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自贸区新红利


发布时间:2013-06-05 14:01:44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随着自贸区这一缺口的打开,中国新一轮开放程度更大的贸易窗口已经渐渐打开。

5月14日有消息称,上海自由贸易区项目已获国家层面原则性批准。近期,上海各部门正紧锣密鼓地为自贸区做配套调研与方案制订,其中涉及海关、税务、银行、土地、工商等多个职能部门,而上海自贸区具体方案有望于5月底6月初完成并上报国务院,今年下半年将正式挂牌运营。

据悉,这个内地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将包括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三个区块,以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

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有关专家表示,上海自贸区的获批是上海的又一项重大政策红利,更多贸易活动和高端服务业将聚集到上海,对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尽快完成非常重要。更关键的是,其还将为自贸区和区域经济的互动提供一种新的经验,为深化改革带来一系列的示范效应。

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

所谓自由贸易区,通常有两个概念,一是指国家内部某种类似自由港的经济特区,二是指国家(地区)之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结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组织形式。

上海自贸区是以一国之内的自由贸易(园)区形式出现,对特定区域采取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相比国内目前的各类保税区,自贸区意味着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

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强永昌教授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介绍说,自贸区和保税区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功能上:保税区只能对区内货物进行仓储、中转、展示及做简单处理比如包装,但不包括加工制造,出口加工区才能从事加工制造,而自贸区涵盖了这两者的所有功能,此外,类似海南那样的离岛免税,在自贸区内还可以享受购物的免关税优惠。

另有观点称,从本质上看,中国眼下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贸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曾分析,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监管理念,要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理念;二是贸易的开放度,现有的贸易壁垒、配额限制会更为宽松;三是政策的开放度,最主要的是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都将更加开放并具有国际竞争力。

内地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区

上海申请自贸区由来已久。2009年11月,上海综合保税区成立,统一管理2005年12月启用的洋山保税港区、1990年6月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外高桥保税区(含2004年4月设立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及2010年9月成立的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范围约28平方公里。上海综合保税区被定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国际金融中心的新突破点。同期,上海低调提出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并隐晦地表述为“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2011年,上海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提交了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的申请。2013年1月1日,上海在《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中,首次提出要在上海“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园区”。

今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外高桥保税区,并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李克强的这一表态,似乎已让上海在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上先拔头筹。但事实上,全国多地近年来都在积极争取建立自贸区,包括重庆两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此外,深圳前海也在打造自贸区功能。

今年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规划中最大亮点就是提出,条件成熟时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贸易园区。这也是此前唯一有国家层面批复明确提出将适时建立自贸区,并以大量文字进行表述的案例。

而随着上海的后来居上,其无疑将有望崛起为内地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区。

尽管目前上海综合保税区只能算是自贸区的雏形,但经过多年发展和不断探索完善,其已基本具备了向自贸区转型的基础和条件。

一方面,上海综保区在经济功能、经济规模等方面都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贸易便利化环境打造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例如,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功能创新的先行先试。今年3月,宣布推动首批10家企业在综保区启动试点非国内制造和非集团内部的全球维修检测业务,并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此前,外高桥保税区内企业只能从事集团内部的第三方维修。另外,包括创新货物通关模式等。

但要实现向符合国际惯例的自贸区转型,上海综保区还需在海关、检验检疫和外汇政策,在贸易管制上实现接轨,培养离岸特征,并加强税制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未来十年红利

强永昌告诉记者,建设自贸区是上海立足于自身整体发展考量而提出的。目前,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都已有了显著成效,比如在航运方面,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但贸易中心建设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里涉及到上海物流成本比较高的因素。同时,在中国对外贸易格局中,上海还没有达到在功能上能够成为推动外贸发展的核心。需要通过自贸区,将更多贸易活动聚集到上海来。”

他认为,从上海经济转型而言,也需要建设自贸区,推动其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上海极高的商务成本决定了要在这里从事一般的加工制造业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往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转。而这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需要上海具备足够的聚集功能,才能让更多企业将市场部门、研发部门集中到上海来。”

有称,上海自贸区推进节奏也与迪士尼不无关联。据了解,2015年年中,上海迪士尼项目将正式开园运营,与此相配套,落子于外高桥的自贸区有望同期启动高端奢侈品免税消费中心。

专家均表示,上海自贸区将对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有极大促进作用,对离岸金融和航运服务也有极大推动作用。

在《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拿到的一份今年2月海通证券的分析报告中,海通证券房地产行业高级分析师涂力磊认为,未来,上海自贸区将把“在岸与离岸”、“物流与结算”和“外贸与内贸”逐一统筹起来,从外汇管理、货物入出区监管、税收政策、贸易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

随着贸易限制的取消,自贸区内外的物资流通速度将加快,这将增强企业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的信心,弥补自贸区依赖的港口能力的不足,扩大自贸区对经济腹地的辐射范围。自贸区内企业数量和质量将提高,便捷的绿色通关将使得自贸区的进出口总额上升,并进一步吸引投资、推动自贸区产业升级,如向研发类和总部型转变。

从成本上看,关税降低或取消将直接降低流通成本,这对厂商和消费者都有益。随着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必将推动自贸区的航运物流业发展。

此外,对土地市场同样利好:园区内物业类型将升级为容积率和价值更高的研发办公楼和商业楼宇等;区内消费者的增加也有助于商品房的销售。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此前亦表示,自由贸易园区如果获批,将使上海突破目前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

潘英丽还认为,自贸区的推进将使得海上保险等海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这将使得上海获得更多的制度红利。”

“自贸区对上海未来十年发展意义极其重大,是最大的政策利好。它不是简单的免税消费和土地升值问题,而是上海将真正成为东北亚贸易和物流枢纽的契机和平台。较保税区更开放的贸易政策、金融政策,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园区,吸引更多贸易发生在园区,吸引更多产业人口和消费聚集在园区。辐射范围更跨越园区,惠及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上海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某高层人士表示。

新一轮改革开放窗口

复旦大学强永昌教授还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建立自贸区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项内容,是进出口贸易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个试点。其将为优化进出口管理提供借鉴,为自贸区和区域经济的互动提供新的经验。“利用自贸区这种更为高级的自由贸易活动包括加工制造的功能,将为推动上海乃至华东和全国在进行产业发展和升级方面,作出一个示范性效应。

不过,相比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的典型自由港香港,上海规划中的自贸区仅有28平方公里,能容纳的企业也将有限(未来不排除注册在区内的企业也能享受相应优惠政策),能够发挥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也或相当有限。“最理想的方案其实是将整个浦东都划为自贸区,利用相对开阔的物理空间以及现有完整的社会体系架构,就能将香港的很多经验移植过来。”强永昌流露了些许遗憾。

而在外界看来,随着自贸区这一缺口的打开,中国新一轮开放程度更大的贸易窗口已经渐渐打开。在上海自贸区获批之前,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就已获批,探索建立舟山自贸区的提法被列入日程。北京作为华北地区资本集散地,也不排除在北京或北京周边区域设立自贸区的可能性。未来几年,华北、华东、华南(前海)或将有更多城市推出自贸区,将呈现自贸区的多地试点格局。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