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疯狂的机器人


发布时间:2014-04-02 11:33:53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从长远来看,企业要保持制造活力,机器人逐步进行人工替代将是大势所趋。大型企业考虑机器人的技术,而中小

在位于上海金山区的沃迪自动化装备公司车间内,一台台码垛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接受出厂前的最后检验。这些机器人将被销往全国各地的生产车间,执行“搬运工”的任务。

“沃迪机器人垒起来的食品箱,轮廓线条就像刀切豆腐一样齐。”沃迪公司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童上高称,“我们的机器人的动作精度达到了0.3毫米,大力士能这样心灵手巧,实在不容易。不仅精确,搬运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也很高。”

从默默无闻到业界小有名气,沃迪背后彰显的是中国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沃迪从国外食品装备领域设备代理,逐渐实现果蔬设备的自主开发,到现在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集研发、生产、组装、服务为一体的工程承接商。

2013年底,工信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以来,智能机器人成为股市热点板块。有券商研报称,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主机规模将上升至80亿美元左右,含系统价值的总规模约为200亿美元,复合增速约30%。

机器人产业受追捧
“工业自动化正在逐渐成熟,最大助力的就是工业机器人得到进一步应用扩展,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大规模采用工业机器人,中国也因此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需求国。”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机器人制造正在迎来生机勃勃的“大时代”。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机器人制造业正逐渐获得长足发展,包括谷歌、ABB集团、安川电机株式会社在内的全球多家巨头豪掷重金以参与机器人制造业。尤其是谷歌公司2013年“一口气”收购8家软件密集型的机器人公司的举动,更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其实,机器人制造行业企业良好的市场预期,更多是对全球机器人制造行业前景的积极反映。从近年股市数据来看,随着2009年世界经济触底以及世界工业自动化水平提升,机器人股票的走势几乎与经济走势相同。

由此,机器人制造概念股受到热捧,ABB、库卡、安川、发那科四大机器人龙头股票均涨势喜人。尤其是在2013年,在世界经济的龙头美国自身强劲复苏的背景下,发那科公司的全年涨幅已经超过100%。

实际上,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我国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0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明确也使得各项补贴政策逐步落实。随着更多的投资与补贴逐步落实,也将会带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从2010年开始呈现爆炸性增长,2010、2011年安装量分别为14980台和22577台,同比增长171%和50.7%,远高于“十一五”期间约30%左右的增速。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8千台,有望与日本并驾齐驱。而到2015年将达到3万4千台,将比日本多出3千台,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国。

“机器人代工”大势所趋
近年来,每逢春节前后,用工荒的新闻均会见诸报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富士康招不到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大新闻。不可否认的是,用工难、用工贵的趋势,已经在很多领域出现。

在江苏,一家服装代工厂负责人就表示,一个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涨到了3000多元,而出口订单量和价格却没有同等比例的上升,两头挤压下,企业想多赚点钱,变得越来越难。

相比人力成本,近年来机器人的成本正在不断下降,性能也在不断提升,机器人的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以焊接工种为例,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如果按照4000元算,一台焊接机器人目前售价15万左右,一般能抵3个工人,基本和人力成本相当。而且机器人的使用寿命至少3~5年,成本优势就更明显了。

与此同时,机器人还能够在恶劣、危险以及重复等特殊、不宜于人工作的环境中工作,具有人工劳动力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三一重工工厂使用的喷涂机器人,就解决了工人在危险有毒环境中的潜在健康风险,这也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喷涂机器人案例,突破行业技术壁垒。

“铸造需要在高温状态下熔化金属,因此对人类来说是严酷而危险的工作。依赖人力存在极限,借助机器人可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作为一家以铸造技术开发为核心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苏州明志科技公司设备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机器人能轻松搬运重达数十公斤的铸件,并能迅速完成金属焊接。与头戴防护罩的员工一起,像人类手臂那样拥有多个关节的多关节机器人能够不间断地进行作业。

记者了解到,每引进1台小型多关节机器人,可以代替2名工人的工作量,在2年里即可收回成本。而在5年前,收回成本则需要3-4年。与人工费上涨相反,机器人成本的收回时间正在缩短,这也必将促进机器人的普及。

“从长远来看,企业要保持制造活力,机器人逐步进行人工替代将是大势所趋。大型企业考虑机器人的技术,而中小企业担忧的是价格。”一家从事生产机器人组装件的聚研机床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贸聚焦》。

有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中长期都将存在,从而倒逼机器人需求持续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为经济领域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先进的技术引进不可能一步到位,手工式的初级劳动力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这一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现代化向纵深领域发展,再加上当前中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实力趋于平衡,生产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的消失不可避免。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向更高效的层次发展必须要依靠自动化的先进技术,工业自动化成为发展趋势,这也成为机械设备板块中的一个亮点。

各地抢滩机器人市场
或是嗅到了其中的发展机遇,各地纷纷布局机器人产业,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广东、重庆等地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对象。

以上海为例,去年4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获批,计划实现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园区计划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

同时,上海已将工业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成立了上海机器人产业联盟及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提出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2020年争取达到600亿—800亿元的规模。

记者了解到,目前使用机器人的制造业企业正日益增多,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据介绍,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达到30%到60%,尤其在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工业领域,不少制造企业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使用热潮。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工业自动化仍然相对落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产业链方面仍有待完善。记者了解到,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三个层面,而我国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商、下游应用领域,在机器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方面还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

 “未来,建筑、电子、机床上下料等行业,都将是机器人的需求增长点,因为机器人产业代表着制造业的先进方向。” 中国机器人网首席运营官赵勇称,不过,国内机器人产业尤其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出口的很少,主要供给国内企业使用,从业人数仍比较少,参与进来的公司也不多。

“现在这个产业还处于初期成长阶段,虽然国内有相关企业百余家,但从公司规模,包括整个企业的研发、资金实力等比,还是小和散。”赵勇说。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机器人90%以上为进口,中国的机器人市场由外企主导的基本面仍没有改变。“像一般的机器人,单台都是几十万的价格,稍微有个几十台上百台的库存,很多企业就受不了,根本没实力去做,而且零配件也比较贵。”一位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

赵勇分析,单从组装机器人看,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因为目前核心零配件主要是国外采购,国内企业只要加工一个机械本体即可”。在资金和人才方面,中外企业的差距并不大,甚至在政府补贴等方面,国内企业更有优势。

他认为,机器人产业的确有一定的门槛,不仅对企业的资金有要求,技术也比较高。“技术水平上我们跟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尤其研发能力,想要逾越国外,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