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朱晓明:数字化的未来需要创新


发布时间:2014-12-29 13:03:32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就商学院的教育来讲,我认为学生也是既要懂科技又懂商务规律,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所全球排名靠前的亚洲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声名显赫。不过对于大多数无从进入这所学府课堂的人们来说,这所学校无疑是神秘的。它究竟凭借怎样的实力艳压群芳?又如何为众多企业高管带来知识和启发?本刊记者籍学院发布最新译作《精准创新》的机会,专访了学院院长朱晓明博士。这位自称“工人出身”的学者,在工程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领域一鸣惊人,不仅对前沿的创新理论捻熟于心,更是将创新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课程开发中,请到案例公司高管现场加入自己的案例教学,同时亲自制作视音频材料,推行数字化教学理念,赢得学生的好评。
朱晓明院长的亲力亲为揭开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精彩课堂的一角,同时也为这所商学院常年占据全球排名前列提供了有力注脚。《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4年中国最佳商学院排行榜中,中欧国际商学院的EMBA项目再次夺得榜首。


《中国经贸聚焦》:朱教授,我们还是从这次发布的新书说起。为什么选择《精准创新》这本书翻译出版?

朱晓明:这本书其实是介绍一种思想方法,我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总结为两个“正确”: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创新技术;四个“陷阱”:进入太早、进入太晚、进入后退出太早和进入后迟疑不决不肯投资;五个“阶段”: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谷底期、稳步爬升光明期和实质生产高峰期;最后六个“步骤”:确定范围、追踪、排序、评估、宣讲和转移。你会看到几乎任何一项技术创新从产生到普遍应用都会走过一条非常漂亮的曲线,这条曲线在原著中被称为hype cycle。它其实是技术成熟度钟形曲线和S曲线在时间轴上方的纵向叠加,讲述的是一项新技术从产生到炒作,泡沫破裂跌到低谷再缓步走出低谷走向全面应用的过程。我本人也多次在现实中见证了这条曲线的演绎。

《中国经贸聚焦》:能否给我们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朱晓明:大约在2001-2002年,沃尔玛CEO李•斯科特访问中国,我接待了他。他当时问我怎么看沃尔玛想发展RFID?RFID是一种带芯片的自动支付标签,商品贴了这个标签就不需要收银员了,只要顾客带着所购商品走进一个特定的区域,就会在顾客的储值会员卡上自动结算扣款。我估计当时沃尔玛大概想做两笔生意,一是零售额全世界第一,二就是设计RFID芯片,让供应商和顾客为使用这个服务支付费用,还能省掉收银员工资。但当时我对斯科特说,从成本角度看不划算,一张芯片的成本当时折合人民币大约8毛钱。我说如果帖在电脑或者打印机上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一卷手纸一双丝袜可能就太贵了。
当时其实的确不是投入这项技术最好的时间点,后来,沃尔玛在这项技术过了泡沫破裂的低谷后才开始投入,他们无疑做到了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创新。RFID技术现在上海的集装箱也已经用得很多,集装箱上贴好标签码,进入海关的时候,两个摄像头把码摄下来,就能知道来自什么国家,装的什么货物,几点钟靠岸,这些数据自动进入数据中心,不用再扫描。如今NFC近场支付、远场支付、远场远付等等手段又出现了,这又是RFID技术的发展进步。

《中国经贸聚焦》:我们现在讲技术创新似乎都集中在IT和数字化领域,传统行业要如何走创新之路呢?

朱晓明:确实现在讨论数字领域比较多,但是也有环保、生物医药、服务业等等。我们看到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正在向一个个传统领域进行覆盖。这就是《精准创新》一书在讲2014年现状的时候提到的:软件定义一切。最初是硬件定义软件,先有计算机再有软件;然后是软件定义硬件,苹果手机就是这样一个产物;最后就是软件定义一切。最近我们和一些大公司讨论下来,发现有些市场BAT已经拿到了99%的份额,这就不是二八现象了,而几乎是赢家通吃。所以我觉得接下来的问题可能在于,地盘铺得那么开,要怎样去驾驭?
另外,我觉得也不能绝对地区分传统行业和创新行业,不能那样去理解。比如汽车制造业算不算传统行业?那又怎么看待特斯拉的出现呢?所以创新是不区分行业的。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企业才能避免被市场被时代淘汰的危机,但是投入的时间点要踩准,就是前面讲的两个“正确”。
对于广大的中国企业来说,有了“精准创新”的方法论之后,在实际运用时,我也不主张“尽信书”,这本书中讲的毕竟都是国外的案例,所以也不能照本宣科教条主义,要学会本土化。我们中国企业在本土运用上其实做得不错。比如马云的支付宝和马化腾的微信支付,在全部43个科技创新点中,他们占了11个点,大约26.2%。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中国经贸聚焦》:您本人的教学工作实现创新了吗?

朱晓明:我是老三届,1966年高中毕业,我的数理功底很好,以前在工厂做工程师画图纸、做设计,后来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金桥路杨高路的交通流量预测,根据上海的人口和就业规模,制作了出行生存模型、出行划分模型、出行分步模型和交通流量分配模型,提出要建造金桥路立交桥。这个研究后来拿到了浦东开发区规划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世博会客流量模型也是我做的,当时三个模型一致指向7000万这个数字,五年后也被验证了。
我们那个时候的教育讲究文理双通,把不同的领域的知识打通用活,这个道理是我受用终生的,也是我至今贯彻的治学方法。就商学院的教育来讲,我认为学生也是既要懂科技又懂商务规律,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首先确保话题前沿、案例新鲜,其次在表现手段上,我既会请来案例所涉及公司的高管加入课堂讨论,也会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专门制作视频、音频,在课堂上采用无线投影播放。我拿一个iPad通过蓝牙来控制。
这次上金融课和EMBA的课程,我写了四个案例,其中阿里巴巴十年金融路的案例是两个月前写的,高德地图等三个案例都是一个礼拜前刚刚出炉的。我们研究了支付宝到余额宝,再到招财宝,我把支付宝的几个领导都请来,根据它们的收益率画了曲线,上课那天发现收益率从32天变化到57天了马上再更新,然后根据曲线的拟合度,又画出拟合曲线。分析产品的优缺点、潜力和前景。高德的副总裁也被我请来过课堂上;在讲《柯达胶卷为什么留不住自己的精彩时刻》时,我请了柯达研发部总经理;在讲《预测科技创新的40项》时请到了银联的老总,我们讲最前沿的量子货币,他当时听了就表示惊呆了。
所以这些课一开出来,学生就打出很高的分数,满分5分,这些课都拿到4.9分左右。人们有时候说商学院都是案例教育,缺少学术。我总结的商学院教育就是“讲精彩故事,讲精辟原理”。

《中国经贸聚焦》:您现在在做哪些工作?

朱晓明:除了编写教材和上课,我也不断地将课堂上的积累总结编写成书,希望给社会上更多的人带来启发,帮助大家认清科技和商业发展的趋势。除了这本《精准创新》,我手头上这本《十大商业趋势》也是马上要出版的。其中就讲了未来:碎片化到大数据,离线计算到云计算,单边到双边,PC互联到移动互联,从硬件定义软件到软件定义一切,一直讲到从线下、纯线下到全线上到O2O。
同时我也担任政府智库顾问的一些工作。我觉得政府部门一定要跑在企业前面去研究,为企业服务,改变政府职能。这样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就容易做成。现在我们的金融监管部门常常要等到出事了再来改革。所以政府部门研究商业数字化未来其实更加有必要。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期望吧。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