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媒体看《新闻周刊》数字化


发布时间:2013-02-05 13:39:48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文字还是一样的文字,风格还是一样的风格,名字也叫《新闻周刊》。对于读者来说,本质的东西没有改变。”

2012年12月26日,《新闻周刊》出版了自己最后一份纸质刊物,以《新闻周刊》纽约老总部大楼为中心的黑白照片占据了整个封面,“LAST PRINT ISSUE”(最后一期印刷版)几个字孤零零地印在中央,其中红色的“PRINT”(印刷)一字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在宣布一个时代的终结——从2013年开始,《新闻周刊》将全面转向数字版,世界上不再会有新的纸质《新闻周刊》。

曾经以深度报道和独到分析闻名的《新闻周刊》成为了其他媒体的报道和分析的对象。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去年10月份《新闻周刊》主编蒂娜•布朗(Tina Brown)宣布《新闻周刊》将停止发行纸质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当颇有些凄凉意味的最后一期纸质版封面发出的时候,这样的讨论达到了一个高峰。

蒂娜•布朗在自己为《新闻周刊》纸质版撰写的“讣文”中写到自己是“以一种苦乐参半的心情来迎接《新闻周刊》的新未来”。这种“苦乐参半”的情绪很快传给了整个媒体界,在有关《新闻周刊》遭遇的讨论中,有的人认为这是《新闻周刊》自己的遭遇,不具有代表性;有的人则认为这是“数字技术消灭纸质媒体的开始”。

自作孽,不可活
“当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每周都会有最新的《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送到我们家。我比较喜欢《新闻周刊》。” 《福布斯》专栏作家John Seignthaler说道,“它看起来很漂亮、时尚,每次都提供一份政治新闻‘开胃菜’,再来一道国际消息‘主菜’,最后是流行文化‘甜点’。这是我一周的享受。”

在John Seignthaler看来,“拿着最后一期《新闻周刊》印刷版,就像握着一位即将离世的老朋友的手,心中的酸楚不言而喻”。

不过,他认为造成《新闻周刊》如今惨状的除了数字技术外,更有《新闻周刊》自己。

“最后一期的主题文章是回顾自罗斯福以来上过《新闻周刊》封面的美国总统以及简•方达、史蒂夫•马丁等文化名流。” Seignthaler说,“看着这些曾经的辉煌,我突然想到,我什么时候开始失去每周阅读《新闻周刊》的乐趣的呢?”

1933年2月17日出版的《新闻周刊》第一期用希特勒和罗斯福的照片做封面,反映纳粹德国的崛起和美国金融大萧条,很快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周刊》成了美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读物,向读者提供从越南战争报道到《终结者》影评等各种文章。

然而自蒂娜•布朗入主以来,《新闻周刊》从以前的深度报道转向了一些博取读者感官刺激的文章,比如引起很大争议的“猜测戴安娜王妃50岁的样子”。

美国作家Del Stone Jr.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我以前总是被《新闻周刊》大篇幅的深度报道所吸引,这是我在其他媒体上看不到的。但是现在的杂志充满了各种琐碎无聊的文章,还有一些我以为只能在《娱乐周刊》上看到的报道。”

风格的转变让《新闻周刊》不再受到欢迎。据统计, 2011年,《新闻周刊》的年发行量为150万份,比2005年降低了50%,而广告页数则下降了80%。

发行量和广告数量的减少导致收入水平的降低,2007-2009年,《新闻周刊》的收益下跌了38%。2010年,华盛顿邮报集团将《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音响大亨西德尼•哈曼(Sidney Harman),同年,《新闻周刊》与蒂娜•布朗创办的Daily Beast新闻网站合并。

这样的转变也不能改变《新闻周刊》的命运,近几年来,《新闻周刊》的年亏损额在4000万美元左右,转向发行成本较低的电子版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新闻周刊》的衰落是由于自身造成的,它不能代表整个出版行业的命运。”《时代周刊》总编理查德•斯特恩格尔(Richard Stengel)表示。“《时代周刊》会继续以印刷版的形势存在,向读者提供他们所喜爱的报道内容。”

灭绝与进化
尽管斯特恩格尔表示纸质媒体的时代不会那么快过去,但他也承认电子出版物的崛起不可阻挡。《新闻周刊》2013年的第一本电子版杂志以会动的深海景色作为封面,配上阐述人类深海探测活动的封面报道,倒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新闻周刊》电子版阅读便捷度上要胜过纸质版一筹。John Seignthaler说:“我很喜欢在iPad上看《新闻周刊》,图片更大、更清晰,文字也更容易阅读,我还可以轻松地翻到我想要的页数。而且定价也和纸质版一样,都是一个月2.99美元,或一年24.99美元。”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造就了数字媒体的兴起。现在,有39%的美国人将网络列为他们最主要的新闻来源。而根据美国发行量统计局的调查,有87%的媒体有适用于iPad的应用,约63%的媒体认为“平板电脑是出版商未来最重要的发型渠道”。

著名电视媒体人迈克尔•罗森布鲁姆(Michael Rosenblum)称之为“纸质媒体大灭绝的开始”。

也许是“灭绝”这个词过于恐怖,罗森布鲁姆的言论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巴诺书店董事长莱昂纳德•里吉奥(Leonard Riggio)认为纸质媒体伴随人类文明几个世纪,不应当以这种方式结束。而美籍日裔农业科普作家大卫•增本(David Masumoto)则表示自己无法从iPad上获取翻书时的乐趣。

“我还是喜欢阅读纸质版的书或杂志,就像我现在都很怀念《新闻周刊》上的黑白照片一样。也许电子刊物是以后发展的趋势,但我还是怀念一本杂志封面所反映出来的简单描述。我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回味一下最后一期纸质版《新闻周刊》。”大卫•增本在《Sacramento Bee》报纸上的专栏写到。

罗森布鲁姆认为那些反对他用“灭绝”来描述纸质媒体命运的人反应有些过激。他套用达尔文主义,说明这是一种进化,一种无纸化的、对人类文明有好处的进化。

“我们的祖先消灭了尼安德特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更早一些,三叶虫、鹦鹉螺和恐龙灭绝后,都会有一种更高级的生物来取代他们,这是自然进化的规律。”罗森布鲁姆说,“现在则是技术进化,这种进化对环境、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都有好处。”

《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Kathleen Parker也是“进化论”的支持者。她写道:“在我看来,《新闻周刊》停止纸质版只不过是一个转变,而非所谓‘纸质媒体消亡’的证据。最后一期纸质版《新闻周刊》只不过标志了它进入了‘来生’——文字还是一样的文字,风格还是一样的风格,名字也叫《新闻周刊》。对于读者来说,本质的东西没有改变。”

“那些为《新闻周刊》纸质版默哀的人并不是反技术论者。”Parker说,“他们只是需要时间适应而已。”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