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硅谷 vs. 华尔街:战争升级


发布时间:2014-04-02 10:29:48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他们之间难以化解的世仇只能通过战斗来解决。”

在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硅谷和华尔街之间的暗战由来已久。多年来,双方一边在各种领域交流融合,一边互不相让地争夺着有限的金钱、人才和政治影响力。著名互联网科技批评家、《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叶夫根尼•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曾经在谈及华尔街与硅谷的关系时做过这样的比喻:“东岸的传统银行和西岸的科技公司有点像两个截然不同又共荣共生的部落,他们之间难以化解的世仇只能通过战斗来解决。”进入2014年,两个部落之间纠缠日深,战场也更加宏大。这一次他们要决定的是,谁来主宰美国金融业的未来。

 

最新遭遇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华尔街一时陷入水深火热般的境地,给了硅谷大举攻城掠池的机会。几年间,伴随着科技行业的繁荣和金融行业的不景气,“硅谷威胁论”慢慢感染了整个华尔街。最近,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通过《华尔街日报》高呼“硅谷想吞掉摩根大通的午餐”,宣告着双方最新一场遭遇战的开始,也宣告着,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正式升级到了新的领域。

戴蒙的危机感来自于最新的发展趋势:硅谷科技公司的步步紧逼已经超越了争夺人才和资源的范畴,他们正在成为华尔街在银行业务上的直接竞争对手。

无独有偶,除了戴蒙,有着华尔街“狼王”之称的激进投资家卡尔•伊坎(Carl Icahn)也向硅谷发起了攻击。凭借手中数百亿美元的雄厚资金,伊坎近年来先后强势入侵了戴尔、苹果、网飞(Netflix)、eBay等当红科技公司,他的名字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美国的科技新闻头条中。作为eBay的大股东,伊坎多次要求eBay剥离旗下在线支付业务贝宝(Paypal)。他认为,只有将贝宝从eBay的传统业务中剥离出去,才能为股东释放更多价值、确保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近几个月来,伊坎多次致信公司CEO约翰•多纳霍(John Donahoe)和董事会,对eBay的经营管理发难。这位冷酷无情的东岸金融文化的代表人物毫不客气地表示,部分eBay董事会成员一切以金钱为出发点,无视了公司当前的困境,亵渎了身为董事的职责。“中枪”的董事会成员包括网景(Netscape)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这位Facebook、Instagram和推特(Twitter)的早期投资者被称为“来自旧金山湾区(硅谷所在地)的理想主义者”、典型的科技时代风险资本家。

2月28日,eBay创始人兼董事长皮埃尔•奥米德亚(Pierre Omidyar)拒绝了伊坎的提议,之后安德森也作出回应,驳斥伊坎的指责。双方借题发挥,围绕eBay及其在线支付问题打起了嘴仗。

有美国媒体评论称,这场名人口水仗其实“非常切合硅谷与华尔街之战的主题”,因为在线支付,正是双方争夺的前沿阵地。

 

交战前线:在线支付
在线上支付领域,老式金融机构正面临着新式电子支付平台的激烈竞争。以贝宝为例,相比正当红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Square和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贝宝的规模更为庞大。2013年,贝宝开始向实体零售商店进军,将火力直接对准Visa、万事达(Mastercard)等信用卡公司和金融机构联盟,以及他们身后价值10万亿美元的实体支付产业。

除了贝宝这样的行业巨头,与银行业务相关的科技初创公司也不断崛起,想在实体支付市场分一杯羹。市场调研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移动支付、在线转账与交易处理服务行业的初创企业以及没有使用主流金融服务的企业共计融资12亿美元,创下5年新高。虽然12亿美元在主流金融市场上可以说不成气候,但硅谷科技企业在消费金融、支付、加密、认证和数据库技术上拥有先天优势,其发展速度和潜力远比一个数字更能让华尔街恐慌。

“谷歌、Facebook和他们的无数同类,凭借更优化的数据分析、更先进的引擎和软件,已经瓦解了纽约的广告和购物中心麦迪逊大街,下一步就是试图瓦解华尔街。”互联网评论家莫罗佐夫说。他认为,这种瓦解势必无法阻挡。“硅谷的科技企业掌握着我们生活的大多数细节,并汇集成一座供他们取用的数据宝库,使他们能够更精准地向大众投放服务。未来他们采集和掌控的资料类型只会越来越多样化。保险和零售银行的功能,没有什么是这些科技企业不能取代的。”

 

取而代之
在传统金融业的广大市场中,科技公司想横插一脚当然不仅仅是线上支付处理。

根据美国国会2012年通过的《初创企业扶助法案》(JOBS Act),年营收不到10亿美元的企业可以秘密提交IPO申请,并且有权在其股票上市销售前3周时才公开管理文件。利用这条新规,去年9月13日,推特突然在其官方账号上宣布,公司已经向监管机构秘密提交了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这让很多投资者感到措手不及。当时有媒体评论称,这只是硅谷修改现行IPO规则、规避投资者监管、在股票市场争取更多利益的一次小小尝试;为了从华尔街手中夺取更多权力,互联网公司和他们的投资人很可能会在今后采取更加激进的手段。

媒体的预言并不算太超前。现行金融市场体系为互联网企业释放了巨大财富,但由华尔街制定的游戏规则也常常让他们倍感挫败。正在与华尔街大亨打口水仗的马克•安德森早就兴致勃勃地谈论过“用软件重塑美国零售银行业”的想法。在最近发布的推特中他又声称,如果有这么一家能颠覆传统金融业的银行,他一定鼎力赞助。因开创“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运动而闻名的硅谷企业家埃里克•莱斯(Eric Ries)则直接建议,硅谷应当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与华尔街直接对抗”的长期证券交易所(Long Term Stock Exchange),在满足监管机构要求的前提下,再增加一些“最短持股期限”之类的规则,以避开华尔街交易体系中的种种陷阱(比如高频交易套利、投机性卖空行为和每季度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帮助飞速成长中的科技公司融集资金。

莱斯的建议得到了很多重量级互联网投资人和高管的赞同。他们认为,想要创立一家具有长期生命力、能够经受多次所有权更迭仍然屹立不倒的公司,这在现行市场体系之下是行不通的,用软件工程师的话说就是“系统存在缺陷(bug)”。硅谷科技企业领导者向来擅长颠覆传统模式、消除效率低下,在辉煌过往的鼓励下,他们很难不被“取代华尔街”的想法诱惑——如果你都能生产自动驾驶汽车了,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更好的股市?科技公司占据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已经司空见惯,乃至硅谷本身也正在一步一步染上华尔街的色彩,为什么不干脆化身新的华尔街呢?

 

战争刚刚开始
对科技公司来说,将华尔街真正赶下金融王座当然不会像说起来那么简单,一不小心甚至可能反被逆火所伤。

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总部位于俄勒冈州的初创公司Simple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自创立之初,Simple就将自己定位为“反银行”金融机构,没有实体营业厅,只有简便易操作的软件。它的结局,是在今年2月被西班牙金融业巨头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BBVA)收购,最终成为它“生前”竭力对抗的传统银行体系的一部分。

而在建立替代性市场方面,早在2004年,谷歌就曾试图启用一套所谓的“荷兰式竞价系统” (Dutch auction system)来进行股票定价和分配。但谷歌对华尔街的这次挑衅不但没有成功,甚至适得其反,导致其上市发行价远远低于事先预期。即便是埃里克•赖斯也认为,虽然建立一个替代性市场在法律上完全可行,问题是真正建成至少需要10年时间,而且前提是有足够的公司和投资人愿意入伙。

对于硅谷的雄心壮志,有人恐慌,也有很多东岸人不以为然。华尔街投资人、高盛早期合伙人比尔•戈汀(Bill Gurtin)很淡定地表示,硅谷不过是三十年前的华尔街。独立投行Evercore Partners公司高级董事爱德华多•梅斯特(Eduardo Mestre)则表示,他承认金融危机以来华尔街发生了许多变化,整个商业模式都出现了问题,导致很多投行处境艰难,对那些创立了这些模式的大公司来说更是如此。但他认为,华尔街的根基还在,为企业募集资金和充当顾问的典型功能并没有消失;只要继续致力于帮助企业发展和交易,美国经济就离不开投行,这也是华尔街永远不会消亡的原因。“现在,整个行业仍然处在自我摸索和转变之中,我相信它将会因此变得更加适应后危机时代的企业需求。”梅斯特说。

一项2014年的最新数据也许可以从侧面为这样的自信加以背书。

《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曾指出,2008年危机之后,无论是在哈佛、耶鲁还是普林斯顿,美国名校顶级人才从金融行业流向科技公司的趋势逐渐加强。但英国商业观察公司(Business Insights)发布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事实未必如此。华尔街目前的薪水确实低于危机之前的最高点,但平均年薪仍然高达30万美元。最近哈佛商学院进入金融行业的毕业生仅基本薪资就达12.5万美元,奖金虽然不比从前,但依然相当丰厚。

与之相比,虽然硅谷的薪酬也很优厚,并且还在不断上涨,但只有技术性岗位的薪水能够与华尔街的程序员和工程师一较高下,商业管理和金融职位的薪酬依然难以与对方匹敌。虽然的确有越来越多东岸金融人才流入西岸,但这主要是因为硅谷的工作岗位更多;华尔街的职位越来越少,但受追捧的程度并不减当年。这只能说明,华尔街作为金融中心对人才的吸引力依然能够轻松碾压硅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冲垮了许多壁垒,硅谷将继续让华尔街闻之变色。” 比尔•戈汀说,“在硅谷人眼中,华尔街也许十分腐朽,但是没有人敢说它的规模和价值已经达到极限、可以触底了。如果他们真的这么认为,只会使这场战争更加漫长。”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