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发泡餐具解禁之争


发布时间:2013-06-05 13:37:59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不管是制定发泡餐盒的产品标准还是回收体系,重在监管,使得生产厂家规模化,生产渠道正规化。如果对产业链

2013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并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发泡塑料餐具生产将解禁。

一时间舆论哗然,各方质疑声不断。发泡塑料餐具究竟是“有毒”还是“无毒”?重回市场后如何控制原材料质量,会不会带来又一次“白色污染”?有无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有效的行业监管和回收利用制度?

回溯到问题的起源,1986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开始在我国铁路上使用,但由于在90年代造成大量“白色污染”,便在铁路、航运客船和旅游船上禁止使用;到1999年1月,原国家经贸委发文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2013年5月1日 发泡塑料餐具正式解禁,重回市场,至今已有14年。

缘何解禁
“白色污染”和高温使用不当易产生有毒物质,是发泡餐具14年前被禁的主要原因。而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解释了解禁的5大原因:发泡塑料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使用;可节约石油资源;随手丢弃垃圾的行为已大幅减少,废弃物回收体系逐步建立。

对此,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发泡餐具当时被禁的这两个主要问题,即使解禁后也依然存在。如果回收体制不建立,发泡餐具会重新成为污染源,甚至有加剧的可能。同时,如不给消费者进行科学普及,也照样会出现高温加热等不当使用的现象,不是解禁就能解决的。

反观市场上,即使发泡餐具在明令禁止使用期间,依然有很多食品店在使用,尤其是居民区的小摊点。记者看到路片的爆鱼店、炒面铺等依旧在用发泡餐盒装食物,当被问及发泡餐盒已经禁止使用为何还在用时,摊点老板告诉记者,他们对这些规定并不是很了解,而且在这一条街上使用发泡餐盒的店面不在少数。当被问到为何不使用非发泡餐盒?“发泡餐盒便宜,小本买卖不值得用高档餐盒,价格上划不来”。店家告诉记者。

为何发泡餐具屡禁不止?“这说明市场对发泡餐具还是有巨大的需求,禁不了,不如解禁,然后严加监管。”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星翼告诉记者,中国有庞大的小吃市场,打的就是方便、价格便宜的招牌,若使用非发泡的塑料高档餐盒,本身就增加了成本,不会被小吃市场认可的。

据记者了解,发泡餐盒比用非发泡餐盒价格低廉得多。有关媒体报道,相关业内人士已核算出不同材料餐具成本。目前市场上销售一个聚丙烯餐盒(英文简称PP)价格在4角钱以上;而一个以聚苯乙烯为主要原料的发泡餐盒,原料成本仅7分钱,加上水、电、人工等其他成本,一个正规原料加工出来的发泡餐盒售价大概在一毛二分钱。

因此,即使明令禁止,发泡餐盒凭借着低廉的成本依然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仍有100多家企业在明里暗里继续生产着发泡餐具,每年大约有150亿只的销售量。以最低1分钱利润推算,每年发泡餐具将给生产企业至少带来1.5亿的巨额利润。无疑,这巨大的利润蛋糕使得近百家地下发泡生产企业14年来一直进行偷摸生产、偷摸销售。

此外,董金狮表示,实际市场中发泡餐具大多是7~8分钱,而且都在盈利。就此,董金狮认为唯一的理由就是企业使用的原料根本不是食品级的聚苯乙烯原料,而是毫无安全性可言的废料,而且目前我国对发泡餐具的检测标准《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是无法将废塑料检测出来的,因此很多企业就明目张胆地使用外购废料进行生产。

巨大的回收成本
据记者调查,现在使用发泡餐具的多是一些小吃店、烧烤店、早点摊,而在大中型餐馆一般都不会用发泡餐具,因为产品档次不高。

在一些早点铺,记者注意到,他们给顾客装早点的多是超薄塑料袋和白色发泡餐盒。“最主要的是,这种餐盒价格便宜”,一家早点摊摊主说,他们使用的发泡餐盒多是有人直接送货上门,打个电话就行。

据了解,聚苯乙烯的特性是不耐热,超过一定温度会发生变形并释放出有害的低分子物质。因此发泡餐具不能放入微波炉加热,不能放入蒸屉中加热,不能盛装炒菜、热汤等食物。

“发泡餐具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使用,如果严格按照要求正确使用,也不会影响健康。” 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告诉记者。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路边小店却将其用来盛放刚出锅炒饭、炒面、馒头、麻辣烫等滚烫的食物,这就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

不仅如此,大量发泡塑料餐具使用之后如何回收处理,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最终是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还是厂家出钱、或是国家来买单?

拾荒者是否会拣拾呢?记者专门询问垃圾回收者,他们表示发泡餐盒不在他们的回收之列,一是,他们捡了不知道该卖给谁,发泡餐盒几乎没有人收;二是,这些餐盒需要很多的储存空间安放;三是,即使有人要,也不值钱,得不偿失;四是,发泡餐盒饭、菜混合一起,增加了回收的难度。从这几个方面也可以看得出,发泡餐盒很难被回收。

金培华告诉记者,“即使发泡餐具解禁,我们也不提倡使用,还是希望餐饮业更多使用环保型的可回收的非发泡餐盒,虽然价格上要比发泡餐盒贵一两倍,但更利于今后的回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垃圾回收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在没有人愿意分拣发泡餐盒的情况下,将其从垃圾中分拣出来花费的人力、财力都很大。此外,发泡餐具回收还面临体积大难仓储、运输费用高、含油多不易清洗、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回收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白色污染”或将再次上演,最终公众利益将受损。

从专业角度来讲,若需要重新启动发泡塑料餐具回收工程,其成本则要大得多,董金狮表示,发泡餐具包括分拣清洗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废水处理成本等在内,摊至每个餐具需要六分钱成本,而这部分钱由谁来承担?“企业肯定不愿意承担,其餐具成本本身就几分钱,如果将这六分钱摊入企业,每年将总共投入9亿元来进行回收处理,企业将无利可图。”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英俊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目前在回收发泡塑料餐具技术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可以利用“非溶剂型热介质消泡减容技术”将回收后的餐具进行消泡回收,大大减少发泡塑料餐盒占地面积,方便运输。但刘英俊又表示,这套消泡设备需要十几万,如果投入企业生产可能会更高。

企业、市民仍在观望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指出,全国生产非发泡塑料餐具并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有1400家。而发泡餐盒14年来尽管被禁,但国内一直在生产、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87家,近半数集中在广东一带,此外还有一些无名无姓无照的小作坊,总数可能有100家左右。

目前,发泡餐具的市场非常混乱,戴星翼解释到,一是,生产厂家规模太小,很多个体户使用回收的废弃的塑料颗粒物,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二是,流通渠道混乱,从生产、批发、零售,再到饭店、消费者,缺乏有效的监管。该如何控制监管?“要实行优胜劣汰机制,淘汰那些规模小的厂家,保留几家大型的正规的生产企业,同时,严格控制流通过程,让小作坊无机可乘。” 戴星翼说。

那么发泡餐盒的解禁,是否会让更多企业加入?对此,很多企业表示,现在具体政策还没出来,不会轻易生产,要再看看市场形势如何,再做决定。

生产非发泡PP塑料餐具的北京某大型塑料公司总经理林先生认为,发泡餐具肯定会对非发泡餐具的销售产生冲击,不过虽然发泡用的原料比非发泡餐具少很多,但体积大、占地大,运输成本相应提高,回收费用也大,且属于高危险行业,对防火要求很高,综合成本并不比非发泡餐具低,“即便国家政策允许生产了,也并不打算引进发泡餐具生产线,进入发泡餐盒行业。”

而上海一家曾生产一次性发泡餐具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发泡餐具问题虽多,但也有优点,比如生产透明餐盒一个需要20多克原料,而发泡餐盒只需四五克,节约资源且价格也便宜。

“应该让消费者根据需要来选择,比如要装点米饭,就可以用发泡餐具,要装热的肉菜,或者想带回家在微波炉加热的,就选非发泡餐具。”这位负责人说,发泡餐具在日本、欧美等很多国家都正常生产使用。而是否重新生产,他表示项目不着急上马,要等相关具体政策出台后再做考虑。

对于塑料餐具的解禁,民众又是怎么看待的呢?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有6位直接称即使解禁,今后还是不会使用发泡餐盒,因为觉得不安全、不环保、不卫生;有3位市民认为只要使用正确,不会有太大问题,今后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1位市民表示对发泡餐盒解禁的情况并不了解。

但有一点,这10位市民都觉得,发泡餐具即使解禁了,也应有一个强有力的回收制度,否则街上的白色垃圾只会越来越多。

“我平时买早点都自带可微波炉加热饭盒,尽量少用发泡餐盒,即使使用,也是用保鲜袋装食物再放在发泡餐盒里。当时听说发泡餐盒又可以广而用之了,就觉得很惊讶,不是说这东西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嘛。”市民王小姐向记者询问。

另一位王先生希望,餐馆最好还是能免费提供那种质量更好的、可加热的透明餐盒。若用发泡餐盒把剩饭菜打包,仅装盛一下,带回家还得再用其他碗来加热,不仅很麻烦,而且也是一种浪费。

制定国标,确立回收机制是必要之举
由于一次性发泡餐具原属于淘汰类产品,因此国家一直没有具体的产品标准。换句话来说,目前市场上的发泡餐具很有可能来自没有正规手续的“黑作坊”。

“如果非要说与发泡餐具相关,那只有一些比较笼统的国家标准。”一名质监专家介绍,发泡餐具的原料为聚苯乙烯树脂,目前我国针对食品包装中的聚苯乙烯制品,曾经出台相关卫生标准。因此,发泡餐具至少应满足《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及《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要求。不过这位专家同时补充说,餐具等属于工艺产品,应该有针对性较强的标准规范。依照目前的这些规范看,还不足以对发泡餐具的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安全监管。

针对这几项食品包装文件,董金狮表示,“这些只是大的标准范围。”他解释说,发泡餐具的加工制作以及添加剂的使用,都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目前并没有针对生产企业的准入制度,“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偷偷摸摸生产,在生产中偷工减料,难以确保质量。”

他还介绍,目前很多企业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通过申请非发泡餐具的营业执照,实际生产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发泡餐具。而这种企业目前全国有上百家左右。他坦言,如果参照目前的非发泡餐具准入标准,这些企业“几乎都不合格”。

另外,有效的回收机制是解决发泡塑料餐具“白色污染”的重中之重。此前力挺发泡餐具解禁的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除了产品本身性价比高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本身并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加强回收管理和再利用才是消除白色污染的根本。

但此前发泡餐具之所以被列入淘汰目录,原因之一就是回收机制不成熟,但到现在,这个问题仍没有解决。有专家表示,发泡餐具原材料属于高分子,与可降解餐具不同,它们不能通过堆肥和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只能通过焚烧,如果焚烧,会释放一定量有毒有害气体;

“目前,发泡餐具并没有质量和安全的标准。如果没有完善的回收体系和处理工艺,那么‘白色污染’还会重现。”戴星翼称。

很多业内专家和一次性餐盒企业都认为,应尽快建立包括发泡餐具、非发泡餐具在内的塑料回收体系,同时可参考国际通行的“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由管理部门向发泡餐具厂家按标准收取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利用的经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

戴星翼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0年,上海就开始运作被称为“3分钱工程”的发泡餐具管理回收体系。在政府主导下,由餐具生产者承担回收和处理发泡餐具的责任。具体的措施是生产企业每生产1个发泡餐具,就要支付3分钱,用于补贴回收、执法、处理等方面的成本。政策涵盖所有希望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上海市场销售的发泡餐具生产企业。

在“3分钱工程”推出后,上海的发泡餐具年回收量逐步提升,并于2005年、2006年达到了两亿多个的最高峰。这种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令上海的发泡餐具生产、消费和回收进入良性循环。

然而,随着发泡餐具在全国各地禁而不止,大量产品开始通过非法渠道进入上海。这些产品不受“3分钱工程”的约束,甚至还掺杂了劣质餐盒,因而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同样一个餐盒,非法产品只卖6分钱,而正规的产品则要卖到8分钱。因此,正规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产量降低。在这样的形势下,原本的6家正规生产企业有3家开始转型,另外3家也渐渐不再缴纳“3分钱”,回收体系难以为继。

“不管是制定发泡餐盒的产品标准还是回收体系,重在监管,使得生产厂家规模化,生产渠道正规化。如果对产业链监管不力,制定再好的标准和体系都是空谈。”戴星翼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