年后再回到职场为了获取平等的工资而努力。还有的人换了份远低于实际能力的工作或者兼职工作,以方便照看孩子。
有统计显示,对于上班族妈妈,需要将孩子交给托儿所看护的,华盛顿特区日托费用最贵,而阿拉巴马州最便宜。在阿拉巴马州,平均每年婴儿看护是$5,547,平均大概占了工作女性收入的六分之一,是美国最便宜的州了。相比而言,在马塞诸塞州、明尼苏达州和纽约州,有工作的母亲,投入三分之一的平均年收入用在日托所费用上。
现在,大多数的美国年轻父母,靠亲戚来照看孩子,包括年长的兄弟姐妹和祖父母。
数据显示,相比男人,女人有9倍的可能选择兼职工作以照看孩子。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