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今年GDP增速或在7%


发布时间:2015-02-10 09:22:32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未来这7%的增长可能也难以维持下去。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7年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顶峰的14%以上下降至7%左右。大宗工业品增速集体下滑预示着中国经济步入工业化后期,环境恶化意味着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压力日趋增大。

我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速在7%,未来这7%的增长可能也难以维持下去。

与以往的经济下行不同,此轮经济下滑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人口老龄化导致拉动经济增长的房地产投资和汽车销量增速都在下降,这是不可逆的,哪怕经济周期再回升,这两大因素对拉动经济的制约依旧明显。

与此同时,产能过剩的问题日渐突出,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34个月为负,工业需求疲态尽显,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

此外,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增加,表现在单位GDP就业人数持续上升,从2003年的80万上升到2014年的接近200万,这也就意味着完成1000万就业所需的GDP增速已从10%以上降至5%左右。以往为了完成就业目标而强调GDP增长的压力也随之减轻。此轮中国经济何时见底尚未明确。

人口红利拐点已过

随着1月7日、8日河北政协和人大会议相继召开,2015年地方两会正式拉开帷幕。26个省份下调了预期增速,上海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取消了GDP目标。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既然要调速,肯定是往下调,但我认为不会调得太低,一方面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GDP年均增长7%的目标,另一方面2020年还要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儿?回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近年来房地产投资增速连续下降,汽车销量高增长的势头不再,这两大产业的增速放缓,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下行。

究其原因,是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人口老龄化”,指出:“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

从美、日、韩等国经验来看,伴随着25-44岁购房主力人群数量见顶,房地产销量也会出现拐点。2013年中国房地产销量13亿平方米,达到历史高点,未来几无可能再企及。

按照城镇人口口径计算千人新开工住宅套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接近日、韩的历史最高水平,这无疑是危险的信号,说明以现有的城市常住人口来看,中国住宅新开工套数已接近天花板。

为了应对投资放缓,政府会加大基建投资的力度,通过基建投资对冲放缓的压力。新年伊始,彭博新闻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中国国务院去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将推进总投资逾7万亿元的300个项目。

投资的另一个方向是加大对海外投资的力度。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未来政府在这方面可能也会有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

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发展趋势相对稳定,出口增速有望从今年的6.2%提高到7.5%,这主要是基于海外经济的好转,比如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其他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也有所提高。此外,原油价格下跌,贸易顺差有望继续扩大,促进经济增长。

国企改革有望加快

从过去10年来看,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已经逐步放慢了,与此同时,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债务规模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经济的最大隐患。

从2009年为应对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采取的大力度刺激政策至今,中国社会债务水平大幅上升,不仅是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大幅上升,而且还包括政府、金融部门和居民债务量的大幅上升。

其中,企业部门负债/GDP约127%,金融部门非信贷负债/GDP约104%,均已超过100%,导致产能过剩以及金融风险的累积。

按标普提供的数据,中国企业的债务余额是14.2万亿美元,占2014年中国预期GDP的比重大约为135%左右,而美国企业债务的总额是13.1万亿美元,占2014年美国预期GDP的比重只有75%左右。

据最新政府债务审计数据,2013年地方影子财政赤字规模达2.1万亿,约是中央的一倍,地方影子财政赤字率已经达到4%,故中央地方合计的财政赤字率已经达到6%。

在债务考核趋严背景下,指望地方继续举债支持基建投资并不现实。而且,由于社会投资回报率下降,不断加杠杆的后果是形成一批僵死企业,这是过去日本举债模式的教训。

我们期望改革的力度加大,改革同样也是化解经济泡沫的手段。

从四中全会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改革的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核心是重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过去中国经济是投资驱动、政府主导,大政府小市场,而未来则应逐渐过渡到小政府、大市场。

其中财税改革将重新定义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行政改革将放开政府的行政管制,国企改革将打破国企垄断,而司法改革则为所有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

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在这么多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或相较更快。已经有23个省份通过本地国资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文件,尽管中央层面的国有企业、国资改革总体方案还没有出来,但是不影响地方的国资国有企业改革。与以往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一样,现在地方政府日子不好过,地方性改革的动力增强,可以说是倒逼改革。

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提法是“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比较务实的,也是可以实现的,比如建立国有资本的经营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国有资本的运作。

国企改革不仅是为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也是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另外加大了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建立现代企业治理,这几个方面都有利国有企业的改革,对于资本市场的活跃也是有好处的。

然而不得不思考的是,国企改革是“革自己的命”,这样的改革是否能见效?显然,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巡视员李鲁云近日表示,国有企业国资改革首先要革自己的命,监管的方式应该从家长制向放风筝式转变,如果你违规违法我就把风筝收回来。

直接融资大发展

中国重化工业化已经到了后期,整个社会的资金将逐渐流向资本市场。

近两年来,稳定高收益的银行理财爆炸式发展,正在逐步取代存款。从2012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出现大幅度增长,说明主流资金已经从实体经济开始流向虚拟经济。

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还会迅猛增长,储蓄增速还会进一步下降,甚至是负增长,整个经济在“脱实向虚”,这种流向存在风险,不利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而随着银行负债从存款向理财的转移,与之相应的是其资产配置从间接融资的贷款转向直接融资的债券和股票,直接融资将迎来大发展时代。目前中国直接融资余额占比仅为40%,而美国、日本均在70%以上,意味着直接融资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在过去10-20年中,居民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实物资产领域,例如房地产在居民资产配置占比近69%,权益类产品在居民资产配置占比只有2%-3%,而美国居民资产配置中,房地产占比大概是30%,权益类资产占比20%左右。

随着银行负债从存款向理财的转移,高收益将被消灭,债市和股市的风险偏好均将提升,意味着金融泡沫的大时代。今年资本市场的繁荣是确信无疑的,现在只是一个开端。

权益类市场规模会非常大,估计今年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规模可以达到1万亿-1.1万亿左右,去年整个融资规模是6000亿,今年大概是100%-150%的增长。这个过程中投资机会非常多,因为有更多的资金流向股市,也有更多的新股上市。

我觉得当货币、资产和资本流向虚拟经济,趁着投资者对股权和债权产品有非常大的偏好的时候,应大力推进注册制,放松管制,让更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一方面可以降低整个市场的杠杆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抑制资本市场过度的投机行为,利用资本市场助推中国经济。

长期看,则需要股市、债市反哺经济,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股市的发展,因为其是支持创新、降低债务杠杆率的最佳融资方式。同时债市的适当违约也非常重要,否则金融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到真正有效的企业。

(本文由CBF记者董晓寒根据2015年1月1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委员、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讲演整理。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