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袁志刚:如何实现7.5%经济增速


发布时间:2014-04-02 10:42:17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很多风险,包括房地产风险、债务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就业风险等。今年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

3月6日,在第七期“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发布会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很多风险,包括房地产风险、债务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就业风险等。今年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如何管理预期、化解风险,尽可能提高增长质量。

袁志刚还认为,2014年其实就是在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是基于今年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可能不继续采取传统的刺激投资政策。事实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也不能脱离投资拉动。他表示非常看好对第三产业、公共服务业的投资,并对报告中提出的金融等七大领域向非国有资本开放充满期待。“如果这块投资上去,整体投资增速能够稳定在18%的水平,那么,7.5%的经济增速是有可能实现的。”

增长势能不断减弱

结合目前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数,袁志刚分析称,最近一段趋势确实不佳,尤其是PMI(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落。数据显示,今年2月官方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汇丰PMI亦从上月的49.5回落至48.3,为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除了库存在上升之外,几乎其他所有指标都是趋缓的。这表明经济增长势能在不断减弱。”

由于经济走势不好,CPI(消费物价指数)、PPI(工业品价格指数)走势都比较平稳。从M2(广义货币供应量)来看,也基本上是趋%#?i4?的。1月末M2同比增长13.2%,较去年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注:3月10日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月末M2同比增长13.3%,较1月稍有上升。)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松紧,M2预期增长13%左右。

“今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就是,年初M1(狭义货币,主要是流通中现金和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出现了下降,其幅度也是从未有过的(央行数据显示,1月末M1同比仅增1.2%,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8.2个和14.1个百分点,当月企业活期存款骤减超过4万亿元)。”袁志刚说,这背后的原因有一种猜测是企业可能已经基本没有经营活动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企业将流动资金尽可能地去买理财产品。

在袁志刚看来,中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迎来的窄形“V”字反弹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这次由“4万亿”政策所带来的反弹导致了很多问题,以至于现在需要走很长一段下降的通道。

“相比之下,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的5年里有一个筑底的过程。其得益于新能源革命,以及量化宽松政策(拉低长期利率,促进投资),逐步修复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随着财富效应显现,原来危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家庭资产负债表问题得到修复,去杠杆化已经达到2002年的水平,经济复苏步伐很坚定。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情形也是类似。当时通过推行房地产改革、银行业改革、国企抓大放小、加入WTO等,完成了5年左右的筑底过程,随后才迎来2002-2007年的经济增长黄金期。”袁志刚表示。

最大风险是债务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中,袁志刚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债务风险。

中国M2与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00%,这在大国里是非常罕见的。最近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加在一起超过20万亿元,如果再将政府担保以及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都计算在内,则约有30万亿。截至2012年底,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36%以上。尽管看起来并不高,但在过去数年间债务的增长速度却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袁志刚表示,中国的杠杆率或者资产负债表的迅猛膨胀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资产负债的膨胀有两大基础,一是外汇储备的增加,随着外储增加,央行通过大量发行人民币冲抵;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1998年朱镕基政府完成的房改。土地房产确权之后,由此开始了资产的膨胀,而且这些土地房产都可以抵押形成负债。

“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内,这种资产负债的膨胀对经济是有好处的。因为它创造了很多信贷,只要信贷投入的项目是有收益的,未来是有现金流的,这种泡沫就是良性的。事实上,1998年后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依靠土地住房抵押拿到生产资金的。这段时间也没有形成高通胀,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

但当泡沫资产像房地产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便成为吸收所有资金的黑洞,对实体经济投资从早期的挤入效应变成了挤出效应。到2012、2013年以后已经没有人再做实业,而是通过抵押房产或者在地方基础设施融资上发展贷款、发展负债、发展信托理财产品,其获得的回报率远高于实体经济所能获得的6%左右的利润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目前很多项目已经沦为庞氏骗局。像最近曝出的超日债违约事件(3月4日,*ST超日公告,无法按时兑付利息,让超日债成为国内首例违约债券),今后这类问题可能会经常性爆发。”

对于之前的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袁志刚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利率市场化方向固然是对的,但有其前提——即所有微观主体对利率必须是敏感的。而地方融资平台对利率并不敏感,地方政府往往只希望在任期内能借到钱完成投资,至于今后的还款则是下任政府的事情;同时,由于经济中存在很大的泡沫资产,这些泡沫资产对利率也是不敏感的。“在此情形下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实则是通过信托、银行表外业务等‘影子银行’,将融资成本大幅提高,由此积累起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像信托业短短数年间资产规模就从2万亿膨胀到10多万亿,且大量都投向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这种金融风险必须在今年尽快进行清理,否则无法轻装上阵。”

房地产风险不需赘述。2013年GDP之所以能够维持7.7%的增速,和土地卖得不错有很大关系,土地出让金今年如果大降,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冲击将很大。袁志刚分析说,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2014年房地产投资很难延续之前的情形,价格走势则不仅将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也将在一线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呈现分化。而中央的政策亦将是分而治之,今年不会再出台一刀切的调控措施。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看市场预期的变化。

袁志刚建议,监管层今年应先控制住地方融资平台,泡沫刺破尽可能不要太快,因为现在银行整个总资产中大概有50%左右都是和土地、房产有关的,这块如果出大问题的话,银行业务的收缩将会是很大的问题。

挑战之三就是人民币贬值。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连续急跌,外界普遍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央行有意为之以改变市场预期,阻止套利热钱大规模流入。而在袁志刚看来,人民币从单边升值到向下调整,央行的一个逻辑或是要试试看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会不会由此导致大规模的资本流出风险。“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汇率都在暴跌,资金即便流出也无多少去处;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尽管正在逐步退出,但到2015年之前其长期利率不太可能提高;黄金等贵金属虽因乌克兰事件价格走高,不过热钱追逐这些资产主要还是基于短期。加上中国的经济形势总体来说尚可,汇率风险短期应该不大。”袁志刚称。

设定7.5%迫于就业压力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2014年GDP增长目标为7.5%左右。

对此,袁志刚透露说,“报告中7.5%的增长目标是很晚才定下来的。之所以定不下来,是因为理论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或者说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袁志刚称,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体现改革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干脆不提GDP增长目标,容忍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速下降,而加快结构转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出于就业压力(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是史上最高的一次)的考虑和对国内外预期的影响,必须要提GDP增速目标。

对于最终7.5%经济增速的定调,袁志刚认为,这体现了“李克强经济学”的“上下限”思维。“上限就是CPI控制在3.5%左右。下限有两个,一是GDP增长7.5%左右,所谓‘左’的界限应该是到7%;还有一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今年目标是4.6%,而去年是4.1%,同时,去年实际新增就业1300万人,而今年目标为1000万。这表明政府容忍一定幅度的失业率的上升。”袁志刚说。

就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袁志刚的观点是,在劳动合同法推出多年后,劳动工资上升快、成本提升;再者,劳动力市场僵化,雇佣后要辞退变得困难;此外,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尤其是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降低。多种因素叠加,使得即便保持同样的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也会下降。

未来还需靠投资

那么,要实现这一增速目标,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到底在哪里?

袁志刚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详细解析称:消费方面,两会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4.5%,但从2013年情况来看,由于反腐整风,公共消费下降很厉害,虽然居民消费增速不错,但消费再好,也一定难以替代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至于报告中“三个一亿”政策(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如果能够成功推动的话,则将有望促进其相关消费,对经济增长会有好处。

而投资的三方面,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基本不看好,制造业投资还必须完成大量过剩产能(如钢铁、煤炭、新能源等)的消化。前两者情况不佳,又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问题。

总体而言,2014年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动能都是不强的。当然亮点也有,出口是一个重要方面。去年出口增长8%,今年两会提出的进出口增长目标是7.5%。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转好,以及近期人民币贬值,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改善会有帮助。

袁志刚认为,面对经济增长的挑战,首先要管理好预期,其中,现金流管理将是今年的一项重点任务。比如对于地方融资平台投的那些项目,像高速公路等,建议提高收费标准,通过收费产生现金流,有了现金流就可进行资产证券化。其次,通过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等,将基础设施民营化。以上海地铁为例,可以考虑引入民营资本,以提高整体效率。

此外,还要改革投融资体系。袁志刚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不能脱离投资拉动,但关键是由谁投资,谁做决策。传统的三块投资尽管不看好,但他非常看好对第三产业、公共服务业的投资,对两会报告中提出的金融、电力、电信等七大领域向非国有资本开放充满期待,“如果这块投资上去,整体投资增速能够稳定在18%的水平,那么,7.5%的经济增速是有可能实现的。”从投资结构来讲,可能会集中在服务业投资、农业现代化投资、城镇化投资、环境保护与治理,还有自贸区服务业的投资与开放等方面。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