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史上最大回国潮


发布时间:2013-12-05 10:39:12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海归人数越来越多,国内就业形势却同时日益严峻,“史上最大回国潮”叠加“史上最难就业季”,以往海归的耀

11月,上海的气温骤降。和这温度一样,小王曾经的热切期许也一下子泄了气。

小王刚刚从国外某所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但头顶所谓“海归”光环的她,回国后踌躇满志地找了两个多月工作,却发现适合自己的只有那些跟外语沾边的岗位。“按照自己的专业,我应该去媒体工作的,也网投了N份简历,可是连一个面试通知都没接到过。”小王说,自己学的这个专业很大众,会写的基本都能胜任,所以和国内大学同类专业的众多毕业生相比,并不怎么占优势。而那些急切想招海归的一般都是技术类岗位,自己又不适合。

在招聘会现场,焦急万分的她看着各个用人单位前都排起长长的队伍,大家拿着简历低声交流、频频向前探头张望,她也只能无奈地继续挨家挨户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

和小王遭遇同样苦恼的是一大批留学归国人员,且这个队伍正在愈加庞大。

据近日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为历史最高值。而近五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接近改革开放后30年间的3倍。按照近10年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增长率估算,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对于这一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形象地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

海归人数越来越多,国内就业形势却同时日益严峻,2013年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至创新高的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两相叠加,对于像小王这样的诸多海归而言,所要面对的局面无疑更是苦楚。

内外夹逼

近年来,新一轮留学热呈现井喷式增长。出国留学,正从一个过去只有精英阶层才拥有的梦想,变成了众多中国普通家庭列上日程的计划。

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数据显示,2011-2012学年共有764495名外国留学生在美国读书,美国在校留学生人数再创新高,其中,每4个留学生中便有一个来自中国(19万)。

很多留学生的首选自然是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在记者采访的大部分留学生包括准留学生中,他们的回答都是“争取留下来”。但这份美好期待正在遭遇严酷的现实——随着近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就业压力巨大。

一位还在美国读大学的小潘同学告诉记者,“工作基本是非常非常难找的,除非是学CS,也就是计算机科学,干编程的还好,其他都不行。”而准备回国的小柯则表示,国际留学生基本很难在美国找到工作,那些美国公司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往往倾向于招本土的学生,即便留下来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很多也都是去做没什么发展前景的“码农”(靠写软件代码为生,这类职位只能强化从业者在单方面技术领域的技能,学不到新技术。这同时也是部分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人员的一个自嘲的称号)。

国外工作难找逼迫着相当部分留学生只能选择回国,但回国就业的道路同样远非平坦。

大批留学生回国,不仅加剧了国内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使得留学归国人员的起薪下降,有报告显示,目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薪水已与国内“211”大学毕业生持平。

很多留学生就是冲着回国后能够在工作机会、薪酬方面的竞争力比本土大学生更强而去的。“出国留学回来工作,对工资的要求自然会比国内大学生高一点,不然出国干嘛。”一位留学生这样告诉记者,他们学习的成本比国内高出很多,自然要在几年内将成本收回来。

但上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元,67.2%起薪不足6万。77.5%的海归认为薪资水平比其预想的低,其中,38.5%的海归薪资比预想的低很多。

需求的变化也已影响了海归的择业方向。以往,相比国内私营企业和大型国企,外企无论是从语言环境、工作氛围、还是与外籍老板及同事的沟通等方面,更符合海归的口味。但是据蓝皮书中的调查来看,随着中国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资企业求职压力的增加,海归们已经将眼光从外企转移至更加广泛的范畴,私企、国企、大学、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等,都可以看到许多海归的身影。调查数据显示,私企已经成为了海归就职的最大东家,71.2%的海归目前都就职于私企,就职于外企的海归仅有11.3%,还有8%就职于事业单位、大学和科研机构。

一夜间,海归们似乎正从前几年的香馍馍慢慢向普通求职者靠拢。

国内留学生低龄化与质量缩水

海归的“陨落”,不仅与其数量的急剧增长和客观经济环境有关,与近年来留学生质量的日渐缩水、不断低龄化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1-2012学年,中国留学美国的本科生增长率为31%,占中国留美学生的38.4%,留美本科生已经接近赴美读研究生人数的45.6%。而美国国土安全局的统计数字更加精确地指出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在2005-2006学年,中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2012-2013学年,美国私立高中共有23795名中国学生,7年时间增加了365倍。

越来越多的孩子带着梦想和父母的期望漂洋过海,其中甚至不乏幼童的身影,大众化、低龄化成为新一轮留学潮的显著特点。

某企业HR这样评价一些海归:“那些拿着父母的钱去国外学习的小孩子,回来后,在工作中,那种各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付突发事件能力,都很差,招人还是希望个人能力长一点,哪怕学历低一点没关系。当然有些工作是必须要学历的,但是学历和能力也要相对应,光有学历,学的东西不会用,还是等于零。”

为了节约学习成本,有很大一部分海归在国外接受的不过是为期1年的硕士培训班而已,除了外语表达上可能有优势外,学到的其他知识仅仅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毫无学术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不理性出国热让许多高考失败或成绩不理想者试图通过出国留学的迂回策略来提高自己身价。不过,留学不再是提升个人价值的唯一法宝,把留洋文凭当成是升职加薪的“加速器”无疑是另一种投机主义。许多前期知识技能掌握并不充分的国内学生即便通过留学拿到海外学历,也会被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所淘汰。

国外入学标准和教学质量降低

留学生质量缩水,与近年国外学校忙着热火朝天地招生,以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困难也直接相关。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华盛顿大学财务上有个新算法:2012年5800名新生当中18%来自海外,而中国学生就占11%。他们每位学生缴纳28059美元学费,为华盛顿州学生的三倍。校方表示,这种做法可让占新生比率超过四分之一的本州低收入学生得以免费入学。

近年全美许多大学因经费删减,为弥补开支而采取增加招收缴纳全额学费的外国学生,其中并以持有美国债券最多的中国为主要目标。

华盛顿大学入学主任巴格林(Philip A .  Ballinger)调侃称,如果说该校依赖中国学生全额费用以平衡预算,反映了美国对其国债最大持有国中国的依赖,“则此举不失为赚回一些钱的良策。”

对于国外不断扩招留学生的做法甚至采取“门户采访”政策,以及不断增加的留学费用,使很多家长和孩子怀疑起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设置。更有甚者认为,国外的那些学校就是抓住中国学生家长的留学镀金的心理,从而赚中国人的钱,即使一些名校,也为了赚钱而专门给留学生设置冷门专业。

记者以准备出国留学学生的身份咨询了上海一家留学机构,在听说本人成绩不理想但想进名校时,对方表示,他们机构就是专门帮助留学生冲名校的,并且建议记者申请英语教育、社会工作等专业,因为比较好申请。当被问及这些专业是否专门为留学生设置的时候,对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且最后给出了一句总结:“名校可以申, 但是专业会有限定。”

对于就算学费再高,中国留学生依然蜂拥而至的现象,大学容易形成一种定见:中国学生什么价钱都肯出,没有讨价还价之必要。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家庭集体吃亏,让人想赚多少赚多少。

这种部分国外大学只为赚钱,部分出国留学生只为镀金的现象也最终成为海归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水土不服

此外,国内企业对于海归需求从初期的热烈到理性回归,海归所学专业和国内需求的错位,以及海归在本土的适应性等,都是海归求职难的重要因素。

一个HR说得很狠:“现在回来的留学生,大多是国内高考没过,只是去国外镀个金而已。海归现在回来的,不少是没能成就学业的人,还有就是专业没选对的人,他们也是被筛选下来的,在国内也不一定能派得上用场。”

随后她举了个例子,一次面试三个从英国回来的姑娘,无论从气质形象来看,都很优秀,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回答是当时专业没选对。

经济管理类专业一直是中国学生的热门首选专业,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学习,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选择相关专业入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业对外资的不断开放和发展,更使得去欧美等发达国家读MBA和金融、会计等专业成为了中国留学生“淘金”炙手可热的选择。据此次对海归从事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金融业仍旧以21%高居榜首。

那么是否金融毕业的海归就会相对占优势呢?

国内某投资公司理财部副经理解先生告诉记者,首先,海归也得看学校,就他身边的例子来说,多数学校也一般,和大家起步差不多。其次,海归在本土金融行业的适应性有一定问题。以往,大家都认同海归具有英语方面的优势,但是解先生认为,国内的金融行业对英语的要求并没有达到相当的或完全的和国际完全接轨的程度,本土的学生,一般如果学校稍好,英语6级总是有的,听说读写大问题没有,最多可能是流利程度上没有那么好,在操作或是交流上则没有太大影响。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反驳。某猎头公司人员就认为,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的西方模式在外企会有很大的帮助,他们比起国内大学生更注重效率,现在一个企业是很难给刚入职的人去慢慢成长的。

海归的就业竞争力,不是仅仅体现在入职初期,3-5年后他们独特的竞争力才会迅速发力,薪资水平、发展前景明显好过国内毕业生。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以往海归的耀眼光环已慢慢抹去。海外学习经历固然是宝贵财富,但是单纯为了文凭或是将来的好工作高收入而去留学,恐怕在面临未来越加激烈的竞争和企业们更加理性的选择时,会令那些不怎么“硬气”的海归们失望。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