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野鸡大学”为何屡禁不绝


发布时间:2015-08-03 14:20:48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虚假大学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上一些教育机构唯利是图,打着学历教育等幌子,以骗取所谓的生源、出售假文凭

日前,“上大学网”发布“第四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并对其揭露的118所“大学”一一核查,证实榜上有名者均不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之列,亦不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相关民办学校名单中。

这意味着,“北京城建大学”“上海国际管理大学”“湖北工商大学”等分布在25个省份的118所“大学”,均不具备2015年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

适逢高考招生季,“野鸡大学”的话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尤其以北京、上海为最多。这些虚假高校大多打着“中国”、“北京”“上海”字号,通过注册多个网站骗取生源、出售假文凭等方式获利。

这些“野鸡大学”的官网上有漂亮的运动场、图书馆、教学楼,现实中的校区却是租来的破败院落,而招生时承诺的全日制、学历更是泡影。如何看待“野鸡大学”的不断出现?虚假大学的泛滥到底是谁之过?

仿冒正规院校

记者了解到,“虚假大学警示榜”并不是第一次公布。2013年至2014年,“上大学网” 曾先后公布了3批共210所虚假大学,通过教育部和各地主管部门的查处,大批虚假大学被取缔。今年,又有上百所虚假大学出现,有的属于改头换面更改校名行骗,有的则变换新网址保留旧校名。

“上大学网”内容总监谌江平介绍,今年上榜的118所虚假大学是根据近年积累的一手资料及热心网友举报再经与教育部公布的权威名单查证汇总得来。“绝大多数假大学都是左抄右盗、东拼西凑,自建所谓空壳网站。打着大学的幌子,却无实体学校,以此蒙骗广大高考低分、低学历人群。”

记者打开榜单上的几所虚假大学官网发现,这些貌似“高大上”的学校在名称上与正规大学高度相似或借用其曾用名称,其网站则抄袭正规高校往年简介、盗用图片文字,粘贴各种教育类新闻,编造学校信息,并借助贴吧、论坛等发布信息和广告,极具欺骗性。

例如,“北京科技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名上仿冒正规高校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其学校简介则抄袭正规高校山东财经大学2008年简介,校园新闻等内容也是抄袭盗用一些正规高校的网站内容。

谌江平表示,多数高考生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对高校及专业并不了解,选择高校时又向往北京等大城市,等后来发现上当受骗时已经晚了,这是北京的虚假大学数量多、市场好的重要原因。

每年高考前后,总会爆出虚假大学欺诈事件,甚至像“北京科技师范学院”之类同一个校名年年存在,年年被举报,但年年死灰复燃。

“虚假大学的出现和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适龄学生众多、升学、就业压力大、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

虽然现在考大学的升学、录取比例已经上升很高,但还是有大量的高考学生没有办法进入到正规的高校就读,这些学生为了学习技能或者获得大学学历,就会想方设法,这给一些虚假大学行骗带来了可乘之机。

“有些学生并不是故意去读这种虚假大学,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属于上当受骗。”熊丙奇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及家长要保留好相关证据,比如招生录取、宣传承诺书或者交费证据等,如果发现上当受骗要及时举报,并通过合法手段追讨损失。
 
造假售假认证一条龙

仅凭一个虚假网站如何招生行骗?记者了解到,虚假大学受害者大致分为三大人群:低分但很想上大学的高考生及其家长;因学历门槛在报考、职称、升迁、待遇等方面受限的在职或求职者;能力不够学历来凑、心存侥幸的低学历人员。

“专科1100,专升本1300,本科1500,从报单时开始算20来天,带学习卡,先付款再操作……”去年7月至今年5月,“上大学网”从各渠道收集到多份假证书价目表,发现多达千余所“大学” 的毕业证或学位证在互联网、社会上“流传”。

“这些学历明码标价,180元至4500元不等,可任意选择,最快1至2天即可到手,可让‘文盲’一夜之间变成‘大专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一些电商网站上,这类店铺的生意很火爆。”谌江平说。

他介绍,虚假大学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已然形成了有组织的虚假毕业证书诈骗产业链。有人专门负责虚假网站的建设、设计、维护管理,录入身份信息、假证书编号等,有人负责伪造假证,还有人专门发展下线,兜售各种假学历和文凭证书,以“低分录取”“内部指标”为诱饵实施诈骗。

在具体操作中,假大学一般会要求考生通过网络支付先打部分定金到指定账户,等考生拿到“证书”、在其官网验证证书信息后,将余款缴完。

为营造骗局,大多数假大学设置“局中局”:在其官网设置“学历查询”“证书查询”“信息查询”等入口,给假学历再造一个“假认证”。

“虚假大学建网站的最核心目的,就是让伪造并骗卖出去的大中专院校学历文凭证书上的证书编号,在其所谓的官网上能查询到,欺骗考生和家长。”谌江平说。

监管执法不到位

“虚假大学名单庞大,凸显了大学招生的乱象。”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郑万军表示,虚假大学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上一些教育机构唯利是图,打着学历教育等幌子,以骗取所谓的生源、出售假文凭等方式牟取暴利的扭曲现象。

记者发现,虚假大学名单被媒体披露后,多所榜上有名的虚假大学网络链接不少已被屏蔽。但也有不少虚假大学“改头换面”,通过更换域名、颠倒名称顺序等方式,绕开屏蔽“重出江湖”。

在网络上,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了担忧。有网友张女士告诉记者,这些所谓的野鸡大学,大多数都是为了骗取学费,一些虚假大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这种改头换面的现象也让家长们防不胜防,身边也有朋友当初也因此受骗。

“有需求就有市场,家长和学生自己也有原因,全社会对文凭顶礼膜拜,一些家长和学生为了所谓的学历,往往被虚假的招生信息所诱惑,导致上当受骗。”张女士说。

今年,“上大学网”通过多家网站IP地址查询第三方平台逐一对118所虚假大学的网站域名查询,发现绝大多数虚假大学的IP地址分布于香港、美国、韩国等地区,其中香港有80所。

由于网络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等获取不受国界限制,网站数据可批量复制,建虚假网站成本低廉,极易批量“生产”,成为假大学极易死灰复燃的首要根源。

其实,虚假大学招摇撞骗的手法其实很拙劣,骗术也并不高明,但网站行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动性强,当受害者察觉报警已逃之夭夭,监管、查处难度较高。

一些专家指出,部分正规高校监管不严,以至于有些社会机构干脆打着名校的旗号设立虚假的“分校”或“二级学院”,即使名称被克隆、信息被盗用,也不主动维权、澄清,也促成了虚假大学野蛮生长。

熊丙奇认为,考生和家长相信“潜规则”存在也是假大学屡打不绝的重要原因。根据“上大学网”对虚假大学受害者人群分析,一部分人相信“花钱可以买文凭买学历”是潜规则,稀里糊涂上当受骗;另一类则是“明知故犯”,明知证书是假,但因为报考、升职、考核、入户等利益驱使,甘愿“花钱买假”。

“很多侥幸得逞者,不仅不举报不投案,反而口耳相传,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虚假大学泛滥。”谌江平认为,要想彻底消除虚假大学,需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及各级网监、各大网站域名注册供应商、相关高校、各级用人单位、公检法等形成合力,加大对虚假大学以及制售虚假学历文凭的打击力度,加大制假售假者的犯罪成本,挤压其市场运作空间。

同时也要加强对学历、学位证书的认定,打消部分人员企图以“假学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让造假者失去市场。

信息公示存软肋

“目前虚假大学之所以屡打不绝,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公开不到位有关,很多家长和学生不知道在哪里进行查询,而一些虚假大学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机会,去诱导家长,虚假招生。”熊丙奇说。

郑万军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在高考或者初高中报考志愿之前,往往存在信息公示不充分现象,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相关信息的宣传和公示。

教育部新闻办透露,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共有2542所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其中,普通高等学校达到2246所(包括444所民办普通高校)。从地域来看,江苏省普通高校数量最多,有134所,其次是山东省,有普通高校130所,北京则有84所。

郑万军建议,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是目前教育部指定的唯一的学历查询网站,此前教育部也曾在其官网公布具有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但是最好还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招生网站,无论高中或者大学,都可以在其官网查询到相关资质材料。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查处这些所谓的‘野鸡大学’,以及相关的产业链。要罚得他们倾家荡产,让他们没有生存空间。”郑万军说。

同时,还可以设立有奖举报机制,公众发现虚假大学可以进行举报,有关部门对这种行为给予奖励,通过实行这种监督机制,进一步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让虚假大学没有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