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学医成“不归路”


发布时间:2013-03-04 15:37:12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那些工作没有医学背景的都可以做,走这些路感觉侮辱自己学了那么多年。”

“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八年制,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已经奔三,轮转1年后上海的各大医院早已人才济济。为了这份事业,没有积蓄,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老婆,没有孩子,呆在哪个城市还是未知数。”上海一所知名高校的医学生小王言语中透着困惑和茫然。

“选了医科就是骑虎难下的悲哀。”另一名受访医学生小许直言:绝不会在中国当医生,但还是喜欢这个职业的,打算考美国的行医执照,现在正在准备出国考试。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透露,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

“学医又苦又累,比一般专业念得更久,从白色巨塔出来踌躇满志准备治病救人之时,却发现自己一脚迈入了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罪孽之地,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报考医学院了。”从业二十多年的陈医生语气坚决表示,他也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

《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在整理一份不完全“袭医”事件资料时发现,近年来该类案件愈演愈烈,有些是医患之间症结未解,有些则是医生无辜受害,甚至有的医生遇难时正在为其他患者诊治。医生已经成为了“高危”行业,他们常常自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青春耗尽悔无尽

医学生的课业繁重是出了名的。早上8点,从宿舍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饭后午休半小时;下午2点做实验,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五六个钟头以上;不做实验的时候到图书馆看书,晚10点图书馆闭馆,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假期总是远比其他学生短。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小王耸了耸,语气平淡地说道,“前不久搬寝室,仅仅教科书叠起来就比人都高。这算不上什么,都习惯了。”他现在大六,在上海一所三甲医院里实习,每值一个24小时班有40元收入,“这还是涨价后的价格。我的研究生阶段不享受国家补贴,每年要交跟本科一样的学费6500元。”

谈起未来,他面露迷茫,“我当然想在上海的好医院里工作,按照政策要先轮转1年。轮转后,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留在好医院里工作。我是家中独子,还要结婚、生子、买房、赡养老人。当然,前提是我没有被某个莫名其妙的医患纠纷缠身而失业,也没有被某个无理取闹的家属打折了胳膊腿。这就是我要面对的未来。”

谈起当初高考填写志愿,小王苦笑道,“因为我妈是医生,我觉得干这个挺有意义的,当年我妈说我以后会后悔的,果然……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不会再学医。而且,我会劝说周围的人,如果不是特别热爱,就不要学医。”

“我们科室里还没有一个下一代直接继承父母衣钵的。”供职于上海某三甲医院胸外科的副主任医师陈医生说道,“医生的孩子不学医,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同样是接受多年医学教育与实践的医生,家中环境有医学背景的那位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或者特殊事件时候,处理起来更加出色。但如今,想想未来一二十年后,有谁来给我们看病都成问题。”

尴尬的三年住院医师轮转制

小王提到的轮转政策就是2010年起上海推出的三年住院医师轮转制,所有希望留在上海医院工作的应届医学毕业生,将接受为期1-3年(博士1年,硕士2年,本科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后再找工作。“轮转期间,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各种福利。”曾有医学生感叹,“我将来当了主治、主任,有机会就会收红包。”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曾在开学典礼上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医学生所说的。

中午12点,“理论上”的午休时间,本刊记者在上海一家医院住院部看到,安静的休息室里却弥漫着紧张的忙碌感,3台电脑4位医生轮流使用,其中3个是正值轮转的住院医师,她们分秒必争地敲打着键盘,为病人们做病历——入院记录、手术记录、病程记录、验单、出院记录……

“尽管每种记录都有一定的模板格式,但一天里面,大概要花费2/3的时间做这些文字工作。不过,我也理解,这些工作的确有必要,对病人的身体负责,也是医院职责的表现。”李医生一边盯着电脑快速地制作病历,一边告诉记者,每天大多精力都耗在文字工作上,多少有些失落。还经常因各种考试而劳累,每个科室都有出科考试,还有季度考、年考等等。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归属感。因为培训之后还要找工作,心里很不踏实。

“医学生的学生周期就已经很长了,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已经工作、结婚了,可我们还在学生阶段。”言语中的无奈引起同伴们的共鸣。假设18岁入校,即便是8年本硕博连读,毕业时已经26岁了,再加上1年轮转,当上能养家糊口的主治医师已将近而立之年了。更不用说从5年本科开始念起的医学生,念到博士要11年,外加1年轮转,正式入职就30开外了。

在休息室的墙上,贴着几张密密麻麻的值班表,每个医生在1周内都有一两天的值班日。夜间值班的时候,虽说医生可以在休息室里睡觉,但往往被病人折腾得难以入睡。“11点半,23床加药;凌晨1点,31床肚子不适;2点,27床头疼;3点半,37床加药;5点,32床心跳过快……一整夜都没有休息好,转眼天就亮了,过两三个钟头又要交班了。”

三甲医院医生忙如陀螺转

陈医生告诉记者,与大多数医生一样,他在看专家门诊时整个半天不喝一口水、不去一趟厕所,一刻不离开诊室,“常常1点钟了还在看诊。病人来一趟不容易,挂上专家号更不容易。”下午1点半上班,要么出专科门诊,要么有文献汇报。

其实,“看病”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更多的时间要用在科研。要晋升,科研必须出成果,发表在越高端的期刊杂志上越有帮助。临床工作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在好医院里立足。周末、假期等闲暇时间还要出外讲学。“上海医疗水平的确比其他地方高很多,传播和交流学术很必要。”

年轻的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更累,经常三四十个小时“连轴转”,把科室都当家了。住院总医师周医生告诉记者,她每隔3—4天就要值一个夜班。“我最长一次连续3天没回家。第一天是因为手术多,结束时已经夜里11点多了,实在没力气回去。第二天值夜班,折腾了一整夜。第三天下班后要做实验……”如果科室没有空闲主治职位,当十几年住院医师也绝不鲜见。这期间没有加班费,有些科室甚至没有调休。而没有住院医师顶上来,经常值夜班的住院总医师也得继续。

周医生叹了口气,“医生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有个同事抢救病人心肺复苏做到椎间盘突出躺了一个多月。”数据显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2012年6月13日,网友蓝枫枫发微博,天津某医院年轻的骨科医师因为劳累过度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时心源性猝死,年仅30岁。5个月后,安徽省立医院骨科医生王姚斐被发现猝死在家里,年仅34岁。“我们自己每天都在为病人诊治疾病,但却留不住自己的健康,这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

社区医院医生相对轻松

在上海一家社区医院工作的高医生工作远没有那么忙碌,“我们不用加班,平时主要是看感冒发烧,普通的摔伤骨折,各种慢性病,做随访工作,那些躺床上的老年人、生了孩子的外地人都要关心的。”

然而,许多医学生不愿供职社区医院,都向往好医院。“好医院就是那些三级甲等医院,非顶级三甲可能没那么难进,可谁愿意去呢?”小王坦言,自己看不起非顶级三甲医院,没有好的病人,没有好的设备,没有好的研究条件,没有好的同事,没有好的上级医生,没有好的与国外交流的机会,同样一个人可能五年后就天差地别了。

毕业于上海一所卫生类高职院校的高医生坦言,非常理解那些读了八年的医学高材生非留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不可的心理。“我没想做顶尖的医生,能为普通老百姓看看寻常的病就好。而且,薪水也比较满意。”

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小沈同样希望能留在上海的三甲医院,“今年大五,年初考研,我们班基本就是全班保研。因为一般好医院的招聘标准都是硕士生以上,博士考不考就看自己找不着得到好工作,或者医院科室有没有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王天佑教授表示,目前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

都想进“安全”科室

小王认为,好的工作就是能从中得到充实、快乐,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获得社会认同感,但是,医生这个职业在部分媒体的错误报道中,在不明真相不辨是非的群众的推动下,几乎成了众矢之的。

“我们的辛勤工作所换来的只是质疑、蔑视、谩骂,我感到寒心。大家都在骂医生的时候,医生不出来反驳是因为太累了,下班回家,难得歇歇,明天还有无穷无尽的患者,需要保存体力,哪有时间和心情整天上网发帖。”小王撇了撇嘴。

“实习的这几个月,耳闻目睹的医患纠纷时常有,虽然大多数情况不是很严重,但心里五味杂陈。碰到有病人很情绪化的指责,尽管会耐下心来解释,但心里还是蛮恼火的。”小王指了指自己的胸卡,上面有个能伸缩的紫色夹子,“用它逗弄过哭得梨花带雨的小女孩,也被叫嚣着要投诉的病人拉扯过。”

他告诉记者,时间长了,也算是找到了些对待不同病人的不同方法,或是威吓或是安抚,也就没有那么发憷了。“可以接受被质疑,可以接受被叫板,毫无例外,我们每个人也都被病人骂过、闹过、嫌弃过。”

小王说,很快就要到选科室的时候,大家都想进好科室。好科室的标准之一就是安全,像眼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事故发生率比较低、能尽量避开医疗纠纷的科室,而要避开‘高风险地带’,像儿科、心外科、血管外科还有急诊科室。

转行需勇气

近日,求职《非你莫属》来了一个叫郑维维的天津女医生,八年制急诊科北医毕业留在人民医院,却上节目转行想当老师。在场的boss们不解、惋惜,主持人甚至在其拿到offer后仍然劝说她继续行医。

想要转行的医学生小许也曾面临过郑维维面对的质疑。“爸妈都是老师,他们认为医生工作稳定收入也还可以,为什么不做?他们对医生没有行业概念,不知道有多苦有多累钱又少,只是觉得放弃这份体面的‘铁饭碗’挺可惜的。”

小许告诉记者,当年填高考志愿的时候对这个行业没有多少了解,家里人说还可以就好。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临床的实践与课本知识也不是一回事。于是,他想要转行。

做医药代表?当公务员?回想自己辛苦的五年学习生涯,小许无法放下。“那些工作没有医学背景的都可以做,走这些路感觉侮辱自己学了那么多年。”去保险公司当咨询师?没有相关经验几乎无人问及。投行那些需要医学背景的咨询工作可遇而不可求。

挣扎良久,小许感到自己仍然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思前想后,他决定换个环境继续干这行——出国做医生。全班一百多人,大概有8、9个在准备出国的,大多选择美国、新加坡,也有人去香港。想要直接考取当地的行医执照,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难,拿到执照后想留在美国的医院行医也很难,“最后能留下十之一二就不错了”。

尽管前路依旧崎岖,但小许坚持要出国学医。“在国内做医生很苦很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收入和付出都是不成正比的。要一点点熬,我觉得我撑不下去了,所以还是趁早为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给学弟学妹们一个善意的提醒,选择学医需要更多的思量,而不是在填高考志愿时的一时冲动。”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