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沪港通平稳开闸


发布时间:2014-12-02 12:49:56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两边的市场好像两根水管,一根的接口是方形,另一根却是圆形。业内普遍预期,沪港通将加快推动内地市场改革

喧闹之后,一切似乎都在渐渐归于平静。

11月17日,沪港两地市场期盼多时的沪港通交易正式启动了。在上海,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和证监会主席肖刚共同鸣锣开市。同一时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与港交所主席周松岗也共同敲锣,开启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这是A股市场首次打破封闭市场的形象,在向国际成熟市场开放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开市首日,130亿元沪股通额度被全部用完,而105亿港股通额度仅用了17亿元,不到20%。此后的四个交易日,两地市场的额度使用量更是急剧下滑。11月18日,港股通使用额度降至7.1%,沪股通降至37.3%。到了11月19日,这两个数据又进一步降至2.4%和20.1%。至记者截稿的11月21日,也是沪港通开通首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股通当天使用额度为23亿,占总额度18%,和前一日大抵持平,而港股通仅使用了1.76亿元,占比不到2%。

“南冷北热”是各方对沪港通开通后交易特征的集中描述。对于个中原因的分析,大都集中在汇率利差和投资者成熟度两个层面。香港证券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认为,首日将沪股通额度用完的资金主要来自QFII和RQFII调仓,转投交易限制更小的沪股通渠道。他表示,“没有人交易”和“交易过于疯狂”这两种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都没有发生,“波澜不惊、冷静开场、总体平稳”,这样的开局他很满意。同时,他不建议投资者“着急上车”,最好“看准了,慢慢来。”

令李小加满意的“首日”

沪股通目前的股票范围是上证180与上证380的成分股,即沪港通初级阶段的投资标局限于蓝筹股,以及上交所上市的A+H股,总共568只。港股通的股票范围是恒生综合大盘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分股以及同时在沪港上市的A+H股,总共268只。

初期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每日额度130亿元;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每日额度105亿元。

沪港通开盘首日,港股通首单交易来自长江实业,成交股数8000股,成交金额113.6万元。沪股通首单为伊利股份,总成交股数32700股,成交金额85.2万元。一般认为,花落长江实业是内地投资者对李嘉诚的仰慕,而香港投资者偏爱伊利牛奶则是对其占有内地乳业市场份额和地位的普遍认同。

从首日成交量看,低估值的银行股和受益最大券商股被大资金关注。沪港通开通第一天,沪股通、港股通成交量排名前十的股票对比发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在沪港两地成交均位居前十大之列,此外,中信证券、兴业证券、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成交量也靠前。整体来看,两地资金青睐的沪港通标的都是一些重要行业的知名公司,包括国有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券商、白酒企业、水泥企业、电力公司和旅游公司等。

根据三季报披露,沪股通568只标的股中,进入券商前十大重仓股名单的有77只,占比13.5%。其中,有41只为三季度新进股。这显示了券商自营盘在布局时对沪港通存在“上涨效应”预判。不仅是券商,两地市场也出现了提前预热,不仅蓝筹券商股上涨,开户数也是不断激增。据官方统计,在沪港通原定开通的十月前,9月19日这一周内,存有资金的中国A股市场账户增长了15.8万。投资者在这周新开了21.7万个账户,是两年多以来的新高。

然而这样的预期相反的是,沪港通开通当日,尽管130亿沪股通额度被用尽,但A股当日还是高开低走,最终以阴线报收。上证指数当时收于2474.01点,下跌0.19%,相比开盘价,涨幅收窄了1.37个百分点。港股也是同样。恒生指数高开225点,之后最多曾跌300点,以接近全日最低位收市,报23797点,跌290点,跌幅1.2%,主板成交830亿元。其中,港交所收市跌逾4%,是跌幅最大的成份股。

这种“越买越跌”的怪现象至开通次日即11月18日还在继续。这一天,大秦铁路获得沪股通账户净买入额超过10亿港元,但如此集中的增量买盘却没有起到推高股价的作用,反而当日股价大跌4.16%;同日沪股通买入最积极排名靠前的贵州茅台,也大跌3%。

北上资金越买越跌,越跌越买,有观点认为,这种主动“买套” 与总抄A股蓝筹底的QFII风格极为相似,验证了首日北上资金实为QFII和RQFII调仓资金。但也有观点认为,沪港通首日高开低走完全是“见光死”效应。东方证券投资顾问左剑明就对本刊记者表示,越买越跌,主要是因为前期涨幅过大,透支了利好。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对沪港通开通首日表现颇为满意,他认为,北上资金待QFII转移沪股通完成后,每日额度使用节奏会自然放缓,而内地投资者过去20年从来没有投资海外市场的机会,内地券商对于港股的研究也不及海外券商对A股的研究,因此南下交易不活跃也符合预期。他希望沪港通像煲汤一样,慢火烹调。

两地市场差异有待消弭

交易首日,两地交易费用的不对等也成为争议焦点。首当其冲的就是往来汇兑造成的汇率差损失。据最初的估算,上交所公布的港币汇率买入参考价为0.7671,而卖出参考价为0.8145,二者有着0.0474的差值,也就是约5.82%的汇率差。这意味着买入港股后无论涨跌,都要先期承担这5.82%左右的汇兑损失。

不过很快,上交所就出面澄清,称事先设定的参考汇率主要用于券商交易前端预冻结资金,而非用于实际结算。为避免当日汇率波动给市场带来的结算风险,其取值范围覆盖了历史上的最大单日波动范围,目前其取值为T-1日末离岸市场港币对人民币即时中间价的±3%。当天最终公布的实际结算汇兑比率为买入0.79143与卖出0.79017。

此外,两地市场的佣金和印花税税率也存在差异。香港多家银行和券商纷纷开出“零用金”来争夺客户,但是在上海,各大券商的佣金都不同,国金证券采用万分之一点五,平安证券推出万分之三,甚至有部分券商开出的港股通佣金高于A股。两地印花税虽然都是千分之一,但买卖港股收取的是双向印花税,而买卖A股是单边,只需在卖出时缴付。这都可能造成投资者买卖A股的积极性要大于买卖港股。

对于两地市场的各种差异,李小加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边的市场好像两根水管,一根的接口是方形,另一根却是圆形。不仅管道不同,水压不同,管道的监控系统也不同。因此,沪港通实现的突破,不是大家都走出去或者请进来,而是对接。通过两个交易所和两个清算公司的技术手段、监管手段和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将两边市场90%的差别逐步解决。

近期,A股恢复T+0交易的呼声也十分高涨,业内普遍预期,沪港通将加快推动内地市场的改革创新,倒逼A股迈向成熟市场。“两地市场联通后,ETF期权等创新产品会加速推出。” 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助理曾刚说。

业内人士更为看好的是,沪港通开启之后,将加速A股融入全球指数体系。 “如果沪港通、深港通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QFII/RQFII 额度持续扩充,MSCI 指数体系在2015 年纳入A 股可能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对此表示乐观”。中金公司分析师王汉峰表示。一旦纳入摩根MSCI指数,东方证券投资顾问左剑明认为可引入万亿元资金。

沪港通之后,深港通被认为也为期不远。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11月10日称深港通会是“下一步”。而深圳方面也非常积极,广东省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 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深港交易通’系统,通过联网交易等方式加速两地证券市场融合”。如果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大交易所形成一体后,将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仅次于纽交所。

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潘英利认为,香港股市受美国股市影响很大,香港资金利率只有1%,所以市盈率实际是高于国内的。美国股市现在有泡沫,调整的压力也会传导到香港股市。她认为沪港通长期来看有利于两个股市的平衡,定价效率的提高。国内小盘股活跃,香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对蓝筹股的估值有望重估。另外,国内股市若暴跌,资金有可能流出去,国内上涨,资金有可能流进来。价格发现的功能可以得到体现。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