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告别雾霾还需20年?


发布时间:2013-02-05 13:46:31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中国PM2.5污染已进入高发期,亟需一个明确的和积极的达标时间表,公众等不起20年。

2013新年伊始,一场罕见的雾霾和严重污染天气持续侵袭了中国中东部地区。多个城市的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数值创历史新高,北京一些监测点实时浓度高达900微克/立方米以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先期实施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监测亦显示,相当部分城市均出现重度或严重污染。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PM2.5日平均建议值为25微克/立方米。而根据中国2012年最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AQI技术规定,PM2.5日平均值的国家一级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为75毫克/立方米;同时,AQI超过200即被视为重度污染,将显著加剧心肺患者症状,超过300为严重污染,对所有人都是危险的。

在雾霾面前,民众在严重污染中自我调侃,“千里朦胧、万里尘飘”,“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一场有关PM2.5污染造成的公众健康损害和经济负担有多大、其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治理以及何时能治理好的关注和讨论也再度引发。

尽管此次官方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了PM2.5的数据,央视《新闻联播》也罕见以头条新闻连续两天重点关注中东部雾霾,但污染治理却绝非一日之功。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会议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称,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污染爆发罕见却非偶然

1月10日起,浓重的雾霾开始笼罩北京。据媒体报道,12日,北京连续三天空气质量达六级严重污染,当日上午9时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几乎所有区域都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PM2.5指数最高站点为456。随着入夜,多个站点的PM2.5甚至爆表,达到了500的上限。当晚23时,西直门北、南三环、奥体中心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900毫克/立方米,西直门北交通污染监测点最高达993微克/立方米,“系中国有该监测数据以来最高的一次”。

1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500米,街头上不时出现带着医用口罩的行人,有市民表示,“呼吸有一定的困难,总觉得胸闷。比前几日的严寒更难忍受。”

这场雾霾北京并不孤单。从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来看,华北的京津冀,东北三省,中部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东部沿海省市的部分城市,都出现了重度或严重污染,一条深褐色的“污染带”由东北往中部斜向穿越中国大部分地区,其中深褐色点位最密集的在京津冀地区。截至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AQI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当日,达到或接近污染指数500的城市有4个,仍是石家庄、邯郸、保定和北京。

针对此次京津冀地区的PM2.5污染爆发,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解析称,“首先是由于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10日至12日区域冷空气减弱形成了逆温层,京津冀的本地污染不断向近地面累积;此外,期间从西北方向的山西、内蒙等煤工业区还有部分远距离输送,南部河北的重工业区和煤电厂污染也缓慢传输至北京。”

这次大范围、长时间和高浓度的污染虽然罕见,但绝非偶然。

据环保部2011年的统计,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100天以上,空气中PM2.5年平均浓度超过WHO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倍。2011年末关于PM2.5的公众讨论推动了其被纳入国家新标准,2012年各地政府在PM2.5的信息公开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李克强被认为力主推动了对PM2.5数值的监测、公开)。但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污染高发和污染面积日趋扩大的时期。

去年或致8000余人早死

PM2.5污染不仅导致霾天,对公众健康更有致命危害。本刊记者拿到的由绿色和平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2012年12月联合发布的一份名为《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报告指出,PM2.5污染可致心脑系统及呼吸系统损伤,增加患癌风险并引发早死。据测算,2010年,PM2.5污染已造成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市共计7770人死亡,经济损失61.7亿元。其中,北京地区的这两项数值分别为2349人与18.6亿元。

该报告测算,如果2012年PM2.5污染水平没有明显改善,四城市因此造成的早死人数将升至8572人,经济损失达到68亿元。但如果通过污染治理,PM2.5年平均水平下降至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国家一级标准(15微克/立方米)以及WHO标准(10微克/立方米),将收获不菲的公众健康损失削减和经济收益,其中,若达到WHO标准,四城市同年早死人数可减少6962人,降幅达81%,经济收益达55亿元。

这份报告还认为,其统计的由PM2.5污染带来的急性早死人数事实上还只是PM2.5带来的全部公众健康损害的冰山一角。根据多项研究显示,PM2.5暴露对于健康乃至死亡的影响,长期效应远远高于短期效应。

燃煤是PM2.5来源主因

据专家解释,PM2.5的成分比较复杂,包括燃烧过程直接排放的细颗粒(一次PM2.5颗粒),和经由大气污染物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颗粒物(最典型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过反应变成了硫酸盐、硝酸盐)。

近年来,由于燃煤激增带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以及大城市机动车的增加,工业发展带来的VOC(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使得大部分城市群PM2.5中二次颗粒物不断增加。

此前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市的PM2.5来源解析显示,工业与电力都是一次PM2.5、二次PM2.5的主要前体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这主要由于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燃煤造成。此外,交通行业也是氮氧化物、VOC的重要来源。

多项研究表明,城市大气污染加重、区域大气污染恶化均与中国的能源结构过度依赖煤炭有关。虽然中国过去在控制大气污染物,尤其是控制燃煤大气污染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依然跑不过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消耗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2010年末煤炭消耗比2005年增加了44%,占全球煤炭消耗的1/4。虽然通过在电力行业大力推动脱硫改造达到了二氧化硫减排目标,但由于没有同时推进脱硝,氮氧化物排放在“十一五”期间增加了20%,这也意味着即使“十二五”、“十三五”分别实施减排10%的目标,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也要在2020年才能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

数据还显示,“十一五”期间,发电量增加63%,粗钢产量与水泥产量分别增长74%和76%,机动车产量增加220%。五年里每年超过两位数的GDP增长主要依靠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

有评论表示,此次雾霾和严重空气污染给中国的生态环境,“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生态赤字”倒逼经济战略转型已刻不容缓。

达标之路漫漫

在前述报告中,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等人建议,为有效推进PM2.5污染治理,避免公众健康付出更大的代价,首先需开展区域煤炭总量控制。北京、广州等地已经出台“十二五”期间的煤炭总量削减目标,天津、上海以及长三角的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也有了相应的燃煤增加量控制目标,还应在有条件的城市群、区域开展跨行政区的煤炭消费零增长控制甚至削减目标。

其次,立即推动现有燃煤电厂的脱硝改造。并进一步推进对工业燃煤小锅炉的关停与脱硝、脱硫改造。

此外,中国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排污费大大低于企业治理污染物成本,应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并加强监管,大大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同时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污染物总体排放与交易,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大气污染,显然最终离不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据悉,刚于去年12月5日获批并对外发布的环保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要求,全国涉及近14%国土面积的47个城市到2015年前,完成PM2.5下降5%的指标;对于空气污染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城市,必须编制空气污染达标规划。其对燃煤电厂脱硝、工业锅炉关停改造等亦有积极内容。

不过,潘小川也称,5%改善目标的制定是按照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在“十二五”期间增加30%、机动车增加50%的假设来计算的。面对多个城市PM2.5超标数倍、公共健康代价巨大的现实,这样的煤炭增长、机动车增加趋势也意味着未来空气污染达标之路漫漫。

而且,截至至今,在中国过半的PM2.5超标的城市里,外界只看到北京明确提出了PM2.5在2030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治理时间表。

“按照此前颁布的国家规划,中国大部分PM2.5超标城市需要至少20年将空气质量治理到国家二级标准。这意味着下一代人还要继续暴露在高度威胁健康的污染中,而中国的公众等不起20年。政府应拿出更大的决心、在区域范围内控制煤炭消费等主要污染来源,加快治理步伐。”绿色和平周嵘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