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钱中鸿之死


发布时间:2013-07-03 16:44:40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由于老龄化的来临,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老伴去世的失偶老人、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本应享

去年7月初,上海虹口区场中路忠烈小区20号居民楼内,总有一股奇怪的腐臭味弥漫。然而,居委和居民多方查找却未找到原因。

而在11月,住在该居民楼3楼的独居男子钱中鸿的尸体在家中被发现,邻居们才恍然大悟,臭味竟是尸体腐烂时散发。照此推算,钱中鸿从死亡到被发现竟然长达4个多月。
 
近年来,有关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的新闻屡见报端。今年5月14日,郑州50多岁独居的刘老汉在家中躺椅上去世,被发现时全身发紫;5月17日,兰州一独居老人家中离世多日无人知,蛆虫爬出才被发现。如此事件,不一而足。

独居老人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由“旅游财富网”主办的2013国际旅游财富峰会上,上海银康老年公寓院长汪晓鸣表示,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已经不是个例,这也说明了独居老人作为弱势群体缺乏社会保障体系。

作为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特殊群落,这类人群的生存现状理应引起社会更多的人去关注,社会、社区、邻居,以及亲属如何关爱独居老人应值得深思。

无妻无子,喜欢独来独往
  
记者了解到,钱中鸿的父母均已不在,唯一的亲人只有两个哥哥。11月2日,其中一个哥哥因多次打他家电话无人接听,且其手机也关机便上门查看,结果多次敲门无人应答,预感到情况不妙。11月3日上午,两个哥哥相约再次来敲门,随后便到居委会报警。在两名民警陪同下,两个哥哥叫来锁匠强行撬开房门。结果门刚打开一条缝,便有一股腐臭味道飘出。

据曾进入现场的邻居介绍,“尸体躺在厨房间里,已经高度腐烂,只剩骷髅和一堆白骨,死亡时间已经很久。”邻居们推测,钱中鸿的死亡时间很可能就是7月初楼内弥漫臭味的时候,因为此后再没有邻居看到过钱中鸿。

在同一小区内的张奶奶回忆,钱中鸿51岁,无妻无子,因为长得比较瘦小,身高只有1.6米左右,小区邻居都喜欢叫他“小钱”。

除了瘦小,邻居对他的另一个印象便是喜欢独来独往,平时也不多跟邻居交往,喜欢喝点小酒。这么多年,邻居极少看到有人来拜访他,更不见他带过什么朋友来家里打牌或聚餐,“他回家时也习惯低着头,见面不太喜欢打招呼”,楼组长庞阿姨说,“有时在楼道门口碰到,叫他一声,他才会点点头。”

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钱中鸿搬到这个小区有十来年了。第一次见到钱中鸿,是搬来后做户籍登记,“他只写了自己的户籍地、联系方式,也没多说什么话”。

去年六月底七月初时,钱中鸿曾主动来过一次居委会,询问有没有适合他的工作。“当时是一个女的陪他过来的,我们后来才听说,是他原单位的同事。”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事后才得知,因为以前的工厂效益不好,钱中鸿买断了工龄,待业在家。

死亡4个月才被发现

去年7月,随着天气越来越热,钱中鸿所在的居民楼楼道里曾持续弥漫着一股恶臭。他隔壁邻居龚先生家,一度被邻居怀疑是臭源,因为他养的一只吉娃娃宠物狗死了。邻居怀疑龚先生把狗的尸体埋到了绿化带里。但怀疑很快被排除,龚先生证实自己把宠物狗的尸体埋到了一处很远的荒地。

接着,居委会也排除是浇花肥料带来的恶臭,还疏通了下水道。楼组长和一些邻居甚至还围着大楼检查绿化树上是否挂有发臭的塑料袋。随着这些工作的展开,臭味也渐渐消散了,居民此后没再纠结此事。

居委会在查找臭源时,也曾敲过钱中鸿家的房门,但没人回应。燃气公司抄表时,敲门不应,有时也会询问邻居龚先生。“我实在想不出他去哪了,以为他要么是找到工作出差了,要么就是去旅游了。”

11月2日,龚先生听到一阵连续的敲门声,敲门的是钱中鸿的二哥。“对方当时告诉我,小钱不见了,联系不到他,打手机发现已经停机了。”当时,钱中鸿的二哥曾回忆说,四个多月前还在网上和钱中鸿联络过,此后,就联系不上他了。

想起钱中鸿家的信箱已经塞满了电费、电话费等单据,龚先生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建议小钱的二哥向居委会求助,打开房门,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状况。11月3日,钱中鸿的二哥与大哥再度来到小区,到居委会报警求助。

民警赶到后,找来锁匠开门。龚先生说,门打开的一瞬间,那股异臭再度扑面而来,不祥的感觉更强烈了。客厅里的冰箱上积满了灰,灯也关着。在厨房门口,龚先生看到了一具腐烂见骨的尸体。“他脚上还穿着拖鞋……”

11月3日傍晚,钱中鸿的遗体被殡葬车运离,他的两个哥哥一言不发。随后,钱中鸿的房间进行了一次消毒,彻底清除异味。

为何老人死在家中那么久才被发现?一名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居委会经常为老人们组织各种活动,老人们自愿参与;有时也会专门上门去看望独居老人,但因为事情多,人手少,不可能面面俱到。

此外,居委会专门为65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安排了结对服务,会定期上门或通过电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但钱中鸿刚50岁出头,并不属于结对范围,平时也没听说他身体不好,所以大家都没往那方面想。

“独居老人是社会大问题,单单依靠居委会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该工作人员说。

亲人要常回家看看

钱中鸿意外去世的消息,让小区居民受到不小的触动,不少居民见面打招呼的频率明显比以前提高,还有居民会提醒,再忙也要记得经常给家人和朋友打个电话。尤其是对独居的老人,更应该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小区里,独居老人很多,大多是儿女成年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搬离出去,只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有的老伴去世,只剩下一个老人在空荡的房间里生活;还有的终生未婚,无儿无女,一人孤单终老,即使有亲戚朋友,也很难常常见面。

其中,儿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占了90%,很多做儿女的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小家庭需要照顾,工作又繁忙,很少能常回家看看独居的父母;有的孩子关心老人的生活,也只是拼命赚钱给老人买房子住,买保健品吃,但却很少抽出时间回去陪老人说说话,听老人讲讲以前的故事,说说自己的工作生活。

膝下一儿一女的张奶奶告诉记者,他们知道孩子为自己的事业而忙碌,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们也不愿意成为儿女的负担,虽然不期望儿女做到天天来看望,忙里抽闲一月来看一次她就很满足了。

即使是老人如此小的心愿,儿女们也很难做到,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阻挡了回家看父母的脚步。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咨询公司的管理顾问,平时工作非常忙,经常加班到很晚,甚至双休日也要工作,再加上平时小家庭有个什么事,回去陪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能记得半个月打个电话就已经很不错了。

“每次买些营养品去妈妈家,她总是叫我们不要浪费钱,说她不缺啥。但是只要我们回家,老人总是开开心心张罗着一桌饭菜,笑得合不拢嘴。” 张先生提及独居的年迈的母亲,心里充满了愧疚,“其实在老人对物质需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他们需要的是感情寄托。以后不管多忙多累,都争取能常回家看看。”

他告诉记者,老人总是亲自张罗一桌菜,也曾提议去饭店吃饭,但老人认为在家吃才有团圆的感觉,总是亲力亲为。为了一顿饭,从早上忙到中午,生怕咸了淡了的饭菜不合口。他坦言,每每看到这,心里都酸溜溜的,父母为儿女操劳一辈子,到老了还要为孩子操心,他们却没法在身边尽孝道,想想都感觉惭愧!
 
对于外地来沪的打工者来说,为老人尽孝更是少之又少。来自江苏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半年前他和妻子来上海打工,家中只留下80多岁的老母亲,为了节省来回的路费,只能过年回家一次和母亲团聚,“可想而知老人在家中是多么孤独,有个头痛脑热的毛病也只能自己吃点药解决,去医院更是奢侈的事情。”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由于现代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远离家乡,去异地工作,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独居老人日益增多。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年青人对自己父母不是十分关心,一位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有些年轻人喜欢啃老,买房买车总想依靠父母,认为这是父母理所应当的,其实不然,父母将你们抚养成人,自己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年轻人啃老也就算了,但是他们一年看望父母的次数甚至不到一次,这就实在太不孝顺了。“父母是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亲人,晚年的时候尤其寂寞,这时候特别需要子女关心。”

左邻右舍应互相帮助

对于钱中鸿的悲剧,不少居民将原因归结为人情的淡漠。“远亲不如近邻”,这一句多少年来被人熟知的话却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讽刺。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相见不相识,可谓是如今邻里关系的恰当注解。尤其是独居老人,碰到点需要帮忙的事都不知道该去找谁。

现代人住进了新楼房,原来熟悉的邻里之间嘘寒问暖的少了许多,甚至不知道楼上、楼下、对门住的是什么人。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鸽笼”里经营自己的生活 ,忽视了邻里之间的互动。

60多岁的江苏人张阿姨告诉记者,她两个月前来上海和女儿女婿同住,重点照顾刚上小学的外孙,负责上学放学的接送工作,但不到一个月就吵着要回老家。她说,邻居一个都不认识,每天送小孩上学后,做完家务就是看电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里太大了,到哪都不熟悉。在老家,出门会有邻居和我打招呼;在这里,家家都关着门,你不去喊别人,没有人会理你。”

有次买菜回家不小心扭伤了脚,一瘸一拐,又拎着好几袋东西,特别希望有人帮一下,可小区里来来往往的邻居没有一个停下来帮忙的。但她并也不怪人家,都不认识嘛,凭什么要帮你?

记者也采访了不少年轻人。他们告诉记者,如果休息在家,他们大部分时候会选择在家中上网,与家人进行交流,一般很少会到邻居家去串门。此外,很多人认为,主动和邻居打招呼显得没面子、对陌生邻居有防备心理、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也使现在的年轻人“懒得”和邻居进行交流。

但也有80后回忆,他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住在大学的宿舍楼里,周围的邻居都是父母的同事,彼此之间走动得很多。现在自己结婚后住进了商品房,层层的防盗门、防盗窗在防范小偷的同时,也把邻居之间的关切阻挡在外了。

一项调查显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调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由于装修、噪音、出租房屋、养狗等因素,邻里关系还出现了急剧恶化的状况。

但对于独居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却不得不借助于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南方某报载:某社区一独居老人与邻居约定暗号,如果每天都有一盆花放在他家的阳台上,就说明他安全;如果哪一天他没有把花盆端到阳台上没有花,就说明他出事了。有一天,邻居没有见到花,赶紧想办法打开他家的门,果然,他突发疾病,卧倒在床。

虹口区70多岁的梁阿姨早年丧子,老伴又去世得早,独自一人生活在一室一厅的老房子里,靠着微薄的养老金生活。对门邻居一家的帮助让她心存感激,平时节假日邀请老人一起就餐,有了什么好吃的也记得给老人送一碗,专门给老人买了手机,教给她怎么使用,一有问题就打电话向邻居求助。“我失去了亲人,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多亏了他们,才让我的晚年生活不那么孤单寂寞。”

社区要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老龄化的来临,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老伴去世的失偶老人、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形单影只地一个人生活,成为独居老人。

生病了,没人送他们去医院;身体不舒服,喝口水都没人倒;天冷了也没人帮他们充热水袋。独居老人生活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社区护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刘宇建议,社区作为居民的联系组织,在对独居老人的照顾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应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关照为主的横向关照模式,比如为独居老人配备联系电话,安装警铃之类的求助工具,并为独居老人建立登记制度,将老人的病史等相关资料登记在案。

同时,可以参照“结对帮困”,由社区内或者社会上的志愿者和独居老人结成对子,定期上门关心帮助老人,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个关注独居老人的体制和网络,保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

目前,社区对于独居老人提供的服务还不够,同时现代城市社区的人际交往减少,人情来往松散,这更加剧了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在很大程度上独居老人属于被遗忘和疏漏的部分。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独居老人还需要精神抚慰。哪怕是有个人聊聊天,对他们来说,都是最大的安慰。”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独居老人长久不跟人接触,性格变得孤僻。社区一定要关注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被社会遗弃。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