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暗中玩转世界


发布时间:2013-10-12 10:30:33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按照阴谋论惯常的逻辑,世界上重大事件的发生,是由某些跨国精英组织暗中操纵的结果。这些权力精英神秘莫测,深藏不露,却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主宰着这个星球的走向格局。
   
近来,埃及时局风云突变,美国开打叙利亚箭在弦上,美联储退出QE时点临近,世事纷扰,扑朔迷离,这样的当口,为阴谋论大行其道提供了温床。
  
 现代阴谋论源自西方,可比较而言,西方社会倒未必真认为权力精英有撒豆成兵的能耐,虽然他们确信世上存在精英组织这回事。欧美国家凡事以法制为圭臬,那里是真正人情冷漠的地方,靠走私下门路打通关节去办事,常会弄巧成拙,落得尴尬境地。
   
奥巴马只要敢冒险,最终可以下令动武叙利亚,但此前他不得不受制于国会两院的投票表决,在外部还有联合国安理会和诸多国际法的约束。英国政府首脑历来行事自由度较小,卡梅伦一心想对奥哥示好,可苦苦舌战一天,到头来还是被议会否决了打击巴沙尔政权的提案。
   
相反,中国是个彻头彻尾的熟人社会,从上到下被巨大的无形关系网罩得严严实实,历朝历代更对密室政治情有独钟。无论官员升迁,还是平头百姓读书上学、求医问诊,如若没有打点上司,忘了相托熟人,疏于红包开路,往往一事无成。
   
看看最近披露的一系列包括薄熙来、刘志军等在内的大案要案,其中的官场如同恶臭翻滚的酱缸,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肆无忌惮,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竟有先在酒楼会所私密小圈子里达成买卖,再装模作样向外公布的。
   
正是在这种行为模式的长期熏染下,社会上总是弥漫着浓浓的阴谋论氛围。这些年来,围绕货币战争、转基因食品、金融危机等大事件,出版了无数鼓吹阴谋论的畅销书,人们街谈巷议,津津乐道,足见国人多么偏好阴谋论,又是何等热衷于用阴谋论来解释时局的变化。

 “世界影子政府”

 世上被阴谋论缠身的组织不在少数,最典型的莫过于彼尔德伯格集团。
   
这家声名显赫,到明年将问世一个甲子的精英俱乐部,数十年间一直游走在重要的国际事务中,却又云遮雾罩,让人看不清其真面目,这就使得任何与该集团有关的出版物都引人注目。
   
《欧美权力精英:他们如何达成共识并影响世界》,单看题目,没人会把这本书与彼尔德伯格集团联系起来,但这确是研究彼尔德伯格集团的最新成果,而且是由一位瑞典专家和两位英国教授跨国合作的产物。
  
 想象中,书应该很好读,实际上放在我面前的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论著。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评论说:“这本书巧妙地探索了一个跨国精英组织,将这个令人好奇的过程以理论的方式娓娓道来,而且还将其与当今欧洲、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政策问题联系在一起。”理论有点枯燥,娓娓道来也算不上,可既然是全方位探讨跨国精英组织,那种全球化的视野和深入的开掘,还是让人触及了一个未知的领域。
  
 在外界看来,彼尔德伯格集团之所以具有浓重的阴谋色彩,得归因于它1954年在荷兰奥斯特贝克的彼尔德伯格旅馆诞生至今,从未向世人展现过自己的真实面目。
   
人们只知道,集团由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的父亲伯恩哈德亲王发起组建,大约120名成员均为欧美政要、工商巨头和著名的金融精英及国际学者。集团会员主要为欧洲人,会员资格不能申请,须由集团内部的一个“指导委员会”推荐,也不接受亚洲人、非洲人和拉丁美洲人加入。39名常设委员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包括25名欧洲人和14名美国人。
  
 彼尔德伯格集团每年五六月间在西欧或北美举行一次为期数天的年会,会议驻地安保严密,高度警戒,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报道,与会者也从不向外界透露会议达成何种共识,致使人们对其活动狐疑重重,仅能根据传闻猜测大腕们在会上说些什么,这就使集团有了“谋求控制世界的资本主义秘密社团”的雅号,甚至被冠以“世界影子政府”这一耸人听闻的名头。

 非正式组织风起云涌

那么,以彼尔德伯格集团为代表的精英组织,究竟是阴谋俱乐部还是世界进步的推动者?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纠缠于媒体捕风捉影的八卦新闻,也不能就事论事满足于形而下的感性描述,这也是我们在《欧美权力精英》一书中,找不到任何网络传闻的主要原因。而力求以全球化的视角,从经济政治发展的新趋势中,寻找精英组织的由来和成长轨迹,成为该书与众不同的地方。
   
作者认为,世界性监管机构的缺乏、跨国实体的出现、全球资本的流动、科技和通讯的进步,以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协作的作用,在对国际关系的传统认识提出挑战的同时,构成了催生精英组织的深刻背景。
   
一方面,全球治理活动愈加强调跨国合作;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快促成了无国界经济活动。全新的潮流不仅使以商业活动为主的跨国公司应运而生,也使跨国精英为主体的跨国政治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因素的时代,跨国企业与政策组织的融合势不可挡,各国对非正式组织在协调地区冲突和贸易摩擦的依赖性达到了空前程度。
   
尤其在北美和西欧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关系,使得跨越大西洋两岸的公开或私下的频繁交流从未停止过。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脱颖而出,其初衷正是为了增进北约集团内部和欧美成员国之间的了解,后来的国际商会、三边委员会、世界经济论坛、世界企业永续发展委员会等诸多跨国政策论坛的风起云涌,同样是顺应大势的结果。
   
当许多人还沉浸在陈腐的阴谋论偏见中自得其乐时,《欧美权力精英》的作者已然摆脱了老套的纠缠,赋予精英组织崭新的诠释,由此凸显了该书的学术价值,面世以来受到无数好评,也算实至名归。

重要决定都在非正式讨论后做出

根据上面的论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欧美权力精英》一书的主题,或许称之为“非正式组织在当代政治中的作用”比较合适。
   
非正式组织属于民间机构,较之政府组织具有独立性强、自由度大的优势。目前,世界上有成百上千个跨国政策集团、协会、智库、俱乐部、论坛、讨论会等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组织,活跃在各国之间,扮演着超国家游说团体的重要角色。
   
全球化的浪潮下,商业利益与政治利益相辅相成,而非正式精英组织别具一格的说辞能力,可以为政治与经济互通共赢创造条件。依据欧美国家几乎所有的立法决策都受到非正式组织影响这一事实,作者甚至断言,精英政策组织实际上就是政府决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引用一位西方政治评论员的言论强调指出,“有些最严肃、最重要的决定都是在经过非正式讨论后才做出的”。在正式接触中,彼此之间可能充满敌意和冷漠,非正式的沟通效果却往往出人意料的好。结论是:“倘若没有非官方交流,人们将会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即便我们的经验有限,对于这样的表达,多少也感同身受。只有那些涉世未深的天真人们,才轻信决定历史命运的大事,完全是由公开投票表决搞定的,虽然我们并不认为少数人私底下的交易可以划定世界的未来。
   
不过,由于非正式组织十分在意自身的保密性和排外性,透明程度的缺失,信息的不对称,客观上助长了阴谋论的盛行。
   
“如果不是有重大事情发生,那么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到底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通常每次都是几天)呢?对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和LeCerele这样的组织而言,它们为什么要想方设法避讳公众的目光呢?对此,有哪些可能的解释呢?是不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正在策划某种形式的阴谋?”
   
三位作者带着这样的好奇,采访了一些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重要成员,终于触摸到了这一组织最隐秘的深部,呈现了全书饶有兴味的场景。

世界一直被精英统治着
 
说是采访,可囿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严格的限制,那些当事人对要害问题大多吞吞吐吐,闪烁其词,然而细读全书,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有趣事情。
   
最让人惊异的是,每次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年会从不产生任何成果,也就是说,会议从不决定什么。这显然与阴谋论眼里暗中玩转世界的彼尔德伯格大相径庭。
   
“这里并没有共识形成议程,更多的只是一个信息分享活动”,是扩张人脉、积累朋友、增进理解的好地方。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会员都否认组织中存在微妙的偏见动员或隐蔽的顺从机制,认为决策是理性选择的产物,而不是精英组织个人交际的结果。

可是,“如果你不公开什么结果,人们就会认为你在故意隐瞒。”为了防止外界胡乱臆测,确保媒体保持缄默以及与会者不参与任何媒体活动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与会者毫无约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始终与媒体保持距离。
   
谨慎和保密原则对精英组织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合格的人品与职业操守准则,任何时候,走漏风声等于背弃组织的信任。因为俱乐部“是一个私人组织,来到这里并在宴会上说悄悄话的那些人的秘密理应得到尊重。”这种自律的行为规范,使彼尔德伯格永远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
   
没有人可以通过金钱、权力,或其他关系打通前往彼尔德伯格会议的道路,尽管有很多公司曾经尝试。能受邀参加彼尔德伯格会议的人少之又少,所有参与者中只有半数能参加一次,有幸再次光临的凤毛麟角。而组织越是精挑细选,资深会员就越不想离开,精英队伍也就越稳定。
   
精英活动充满贵族色彩。富有教养、学识渊博、举止高贵被认为是成员必备的素质,当然,相对于专业知识、影响力、知名度,彼尔德伯格人更看重智慧和思想。每次年会后按惯例公布的长长与会成员名单中,出现的都是那些声名显赫又才智超群的人物也验证了这一点。显然,不管承认不承认,潜意识里,他们坚信“这个世界一直都被精英们统治着”。
   
还可以例举一些其他的,但仅仅以上几点,已足以让我们见识彼尔德伯格集团内部不同凡响的运作规则。一个自称为“小型、有弹性、非正式且非公开”,从不“就世界的未来达成任何协议”的国际论坛,能够成为如作者所说的“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全球网络”,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恒久的定力。
   
不消说,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彼尔德伯格集团这样的精英组织还颇感陌生,就像我们对《欧美权力精英》一书论述的内容感到生疏一样。我想,这显然与中国社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分不开。
   
中国经济正在加快融入世界,但中国人对重大国际事务的参与度尚难与之匹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基本还停留在自我状态,对五花八门的国际组织活动知之更少。这也是我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