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无退路


发布时间:2015-04-03 14:03:24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一只日本马桶盖至今困扰着中国人。
   
本以为,羊年春节中国游客抢购日本智能马桶盖的热议已然淡化,不料到了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从总理部长到各地代表委员还忍不住拿马桶盖说事。这一回,中国人在马桶盖问题上似乎真受了小刺激。
   
一国的国民不惜劳师远征跑去买别国的产品,并非有人说的那样“头脑发昏”,实是有其内在逻辑。人们的消费行为,总是遵循质量优先和价格优先原则。中国游客在日本扫货大买也不例外。春节一结束,针对某些嘲讽中国游客不理智的舆论,我在一篇时评中说过,中国人青睐日本马桶盖,“与爱不爱国不相干,与所谓崇洋媚外风马牛不相及,而完全是出于质量和价格考虑的一种理性的自主消费选择”。我认为,“需要反思的,倒是中国制造应该如何尽快适应中国消费的转型升级,否则的话,长期处在世界产业链末端的状况不改变,中国制造就始终只能成为廉价地摊货的代名词而被人抛弃。”
   
拿着大把的人民币去拉动别国的消费,颇让中国制造大丢脸面,这种由来已久的现象,暴露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软肋,暴露了中国产品无论在质量还是价格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缺少竞争力亲和力的事实。
   
早在2012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了2.08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20%,这一庞大的数字不仅远超日本、德国,甚至超过美国,进入全球制造大国的龙头行列。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6.70%,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运出口总量的95.09%,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中国有超过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
  
 这一连串看上去令人陶醉的数字,却难掩中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质量差、资源效率利用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宭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制造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基础水平较低,许多所谓的中国制造,不过是买来外国零部件组装而已。特别是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最大的问题在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比如电子产品所需的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遍布各地的高铁,80%以上的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以及关键材料也依赖进口。中国的汽车几年前已产销世界第一,可至今自主品牌稀缺,满大街跑的主要仍是外国品牌车。中国制造升级换代已无退路,不加快完成转型就只是徒有其表的泥足巨人。
   
或许真的受了马桶盖事件的影响,这一次在两会上,一个类似于德国“工业4.0”版本的“中国制造2025”概念受到了格外关注。按照这个规划,未来10年,将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规划前景诱人,可落到实处光靠发文件说大话没用,还得抓紧转变观念,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这里不妨举个小事例。我曾在日本超市买过一把普通的指甲钳,用到现在已11年,依然完好如初;家里的水龙头、吸尘器为德国造,用了14年至今还在用。这些日用品谁不会生产?问题是有多少中国企业愿意为做好一个指甲钳、水龙头而苦心钻研,不断提升质量,确保其经久耐用?这里既有技术问题,更有诚信和职业品德问题,现在能真正为消费者考虑,把信誉看做生命的企业太少了。一个视信用为儿戏的企业,是不可能自觉为社会造就高品质好产品的。   
   
中国制造的电饭煲,在内胆材料、涂层及加热技术等基础工艺方面也不比日本落后,但受制于价格战和管理的落后,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长久保证。中国一些企业更热衷于山寨,热衷于假冒伪劣,热衷于在中低端市场赚黑钱,在科研投入、产品更新、技术升级换代上往往不愿多投入下功夫,久而久之,导致产品技术含量退化,缺少竞争力。反观日本、德国的企业,哪怕生产寻常日用品,也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以专业化的精神做到极致。要消除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对中国制造来说也决非一日之功。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