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银行理财调查:暗藏机关知多少


发布时间:2013-08-02 15:02:11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中资银行的宣传单内容极其简单,而外资银行的产品说明书充斥着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图表。

6月20日,“钱荒”突如其来,各大银行流动性紧张。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纷纷顺势大涨,平日里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般在4%-5%,猛然间突破6%甚至7%。

假设有10万元的闲钱,如果以活期形式存放在银行,月收益仅29.17元,但如果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以6%的年化收益率计算,1个月能赚500元。两者相差17倍以上。一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成了唐僧肉。

但近几个月来,其违约事件不断被曝。据《中国经贸聚集》记者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1月的华夏银行“飞单”风波后,几乎每月都有相关事件被踢爆,用户损失最高达500多万元。

经调查后,本刊记者发现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机关重重,谁是真正的银行人员?推荐的理财产品是否真正的银行理财产品?这些都在考验投资者的火眼金睛。理财产品说明书更是一道门槛。中资银行的产品说明书信息简单,鲜少涉及资金用途;外资银行则恰恰相反,字里行间充斥着晦涩难懂的金融用语。

且不论复杂的挂钩型和杠杆型的理财产品,仅最简单的固定利率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也常常忽略一些细节,例如管理费。殊不知,这一项有时甚至可以夺走一半收益。

以“理财”之名行卖“保险”之实

“像我这样比较谨慎的年轻人都上当了,更别提那些老人家了。”广州的周小姐向本刊记者讲述了她的受骗经历,“今年4月,家里有事需要钱急用,想把去年购买的理财产品提前赎回,却发现原来那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而是保险公司的保险!”

一年前,周小姐陪同先生去广发银行的一家支行存钱。营业大厅里,一位身穿制服的营销人员向他们推荐:“如果手边有比较多的闲钱,可以买理财产品。”她的身旁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理财产品名称和收益情况。

其中一款理财产品需要每年存款5.49万元,连续存5年,从第三年起将有6000元收益以及每年递增的投资分红。比起存款的利息,收益颇高。动了心的周小姐不忘咨询:“如果我要提前赎回怎么办?”“这是理财产品,相当于这笔钱只是暂时冻结在户头里。如果要提前赎回,那么提前10天申请就能取出来。”

随后,她在营销人员的指导下,填写了一张包括个人信息、签名的单子。“从现在起,有10天的犹豫期,10天后我会将合同寄给你。”

听完这番话,周小姐虽然觉得有些蹊跷,但并没有多想。

十余天后,周小姐收到了合同,却发现这款产品是保险——工银安盛人寿金品全方位两全保险(分红型)。翻开长达二三十页的合同,订在一起的还有当时附有自己签名单子的印件,心中浮现出不祥的预感,但“我是在银行里签的合同,周围银行的保安、其他银行工作人员看到了事情的经过也没有劝阻,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

一年后,周小姐需要提前赎回。此时才发现,那个营销人员并不是广发银行的工作人员,购买的这款产品也的确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银行人员称:“本行和保险公司是合作关系,银行仅提供场所代销,没有很大的干预权。这种情况下,客户想要全额赎回,只能与保险公司协商。”

保险公司的答复让周小姐非常不满:该款产品属于消费型产品,如果存满5年后全额取出需七八年。如果现在就提前取出的话,则需要支付40%的手续费。“当初存了五万五,一年后只剩三万多了。可是当时她明明就说无条件支取。”

一周后,周小姐再次致电保险公司,“换了个负责人,告诉我5年期满全额取出需要看投资收益情况,并没有确定的期限。这就意味着,如果我按照合同存满五年,这笔将近30万元的资金也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

“现在,我就当花钱买教训了。”周小姐苦笑道:“我也咨询过律师,他说这官司没得打。现在,那个营销人员矢口否认,也没法指望那些听到整个销售经过的银行人员站出来指明真相,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的无辜,甚至那份白纸黑字的合同上还有我的签名,我真是百口莫辩。”

慧眼明辨产品属性

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多年的李先生向理财“小白”提醒:“银行营业厅里常常会有一些穿着酷似银行制服的人员,但他们绝对不是银行工作员工,向你兜售的所谓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也基本都是保险产品,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要搭理,否则,事后发现受骗也回天乏术。”

本刊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银行,发现很多投资者在选购产品时,对产品的属性并不清楚。目前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自己运作的理财产品;一种是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李先生介绍道:“前者有保本和不保本两类,年化收益率一般在4%-6%,到期兑现本利;后者的预期收益率虽然更高,但风险也更大,出现亏损是很正常的。”像华夏银行“飞单”风波,则是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借银行的名义和平台私售第三方理财产品。

如何辨别哪款是银行正规销售的理财产品?哪款又是违规的“私单”产品?某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朱先生支招:“首先要看合同上是否有银行公章。如果是由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在客户签署的产品协议书里,肯定会提及银行名字。产品投资方和银行也都会在上面签名盖章。”

另外,由银行代销的正规理财产品的宣传资料上,一般会显示代销机构的具体名称。不过,银行对代销产品并没有监管责任,所以在看到产品说明书上注明产品是由某某银行监管,有“此
地无银三百两”之嫌,需要进一步了解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解读产品说明书

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客户并不会细看说明书,只是匆匆看一下预期最高收益率和投资期限,便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招商证券银行业研究员罗毅表示,投资者应该主动研究产品,包括它的投资去向、担保公司、信用问题等,不仅要关注静态的信息,还要关注资产变化时的动态信息。

其实,要真正理解甚至研究理财产品,普通投资者着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中资银行的宣传单内容极其简单,而外资银行的产品说明书充斥着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图表。

“我不明白太复杂的理财产品,就挑选固定收益保本型的。”王小姐告诉记者,“有时候销售人员推荐说按照往年情况产品都能做到保本,自己要留心说明书究竟有没有‘保本’二字,不能完全听信。”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保本型产品都是“有条件保本”,例外的条件包括因为投资者提前全额赎回导致产品提前终止。多数银行会在产品说明书上用小字注明:超出银行保障范围的本金损失
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至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设置和资金投资配比,几乎所有的中资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上都没有披露具体的比例。理财经理朱先生表示,他也只了解资金投向的部分配比,这就造成了风险评级表述上的混乱。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坦言:“不同银行对理财产品有不同的风险评级,因此,在这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评级,到了另一家银行可能并不适用。”

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产品说明书非常详细,其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普遍比中资银行的高,不过,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风险也更多。产品多是挂钩股票、汇率和指数等结构性产品,投资标的价值受市场等多种要素影响。尽管说明书上对产品收益率和挂钩标的之间的关系表述很详尽,但是少有能搞懂它的普通投资者。

有过多年理财经验的侯小姐,面对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也被银行销售人员忽悠了一把。

两年前,她在武汉东亚银行的销售人员推荐下购买了“牛熊双盈系列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上标明:本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为1,适合所有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级别的有投资经验及无投资经验客户。“因为之前的几次投资,我完全信赖银行的销售人员。”

在迟迟未获收益后,她才发现,牛熊双赢的收益虽然高达7.5%外加7%的潜在收益,但这需要和四个标的挂钩,只有这四个标的达到交易日波动幅度、观察组、观察日等几项指标的要求,投资者才能在投资期间每天获得年收益7%的潜在收益。“如果我知道是那么高的条件下,绝对不会投资这款产品的。她向我介绍的时候,说是和其中一个标的挂钩即可。”

事实上,即使是保本投资产品,如果其挂钩标的很多,也往往不会达到说明书中称述的预期收益率。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获得较高收益其实很难。“挂钩标的多造成同时满足条件的概率急剧下降。”

如今,当初信誓旦旦承诺高收益的银行销售人员不知所踪,侯小姐只能联合其他被坑的客户,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