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五千年历史少有五十年建筑”


发布时间:2014-05-05 11:27:00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近日,浙江宁波奉化一幢仅有20年房龄的五层高居民楼轰然倒塌,造成一死六伤,这一事件引发了舆论对中国现有住房质量安全的普遍担忧。
   
看到这条消息,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一位朋友打算在德国买房,请人查询南德地区的房地产行情,发现挂牌的二手房中不少都有60年到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一套建于1903年的房子(使用面积58平方米,售价9.6万欧元),无论外观还是内部都不错,距今已整整111年,德国住房寿命之长,令他震惊。
   
1903年的中国还在清末,距民国尚有7年,那时造的普通民居,至今还完好可住,照样销售,这对常年受困于“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的中国人来说,简直匪夷所思。资料说欧洲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百年以上,从上述朋友对德国住房的考察情况来看,此言一点不假。
   
那么,一幢房屋矗立百年不倒果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吗?实则不然。房屋建造在全世界都被视为“百年大计”。欧洲各地使用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房屋所在皆是,一套先人遗留的老屋传之三五代属于家常便饭。早期的欧洲殖民者把房子造到中国上海,这个开放的大都会便拥有了“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那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老洋房老建筑,至今仍充盈着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人文气息,它们的“老而不衰”依然成为现时城市管理者的骄傲。
   
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却少有五十年的建筑。其实,中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也明确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问题在于,中国的许多规定条文只停留在纸面上,在实施中往往打折走样,这些年来各地频繁出现的房倒桥塌事故,正是对国家建筑通则权威的最大蔑视和嘲弄。
   h3o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提速,建造了大批简易楼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其设计标准仅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最基本需求,设施简陋,材质尽量压低成本,施工技术也不够先进,这为住房的短寿夭折埋下了隐患。目前仅奉化城镇范围内的危房至少还有35处,其中“C级危房”23处,其余为“D级危房”,由此推算全国潜在的危房之多相当惊人。
   
进入新世纪后的过去十多年,中国的住房建设达到史上少有的最高水平,在土地财政催生下,每年新开工的楼盘不计其数,虽然设计标准和施工技术今非昔比,但在巨大利益驱动下的高速开发,并没有坚持严格的质量体系,住房用户满意度反而逐年下降,“楼塌塌”事件时有所闻。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特别一线城市)的住房长期供求失衡,开发商有房不愁卖,热衷于赶工期快速回笼资金,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司空见惯,很少有倾心为业主着想,追求住宅高品质的动力;另一方面,现行的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开发商、建造商和监理商难以互相制约,相反施工、监理等都受雇于开发商,形成了“自家商品自家验收”的荒唐局面,加之出了问题处罚力度有限,愈加助长了利益相关方见利忘义无视质量的贪婪心理。
   
长期来,正是房地产质量监督机制的缺陷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所谓“质量报复周期”的提前到来。只要不从体制机制上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再过二三十年,现有“快餐式”搭积木连片盖起来的数以亿计的楼房,料将难逃质量大清算,那时的遭遇可能比现在更惨。
   
从更大的层面上说,中国商品住宅土地使用权70年的限制,严重制约了民宅建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的提升。
   
据一些专家到日本考察了解,日本的高层建筑至少是按100年设计的,而中国则按50年考虑,由此两者在房屋施工中的做法大相径庭。如墙板之间的防水结点,我们通常有一道最多两道设防已经不错,可在日本一般要搞三道设防;对钢筋保护层,日本的规定是中国规范的两倍以上,我们为2公分,他们要4公分,再加上施工误差,日本就变成6公分了。
    日本的设计和施工理念是要保证在最坏的情况下,房屋也不出问题,这足以解释为什么遇上大地震,那里的房屋损坏十分有限。中国的住宅业主没有永久产权,开发商和建筑方据此会刻意控制建造成本,避免质量过剩浪费,导致楼房成本越低投入越少品质越差寿命越短,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管理监督常常稻草人装样子,在岁月的侵蚀下,危房遍地开花便不足为怪。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