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同性恋拯救婚姻


发布时间:2013-07-03 15:26:01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传统婚姻“男女不平等” 陷入困境

美国人正在不断推迟结婚的年龄: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资料,美国男性初次结婚的年龄中间数是28岁(1950年是23岁),而女性的这一年龄是26岁(1950年是20岁)。伴随婚姻的推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用负担责任和抚养子女的同居生活,而空前数量的人则宁愿过单身生活。当然,大多数美国人仍然会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选择结婚,但不幸的是,即使结婚的大多还是以离婚告终。(虽然美国的离婚率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高峰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大多数欧洲国家。)按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学家苏珊·比安奇的说法,这造就了一个不稳定的“找啊找啊找伴侣”的不稳定关系,这种身心上和情感上的不断受挫,导致人们干脆完全放弃了结婚。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当婚姻本身濒临危机的时候,同性恋婚姻却成为当今时代民权运动的主流。然而,同性恋婚姻的反对者认为,允许同性伴侣结婚将进一步破坏婚姻存在的基础。在这些反对者看来,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需要母亲和父亲的共同照料,而且最好有血缘关系,结婚的本质目的是促使异性夫妇生育。而同性恋夫妇行使不了以上这些功能,允许他们合法结婚会动摇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乔治指出,这种思维隐含的信念是:父亲和母亲的结合是“永久和排他性的”。这种观念认为,婚姻是一种刚性的制度安排,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养育子女和约束成人的行为,与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快乐无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批评同性恋婚姻的人担心,允许同性婚姻会割断生育和婚姻之间的联系,破坏一夫一妻养育子女的传统。

对此,同性婚姻的倡导者辩称,愿意结婚的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都忠于维持家庭的幸福,而且,同性结婚的一大动力就是为了收养小孩,所以,允许同性婚姻并不会削弱现有的婚姻制度。

实际上,如果一定要说允许同性婚姻会影响到现有的婚姻制度,这种影响并不是削弱,而是促进传统婚姻变得更好。首先第一点,围绕同性婚姻的公众关注可能会唤醒异性恋对婚姻的兴趣。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则是:通过提供一种新的婚姻模式——两个人更平等地生活在一起,同性婚姻为传统婚姻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传统婚姻在许多方面依旧不能完全脱离旧的观念和习惯。许多异性恋男女在步入婚姻的同时脑子里还是一些陈旧的偏见和刻板的角色定位,这些都为婚后的不平等留下了隐患。

当然有人会说,异性婚姻也在改进,变得更加平等。男人不太可能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他们更容易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和料理家务。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而不是背负照顾小孩和家务的全部责任。

然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家比安奇指出,现代社会的“平等主义”非常难以实现。虽然男人承担比过去更多的家务,但女人仍然要每周抽出32小时来料理家务、照顾孩子、购物和其他与家庭有关的琐事,相比之下,男人在这方面付出的时间只有每周21小时。此外,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供支配,前者是每周31小时,后者是25小时。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贝齐·史蒂文森指出,家庭妇女的幸福感水平呈下降趋势,而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男女婚姻中挥之不去的不平等:女性在处理家务方面的负担变得如此沉重,导致很多妻子在婚后选择辞职,没有辞职的则仍在绝望中挣扎。

而婚姻后的男人也好不到哪去,有60%的婚后男性表示受到工作和家庭冲突的困扰,而只有47%的婚后女性表示为此担扰。此外,男性还要面对很多不公平的角色期待:有67%的美国人认为男性在结婚前必须要具备养家糊口的能力。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景气,结构转型导致大部分制造业工作流失,美国男性在经济方面的能力已大不如前,从前工薪阶层尚能过上体面生活,现在的工薪阶层连养活自己都困难。从前因为傻乎乎的喜欢一个人而结婚的日子一去不返,普通人的收入水平难以支撑一个家庭,婚姻对于异性恋群体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优越身份的象征。

同性恋家庭树立榜样

与异性恋夫妇不同,同性配偶无法按照性别来分配他们的劳动。从性生活到吵架,从养育子女到日常琐事,他们必须不偏不倚地安排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假设谁应该做什么。反观异性恋婚姻,妻子通常要照顾孩子、准备晚饭、半夜起床喂奶、周末还要购物。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同性伴侣为所有夫妇提供了一个典范。

华盛顿大学教授施瓦兹和她的同事布隆斯腾发现,比起异性恋夫妇,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伴侣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更加公平,更尊重对方。有趣的是,女同性恋者在“平均主义”这个问题上最为较真,有些女同家庭把钱放在罐子里,每花一分钱都要分得一清二楚。施瓦茨说:“换成是我,会被逼疯的”。许多异性家庭的小两口也会明算账,但女同们把这种作法推向了极端。而男同性恋家庭比异性恋夫妇更愿意分担家务的责任。有意思的是,许多男同性恋有过异性婚姻,当记者问他们是否曾帮助自己的前妻做家务时,他们通常会说没有。

克里斯·卡斯特刚和他的同性伴侣拜伦·巴特利特在缅因州注册结婚,他告诉记者,他和他的“丈夫”,都曾和女性结婚。在克里斯的第一次婚姻中,他就有这样的角色假定,认为家务事都应该由妻子承担。现在“嫁给了”一个男人,他表示现在必须要共同分担家庭生活的压力。巴特利特说:“我们没有成见,谁都要为这个家平等地付出,不管任何事情,我们都会共同来面对”。

《儿童发展》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报道,研究人员走访了同性和异性恋家庭,在地毯上散落一些玩具,邀请调查对象来以他们喜欢的任何方式玩玩具。调查结果显示,同性伴侣更有可能和孩子在那里一起玩,而异性夫妇则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妈妈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游戏,而爸爸则是自顾自地在那里拼接机器人。就算有异性夫妇共同参与孩子的游戏,男女之间兴趣取向的不同也让他们在选择玩具上发生分歧,爸爸通常希望孩子玩更男性化的玩具,妈妈则更倾向带孩子玩“芭比娃娃”,最后不仅不能增进亲子关系,反而会增加家庭矛盾。与此对比,同性恋伴侣则宽容平等许多,同性爸爸和妈妈们彼此交流往往更加有默契,充满温暖和育儿的乐趣。

在所有这些调查对象中,异性恋家庭中的女性在养育后代的问题上牢骚满腹,她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示需要丈夫的更多帮助。

同性婚姻拯救传统婚姻

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市的史蒂夫·格林和他的妻子埃伦·罗翰刚刚结婚(他们是传统婚姻),他说自己是第三次结婚了,之前对结婚几乎已经持绝望的态度,但同性恋婚姻让他又看到了曙光,又重新找回对婚姻的信心。他说:“现在,大家又开始讨论关心婚姻这件事了”。

来自华盛顿特区的罗伯特·哈迪斯牧师说,他在主持同性恋婚礼的过程中,有很多到场的异性恋者对他说自己十分感动,他们又找回了爱情的浪漫感觉,没有外在附加条件限制,就是简单纯粹的喜欢一个人。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也发现到这一现象,并将其归结为“社会传染效应”——幸福感是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传播的,人们通过大众媒体和网络的传播了解到同性婚姻和同性伴侣之间幸福平等的生活,这种幸福感会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促进人们反思传统婚姻并促进其变得更好。

在同性婚姻方面先行一步的北欧国家的经验佐证了这一点,这些国家早在十多年前就允许同性结婚,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异性恋也更愿意结婚。比如,从允许同性婚姻以来,丹麦的异性恋结婚率上升了10.7%,挪威上升了12.7%,瑞典则上升了28.8%,此外,这三个国家的离婚率也明显下降。

虽然同性婚姻现在还是个新事物,但日积月累,人们会发现同性婚姻和异性婚姻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历史证明,婚姻本身就是不断进化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性婚姻会对婚姻的存续和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