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移动医疗看上去很美


发布时间:2015-08-03 13:55:23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移动医疗是技术,并不是医疗的核心,医生才是医疗工作的核心。移动医疗是辅助医疗,并不是颠覆医疗。

如今,互联网联姻医疗越来越有看头,行业霸主纷纷进入——“阿里健康”快速成立,“未来医院”计划推出;腾讯投出巨资,进入丁香园和挂号网;百度推出健康搜索,智能硬件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发现,不知不觉间,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医疗APP寻医问药、挂号、缴费、与病友沟通,也有不少医生通过第三方平台接收患者、彼此交流经验。“互联网+医疗”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但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商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等相比,脚步要慢得多。也正因为与身心健康甚至身家性命休戚相关,“互联网+医疗”也格外引人关注。对于饱受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的中国老百姓来说,移动医疗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

移动医疗的“硬”和“软”

7月6日,移动医疗圈发布2015年第二季度移动医疗市场报告。截至到2015年Q2,移动医疗用户已达1.2亿人,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15%,而中国全年卫生机构总治疗人次数据高达70亿,这表明移动医疗用户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知名研究机构易观智库指出,“移动医疗在未来3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市场“钱景”广阔,自然吸引来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客,目前相关的跨界战略合作与投资并购热潮逐步升级。互联网三巨头BAT已全部进入该领域,且都形成了各自的“互联网+医疗”族系。

其中,与百度相关的,有百度健康、dulife、百度医生、好大夫在线;与企鹅王国“有染”的,有挂号网、微医、邻家医生、丁香园;与阿里系“沾亲带故”的,有阿里健康、U医U药、寻医问药网。此外,平安集团旗下有平安医生、宝莱特,小米阵营里有九安、好大夫在线、丁香园。

为什么BAT三大巨头都挤破了头似的向移动医疗转移,归根到底还是看到了趋势。中国这个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市场上在加上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这是任何一个有着市场敏感度的人都能感觉到的,更何况有着灵敏嗅觉的资金投资者。但,站在风口上,猪真的能飞起来吗?

移动医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服务,其所要服务的对象是医患双方。其在医疗行业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医生可以通过此类服务更好地获得市场、同业和市场的信息,将自身的服务进一步提升。而病人则可以通过移动医疗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说白了,移动医疗就是“硬件+软件”。硬件,诸如各类手环、可穿戴计步器、智能胎心仪、智能血压仪等健康类设备来监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就进行提醒,或者吃药或者就医。

软件,则针对不同疾病为病人提供康复知道信息、药品信息、运动和膳食指导,并配合远程医疗和医生进行定期沟通。通过这类软硬件,移动医疗将给用户更多与服务机构或个人直接互动的机会,让各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健康管理成为可能。

移动医疗“移不动”

今年4月,国家卫计委表示,除了有资质的医院开展的远程医疗,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的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对此,很多人“表示理解”。

此前 ,腾讯入资7000万美元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在中欧商学院举办的第十一届健康产业论坛上表示,医疗很难实现网上问诊,比如说病人问“医生,我头晕怎么办?”,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因为很多病都会引起头晕。结果在网上,这个问题被轻易地回答掉了,“头晕,肾虚,吃六味地黄丸”。

李天天认为,这样的做法会给患者和医生带来极大的风险,医疗有时是移不动的,医生需要和患者互动,需要了解更多的数据才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完善的体验和治疗的过程。

过去的短短两年内,移动医疗APP发展迅猛,现阶段已达2000多款。根据中国去年公布的移动医疗年报数据来看,首先是国内普通消费者对移动医疗APP最大的功能需求是通过查询获得电子医疗病历;其次是预约挂号;随后是用药提醒、健康咨询、远程会诊等。

用户在选择移动医疗应用时,最关注的因素是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分别占比 42.9%和 24.8%,之后是个人所需承担的费用以及服务的快捷性等。

“移动医疗是技术,并不是医疗的核心,医生才是医疗工作的核心,移动医疗是辅助医疗,并不是颠覆医疗。”李天天说。网络问诊无法解决真正有检查需求的患者。医生在医疗体系中处在核心位置,移动医疗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医院关心的,应该换位思考。

当前国内大多数的移动医疗产品还处于用户积累阶段,企业在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点上切入而无法获得足够的盈利。如从健康类APP到可穿戴设备,大多集中在用户简单数据的监测和记录,如步数、血压等,缺乏与用户的互动。

另外,在打通医药产业链方面,移动医疗也遇到一些可预见的阻碍。首先是医保支付,医保的报销体系。能否在移动端使用医保对用户来说非常重要,而各地医保政策的不统一则给线上结算带来较大障碍。

其次是用户习惯,对大部分患者来说,更看重药品的疗效。医院排队可取的处方药患者是否愿意尝试医药电商,加之拥有医保的城镇居民对日常药品的价格敏感度不高,药商有存在假药、药品不全等风险,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在医院药房买药。

最后是就诊安全,当医疗事故发生后,医院会承担相应责任,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有保障。而医药电商的责任方为药企和移动医疗平台,无论平台是否有检验能力,权威感和安全性都不如医院严格,这也会影响患者的选择。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表示,在互联网上开展一些咨询,没有涉及医疗诊断、治疗,不会产生医疗纠纷;或者可以明确纠纷主体,比如有资质的医院开展的远程医疗,应该是允许的。“但是有可能产生医疗纠纷,纠纷主体又不能明确认定的,在目前还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就是违规的。”

让疑难杂症找到对的医生

有一项调查“对于互联网医疗,您有哪些期待?哪一点最打动你?”几位曾因亲人遭遇误诊误治而抱憾抱恨的市民袒露了心声,最希望的是能借助互联网这张跨区域跨国度的大网,“找到对的医生”。

薛女士对此感触最深,她母亲几年前突患疾病,高热伴随全身肌肉疼痛,辗转来到一家华北地区极负盛名的三甲医院,医生大胆使用大剂量激素“试验性”暂时压制疼痛,两个月后,其母非但病因没能查出,却逝于激素的副作用。

春雨移动健康CEO兼创始人张锐表示,一些疾病被误诊误治,多半是源于“病人和医生专长的不匹配”。现代西医的一个特点就是分科、分病种,细分再细分。不同的医生专注不同的病种,不同的身体部位。

他解释,专家们术业有专攻但也有局限,某人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虽然他名气很大,但他真正擅长的疾病,很可能少到两三种、三五种。但普通患者哪里知道其中端倪呢,一听说某大夫是名医,就费劲辛苦去投奔他,却不清楚是否真正对路。

“解决医生和病人正确匹配的问题,或许恰恰是互联网的拿手好戏,因为链接和匹配是互联网初始的精髓。”张锐表示。

把病人的病症与专注于此的专家医生做匹配,用医疗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分诊导诊。那么互联网真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挂号网今年3月底推出了微医APP,对此做出尝试。

记者发现,微医集团主打的核心功能叫做“团队医疗”,就是由一群医生组成一个医疗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大家分享经验,让病人在团队的渠道里做转诊。

微医相关人士解释说,每个医生的专长、能看哪些病,谁最清楚?调查的结果是只有他的同行最清楚,只有其他的医生才最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同一个医院的医生同事会经常交流,跨医院、跨地区也经常有医生学术会议。只有同行才知道某某医生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这两三种病。所以,如果哪个患者得了某个疑难杂症,接手的医生通过医生圈子会知道哪位同仁曾经研究过这种病,就会积极地把这个病人转诊给他。

眼下,解决医患匹配优化的问题,也正是微医等一些移动医疗平台所做的核心工作。6月3日,微医在北京发布消息称,全国前20名医院的100个顶尖专家团队同时入驻微医平台。此前,已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许多省市大医院的医生加入,仅交大一附院就有30多个顶尖的专家团队同时入驻。

把诊前、诊后服务移出医院

“互联网医疗可以致力于导诊、挂号等诊前服务和在线复诊、患者管理等诊后服务。” 挂号网董事长、总裁廖杰远认为,目前主要的服务属于健康咨询类,而非远程医疗。

记者浏览几个圈内知名的移动医疗应用发现,线上的一些医院或诊室,分诊导诊、预约挂号、院外候诊、诊后复查基本都能在手机端实现。

就像去银行候号一样,患者只需把医院的候诊服务外移到手机上,这样他在咖啡厅里就能知道什么时候快到自己了。“我们也可以把检查检验报告的结果直接推送到患者的手机上,尤其针对一些外地的患者。此前他们往往为一个结果等候一两天的时间。”廖杰远表示。

他透露,目前挂号网已协助部分医院实现了处方的查询、一站式结算,在医院窗口排队的现象大幅度降低。

由于过去医生和患者之间没有交流的载体,没有数据的共享,诊后随访很不容易做。但是有了数据链接之后,诊后随访可以半自助式地完成、而且可以连续完成。系统会自动登记医生的随诊路径提醒患者,患者在自己APP上做的每一个动作和积累的结构化数据在医生端也可以随时看到,随时可以干预。

“我们在全国已经帮助1400多家医院把窗口外移到手机和互联网上。我们自己的服务规模也因此得到了快速成长。2014年在全国服务超过了1.6亿人次。”廖杰远说。

业内专家指出,看病难的主因之一是各三甲医院的门诊量长期饱和,许多专家的号难以挂到。有限的专家资源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寻医问药需求,其中一些需求其实没有必要占用紧张的号源资源。

比如,一些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是找医生开药;另外一些患者到医院看病后,首先要做检查检验,医生真正为其提供服务是在检查报告出来之后。以后,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在院外解决。

移动医疗所构建的院外医疗关系系统,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或许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得了慢性病的患者一般都会长期找某个医生治疗。许多医生也都会有数十、上百个固定的慢性病患者群。

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医生与患者就可以在APP上建立一个稳固的患友群。患者通过APP提问,医生在一段时间内,有空闲的时候回答即可。而患者与患者之间,也会在这个群内沟通治病心得,例如饮食、作息应当注意,等等。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