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国企反腐年”
发布时间:2015-04-03 15:42:02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持续不断的“打虎拍蝇”风暴中,国企成了“藏污纳垢”的“重灾区”。或是利用职务之便蚕
两会刚刚结束,反腐大戏便再掀高潮。中纪委3月16日消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廖永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廖永远是今年以来第10位落马的省部级官员。
至此,在全国两会闭幕后不到48小时内,已有三名省部级官员落马,除了廖永远以外还包括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
多位石油系统内部人士曾表示,廖永远能力很强,为人低调、温和、能吃苦,在经营领域通达开明、视野宽阔,近20年来一直都被集团高层所倚重。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在集团耕耘多年,此番接受调查,这也是30年来中国汽车行业涉嫌贪腐的最高级别的高管。
两人落马,对国企反腐又意味着什么呢?
“油”和“车”都出事了
十八大后,曾近炙手可热的中石油系统开始全线崩盘,升任国资委主任的原董事长蒋洁敏率先被擒,集团公司副总王永春、李华林,集团党组纪检组组长王立新随后落马,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温青山履新半年即辞职。而廖永远被查,则标志着中石油集团党组已塌陷过半,这起中国能源系统最大腐败系列案所造成的影响还将继续。
在中央第二巡视组专项巡视中国石油动员会的工作简讯中,中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周吉平曾表示,“要深刻汲取周永康、蒋洁敏、王永春等违纪违法案件的沉痛教训”。
周蒋王等人无不是在插手公司业务上翻了跟头,与之同样做派的公司高管必然难逃其咎。虽然关于“谁是石油系下一个大老虎?”的猜想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当中纪委宣布廖永远被调查,还是令很多人会感到相当意外。
媒体报道显示,廖永远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3月10日在北京会见了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一行,双方就加强天然气供应和管网建设进行深入交流。
2013年,廖永远升任中石油总经理,当时曾有媒体称:“西北虎”终熬成正果,中石油开启廖永远时代。此番廖永远被调查,肯定坐实了某些违纪违法行为,未来围绕这家国有石油巨头恐将仍有事发。
而徐建一接受调查,这是30年来中国汽车行业涉嫌贪腐的最高级别的高管。备受关注的一汽大众速腾“断轴门”事件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侥幸逃过一劫,但是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却未能挺过“3.15”。
除了2003年到2007年短暂调任吉林市,徐建一的职业经历几乎都在一汽完成。2007年底回归一汽,担任总经理并随后成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成为徐建一职业生涯最辉煌的一笔。
徐建一被查的消息也使得去年开始发酵的一汽集团反腐风暴到达高潮。2014年,中央第十三巡视组进驻一汽集团,此后一汽集团原副总经理安德武、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销售公司总经理李武、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周纯被调查。
今年1月3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了一汽集团关于专项巡视整改的情况,由一汽集团公司8个职能部门参与组建的整改专项工作组,针对26项问题进行全面整顿。
徐建一是在一汽巡视整改通报后的44天落马的。在以他为组长的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小组出炉的“整改情况通报”中,已经指出了一汽存在的重大问题:对大额资金审批没有明确量化标准等大问题、领导干部插手4S店审批、插手采购业务等具体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这七年间徐建一在一汽集团没有什么功绩可言,“基本上自己制订的战略目标一个都没实现过。”在徐建一手下,除了合资企业的业绩亮眼,他所执掌的一汽集团一直在退步。
国企“打虎”提速
徐建一、廖永远的落马令国企反腐的话题再度升温,在外界看来,今年“打虎”的主要目标已调向国企。实际上,国企有“大老虎”落马已在各界意料之中,但是廖永远的落马仍“快”得让舆论有点出乎意料。
与一汽集团去年被巡视、今年“一把手”徐建一落马有很大区别,廖永远是在中央巡视组刚刚进驻中石油仅半个月时间即落马。3月1日,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央第二巡视组进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展专项巡视。而且目前中央巡视组仍在中石油工作,巡视还有1个半月才结束。有分析指出,巡视刚满半月,廖永远即被查,这显示了中纪委反腐再提速。
今年以来,官方不断释放反腐风暴将向国企进军的信号。今年1月初的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针对反腐制度建设提出的四点要求中,加强对国企监管被单独列出。王岐山在这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探索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专项巡视,实现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
春节过后,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对象确定为中石油、中移动、国家电网等26家央企。王岐山表示,2015年中央将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重点查找靠山吃山、利益输送等问题,“要让巡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根据部署,此轮专项巡视的主要任务是,监督的重点是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深挖国企领导寻租腐败问题。要专注于重点,盯着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着力查找资金管理、资产处置、资源配置、资本运作和工程项目等方面反映突出的具体事项,以及国有企业“三重一大”方面违纪违规和权力腐败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统计,仅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就有70多名国企高管落马。而自去年底第三轮巡视工作开展以来,已有14名央企高管被调查或处理。其中,2013年巡视国有企业4家;2014年第一轮、第二轮各巡视一家央企,第三轮巡视中央企业数量扩大到8家。
而本轮巡视,则由央企独挑大梁,26家被巡视单位全是央企,尚属首次,许多位列世界500强,力度之大、频次之高、覆盖之广可谓前所未有。难怪有媒体称今年或成“国企反腐年”。
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持续不断的“打虎拍蝇”风暴中,国企成了“藏污纳垢”的“重灾区”。或是利用职务之便蚕食企业财产,或是收受他人贿赂损害国家利益,依附在权力磁场周围的“圈子”和“山头”文化,在“铁腕反腐”中开始揭开层层面纱。
就在春节前,中纪委刚刚通报了2014年第三轮巡视央企问题,权力寻租,触目惊心。如中石化不同层级、不同板块经营管理人员利用掌握的资源和平台,在工程建设、物资供应、油品销售、合资合作、海外经营中搞利益输送和交换。
中船集团物资采购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有的企业领导人员及其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从事关联交易,谋取不正当利益。
中国联通有的领导和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权与承包商、供应商内外勾结,搞权钱、权色交易;有的纵容支持亲属、老乡或其他关系人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承揽项目或开办关联企业谋利……
揽私活,吃里扒外,谋取腐败“黑金”,“靠船吃船”,“链条式”腐败,“红顶中介”,“灯下黑”……这些用词都出现在巡视组的反馈意见中。
为何会成腐败“重灾区”
其实,国企腐败并不是新话题,为什么如此高发,而且前赴后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认为,国企的市场化改革还在进程中,企业掌控的资源相当大,资源某种程度上为权力寻租制造灰色地带,“腐败的风险相当高”。
在国企中,一些高管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这“三重一大”的议事规则规定熟视无睹、我行我素。绕开规则有时看似是为企业发展争取了时间机遇,取得了巨大效益。然而,这种以言代法的做法已为利益寻租、权力自肥埋下了伏笔。
国企长期盛行“圈子文化”、垄断属性,以及管理权力集中于少数人之手。中石油多名高管腐败,且这些高管都是一伙,在划地为牢的利益寄居关系网中,“一窝黑”“一班蛀”便“如约而至”。
管理机制上也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强调,国企之所以成为腐败的重灾区,一是其过分集中的权力结构,二是其层层任命的选人用人体制。国企主要领导人的任命方式和市场化企业的完全不同。“仍由主管部门按等级授职,任命得准,企业就发展得好,反之就会弊病丛生”。
此外,国企监管体制老化、僵化,存在漏洞。任建明认为,央企内部由纪检、监事会、审计、工会进行监管,内部纪检部门缺乏独立性,权限更少。“能干的人不愿意去纪检监察机构,队伍很弱。”
另外,国企腐败的根源在于集中的权利缺乏有效监督。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指出,不少国有企业现有的监事会、审计部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主要问题在于部门领导由内部任命,领导由内部提拔,自己监督自己,就成了“摆设”。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