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租车公司回应:“打劫”有理


发布时间:2014-01-26 16:35:13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不久前,一位纽约居民从豪华租车公司Uber那里,叫来一辆车送孩子参加派对,收到账单后却发现金额高达4

在纽约或是其他时髦都市,当红的高级夜店一到营业时间,门口总是站着一两名黑衣大汉,拉着根华丽的红丝绒隔离绳,倨傲地看着那些衣着光鲜的男男女女乖乖排队。这些黑衣大汉和丝绒绳代表着高级夜店的最高原则:只为少数人服务。

豪华车租赁服务从诞生那一秒起,就与夜店门口那根红丝绒隔离绳一样,从来就没打算对所有人开放。2010年6月成立的Uber,硅谷当前最受关注的创业公司之一,用智能手机实现快速招车,用高倍溢价换取优质服务,是它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注定了它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本质。

只不过,想不开的异见者总是存在的。

2013年12月14日,纽约曼哈顿正在遭受恶劣暴风雪的侵袭。这天,美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的妻子、烹饪书作家杰西卡•宋飞(Jessica Seinfeld)在照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上发了张照片,并为之标上“永生不忘”、“打死都没有下一次”、“真的没骗你们”等标签。即便是在流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社交网站,这些标签也有耸人听闻之嫌,尤其是在灾难天气正像哥斯拉一样威胁整座城市的当口。

就是这张照片,为豪华车租赁手机应用Uber招来另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


高峰计价惹的祸

实际上,宋飞女士分享的照片不过是一张415美元的打车费用收据。那天晚上,宋飞先生通过Uber叫了辆车,送孩子们去参加一个犹太男孩儿成人仪式。在一向“打车难”的纽约,又有糟糕天气雪上加霜,一车难求的状况可想而知。而这张账单正是出自Uber备受争议的“高峰计价”(surge-pricing)系统。所谓高峰计价,即随着订车人数上升,车费随之成倍上涨。当晚Uber的价格一路飙涨到了平时的8倍以上。

从商业角度考虑,对Uber来说,一场周六夜暴风雪再完美不过了。纽约本就活跃的夜生活,加上关不住闸的节日派对大爆发,摆在所有外出人士面前的不过是一道多选题:是自己驾车奔赴冰雪覆盖的路面,还是乘坐总是晚点、总是人满为患的地铁?是勇闯暴风雪并坚信自己能打到全纽约仅剩的一辆空车(如果真的还有空车),还是用Uber定一辆豪车到你家门口恭候大驾?

总之就像老生常谈的格言所说:万物皆有价。

虽然Uber的手机应用在处理高峰时段订车请求之前,都会跳出涨价提醒,对宋飞一家自然也不例外,但人们依然乐于指控Uber价格欺诈。宋飞女士贴出账单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积怨已久的用户纷纷在软件评论、推特和邮件中表达对这种操作方式的愤慨。最常见也最直截了当的评语当属“这是在抢劫!”网络舆论似乎一边倒地讨伐起了Uber的趁火打劫。

这并非Uber第一次经历口水风暴。2012年11月,美国刚刚从飓风桑迪的余波中缓过气来,Uber就因为在灾难期间启动高峰计价而陷入舆论围剿。只不过当时的主战场不在社交媒体,而是在硅谷。人们当时就质疑,Uber这套冷冰冰的算法究竟是在平衡供需,还是在漫天要价?


不花钱的名人代言

宋飞事件三周后,Uber新闻发言人公开表示,该应用服务在纽约市场依然需求旺盛,未见丝毫颓势。可以说,从实际效果看,雨雪风暴和口水风暴一起为Uber做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免费广告,而Uber甚至不需要向杰西卡•宋飞支付名人代言费。因为宋飞女士和其他纽约名流声讨Uber的同时,也向粉丝和围观者暴露了自己经常使用Uber的事实。而围观者中不乏本身粉丝众多的重量级人物,比如风险投资人考夫曼(Mo Koyfman)、NBC体育记者米歇尔•比德尔(Michelle Beadle)等等。

总之就像另一句老生常谈的格言所说:曝光皆好事。尤其是考虑到Uber本身的市场定位,宋飞女士的代言广告不但免费,而且属于精准投放。

Uber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和加利特•坎普(Garrett Camp)曾经说过,Uber的灵感就来自他们自己日常通勤的悲催遭遇。他们深知,每个人都想成为那种“手指动一动就能召唤专属司机和高级座驾”的人。正因如此,他们早期的宣传口号就是“每个人的私人司机”。但不管你信不信,Uber的服务从来不打算针对普罗大众。拥有私人司机的人永远是极少数,这也正是Uber服务看起来像一件奢侈品的原因。Uber定位高端市场的原则在它的网站设计上也显露无疑:黑白色调的俊美男女形象,配上“做老大的感觉”“有格调的登场”这样的广告语,信息非常明确:我们可不是你平常使用的那些出租车服务。

越来越“高贵冷艳”

过去的一年中,CEO卡拉尼克逐渐改变了谈论公司的方式。根据他现在的说法,Uber的服务性质“介于生活方式与物流之间”。什么是Uber生活方式呢?看看它为了巩固品牌形象采取的那些营销噱头就知道了。2012年夏天,Uber推出一项收费3000美元的直升机服务,专门用来把客人送到纽约州的顶级富豪区东汉普顿;Uber还是美国橄榄球大联盟球员工会的官方座驾提供商(2014赛季就算是该联盟的菜鸟级球员也能拿到至少42万美元薪水)。

Uber从来没有保证过“人人都消费得起”这种事。它保证的是华丽和便捷,是让普通人甚至有点看不顺眼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看,硅谷出了名的叛逆人物卡拉尼克正是Uber的最佳代言人。有些CEO面对盛怒的消费者总是选择道歉,哪怕错不在自己。卡拉尼克的习惯则是如数奉还。在回复一位消费者对高峰计价系统的抱怨时,他写道:“所以您觉得太贵了?确实很贵。我们也希望不必如此,但如果您确实享受了符合描述的乘车服务,那您必定事先确认了价格,并且有两次确认机会。”这番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才是笨蛋,我不是,你大可以去乘地铁啊。后来卡拉尼克还把这次交锋发到Facebook上,并语带嘲弄的提醒粉丝们“看之前准备好爆米花哦”。

以高利润率为竞争优势

高峰计价其实存在于很多行业,比如加油站和一些热门餐厅。交通运输业更是在售票系统中广泛采取类似计价方式。在某次Facebook更新中,卡拉尼克指出,他圣诞节前夜从旧金山飞往洛杉矶花了660美元,同样的单程机票两周后只需58美元,高峰溢价达到11.3倍。卡拉尼克还一本正经地写道:“快去找FBI、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BBB(美国公司贸易局)和Valleywag(专揭CEO八卦的硅谷网站)举报。”配合着CEO的高姿态,宋飞事件两周后,Uber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Uber将在新年前夜再次启动高峰计价。

事实上,除了市场定位问题,Uber对计价方式的坚持有着更深的原因,因为归根结底,Uber是一家靠算法起家,靠高利润率立命的公司。

首先是Uber独家开发的算法,让公司对用车需求量、车辆配给和定位都有着精确了解。Uber最初采用Google的时间算法来估算车子抵达时间,但是计算出来的时间误差将近3.6倍,用户体验非常糟糕。后来Uber组建了一个混搭团队来开发自己的算法,成员包括火箭专家、计算神经学专家和核物理学家。最后确定的算法相比Google准确度更高,而且数据越多预计越准,保证用户可以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可以说是高峰计价的质量后盾。

其次是高利润率。租车服务有着极高的时间敏感度——市场对时间越是敏感,就越是有利可图。用户打不到车又急需用车时,通常愿意支付更高价格。Uber提供的私家车比普通出租车贵很多,但用户依然稳定增长,说明高价租车存在真实市场需求。而被顾客斥为“乘火打劫”的高峰计价机制进一步提高了Uber的利润率。据称,与Uber合作的纽约司机生意好时每天进账超过500美元,这相当于普通出租车司机一周的收入。

目前Uber的市值已近36亿美元,最近又得到谷歌2.58亿美元注资。不按规矩出牌曾是Uber的名片,利益最大化是它的准则。虽然有人指出,从公司建设的角度看这些不失为可靠的战略,用于定位一个公司的行动和形象却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只要消费者无法割舍对豪华享受的向往,再激烈的声讨也会显得态度暧昧,Uber又怎会轻易放弃自己最大的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