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巧克力危机


发布时间:2014-12-02 12:25:37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可可紧缺不一定是坏事,它能够提醒人们对于这种“可食用黄金”的珍贵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你能相信吗?世界正在面临着一场“巧克力危机”。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发出此警告的是世界上两个最富盛名的巧克力制造企业百乐嘉利宝(Barry Callebaut)和玛氏公司(Mars Inc)。前者在2014财年年报上称“到2020年可能会出现可可短缺”,而后者在10月底就预测说到2020年全球会出现100万吨的可可短缺,到了2030年,缺口则会达到200万吨。

不过,来自国际可可协会的消息给巧克力爱好者带来了一些慰藉,该组织发言人迈克尔•西格尔(Michael Segal)表示全球可可供需关系出现变化是非常常见的,他们目前还没发现有可可大规模短缺的迹象。

价格猛涨
尽管国际可可协会不认为可可在未来会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但是至少现在,可可的短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去年,全世界消耗的可可数量比其产量多了7万吨。数量上的不足造成了价格的上涨,根据国际可可协会的数据,在过去的两年中,可可的价格上涨了60%,仅在2014年前10个月可可价格就上涨了23%。百乐嘉利宝的年报显示2013-2014财年中一直上涨的可可价格对该公司的利润率造成了一定影响。

全球第一大巧克力生产商百乐嘉利宝尚且难逃可可紧缺的影响,那些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在马萨诸塞州经营一家名为Dante甜点的小型巧克力公司的桑迪•法尔科内(Santi Falcone)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10月份的时候接到供货商嘉吉公司销售代表的电话,他告诉我可可会涨价。我当时并不在意,说:‘这没什么,我们已经合作好多年了’。”法尔科内说,“不过当我拿到合同时吓了一大跳。‘约翰,你弄错了吧,(可可)涨价26%?’我不得不打电话给销售代表,他回答说,‘我也希望我弄错了,但这是事实’。”

原材料的上涨让法尔科内不得不同提升价格来保持自己的利润率。根据他的介绍,他将自己公司生产的巧克力价格提高了9%-10%,“我的客户们——大多是些糖果店——尽管满腹怨言,但还是接受了价格的上涨。”

而最终为可可价格上涨买单的只能是消费者,法尔科内介绍说他的一些客户明确表示会把价格提升20%左右。“所以说巧克力将会变得很贵,我希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由于原材料可可价格的上涨,巧克力价格上涨已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美国公司好时(Hershey)成为全球第一个涨价的大型巧克力公司。根据美国糖果协会的报告,美国的巧克力价格已经从2009年的每磅4.92美元上涨到2014年的每磅5.93美元;有的厂商则选择了减量不加价的方式,英国的吉百利(Cadbury)就已经将自己的招牌产品牛奶巧克力棒的分量减少了10%。

“商家都会把自己承担的成本上涨转嫁给消费者。”澳大利亚巧克力原材料进口商Juremont总经理安德鲁•罗勒(Andrew Rolle)说,“现如今,巧克力市场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长,因此可以说它是处在最好的时光,但是这种美好是不稳定,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毁了它。”

原因多样
正如罗勒所说,导致可可紧缺、价格猛涨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其中的一个长期因素就是人们对于巧克力的需求不断增加——长久以来巧克力一直被视为“轻奢侈品”,能否承受定期的巧克力消费也成为全球评定中产阶级的一个不成文标准。

“现在全球的中产阶级数量正在稳步增长。”国际可可协会的报告说,“尤其是在中国,国家的快速发展让中国人对巧克力的需求大幅增加。2010年,中国人吃掉了4万吨的可可,而到了2014年,中国人的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7万吨。”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伯托•佛德曼(Roberto Ferdman)说即使中国人的巧克力消费大幅上涨,他们的人均可可消费量也只有西方人的5%。基数庞大的欧美和不断增长的中国,以及可可豆缓慢的生长周期(可可树需要三年才能结果)联手导致了可可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正如国际可可协会的报告所说:现在我们正处在为期50多年的巧克力短缺时期的中段,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

而人们之所以现在才注意到“巧克力危机”,是因为几起突发事件。最新加入的“凶手”是现在人们谈虎色变的埃博拉,饱受这种病毒折磨的西非地区可可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5%,而象牙海滩和加纳则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70%,这两个地区虽然没有出现埃博拉疫情,但是它们紧邻着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三国,让全世界的巧克力生产商都在担心埃博拉病毒随时会对可可供应链造成致命的打击。

这也就是为什么亿滋国际(Mondelez International,原属卡夫)、雀巢、星巴克等企业在10月底联合捐献70万美元来帮助西非国家对抗埃博拉——在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院迪恩•贝克(Dean Baker)看来,这笔捐款除了人道和慈善因素,保护可可供应的商业因素也必不可少。

即使象牙海滩和加纳现在还免受埃博拉的侵袭,但是该地区长时间的旱灾正在威胁可可豆的生长,旱灾让可可豆的质量大减,为了生产相同数量的巧克力就需要消耗更多的可可豆,贝克将袭击北非的干旱归结于全球变暖,并称现在巧克力的涨价也算是人类为全球变暖所支付的“巧克力税”。

当然,人类的“巧克力税”不仅仅付给了天气,还有疾病和害虫。根据国际可可协会的报告,一种被人们称为“巫婆扫帚”(Witches’ Broom,学名丛枝病)的疾病和一种名为“黑斑病”的真菌在今年让全球的可可产量减少了40%,而在过去的10年,“黑斑病”让巴西巴伊亚省的可可产量减少了70%。

全球拯救巧克力
“天灾”和“人祸”将人类推向了“巧克力危机”,但人类不会坐视美食消失,他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对抗全球性的可可短缺。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科技的力量。就像利用育种、嫁接来对抗粮食危机一样,人们也希望能通过农业技术来缩短可可树的生长周期,同时也让它具备抵抗“丛枝病”和“黑斑病”等病虫害的特性。

虽然可可树的育种时间很长,而且需要近10年的时间才能找到具备理想特性的菌株,但中北美洲的一家农业研究所CAITE还是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他们基于厄瓜多尔本地可可树开发的CCN51新品种在生长速度上和对抗病虫害方面有着不错的成绩。哥斯达黎加的一位尝试种植CCN51的农场主预测自己在2015年能够获得每公顷1500千克可可的产量,是该国平均水平的7倍。

看样子CCN51有希望成为对抗“巧克力危机”的利器,但是这个新菌株在获得产量和抗病性的同时却牺牲了巧克力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口感。专门评价各种可可和巧克力的网站C-Spot评价CCN51为“根基较弱、果实皮较薄、果肉口感酸涩、较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专业评价巧克力达31年之久的摩门教牧师艾德•贝圭英(Ed Seguine)评价由CCN51可可豆制成的可可脂尝起来像“酸不溜秋的尘土”。

贝圭英表示植物学家在育种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了产量和效率反而忽略了口感。口感不佳已经成为CCN51推广的最大障碍,很多巧克力制造商已经明确表示拒绝使用这种菌株结出的可可豆,美国最好的巧克力生产企业之一奎塔德(Guittard)就是其中之一。

“我认为新品种降低了厄瓜多尔可可的质量。” 奎塔德公司总裁加里•奎塔德(Gary Guittard)说。他担心如果以后有更多地像CCN51这样的新品种出现的话,反而会对巧克力行业带来危害。

尽管CAITE已经有了改良版的CCN51,但是它们结出的果实在贝圭英看来也只是略有提升,“即使是最好的CCN51可可也只能算得上中等货色”。

由此可见,新的可可树在完全满足顶级巧克力制造商的要求上还有一段路要走。那么,在它们能够完成任务之前,人们又应当如何应对全球性的可可紧缺呢?

“也许现在是人们改变一下(对巧克力的)饮食习惯的时候了。”英国巧克力制作商威利•哈考特-库兹(Willie Harcourt-Cooze)说,“长久以来的宣传让人们对于黑巧克力过于迷信,我们坚守着70%这条线(黑巧克力中可可脂的最低含量),而认为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是垃圾,但实际上它们也很棒,如果我们不再将大量的可可脂用于制作黑巧克力的话,即便是可可出现严重短缺,我们也不必惊慌。”

因此,哈考特-库兹认为可可紧缺不一定是坏事,它能够提醒人们对于这种“可食用黄金”的珍贵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巧克力消费也有了更理性的规划。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