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影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


发布时间:2013-02-05 13:12:05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如今没看过电影的人、没有电视机的家庭在中国一定是少之又少,因为多年来政府支持送书、送电影下乡,为农民购买家电实行优惠政策等等,为过去看不上电影,没有电视机的贫困地区送上了精神食粮。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享受文化产业的成果就成为一种必需。

自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05年到新中国建立,这是中国电影的拓荒期,虽然还显稚嫩,但已露出蓬勃之态,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风云儿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那个年代的代表作,也成为揭露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奔向着光明的风向标。

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这个时期的电影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阿诗玛》是其代表作。紧跟着的第三阶段是1966到1978年,因为中国的内乱,使中国电影的发展极其缓慢乃至停滞。当中国结束内乱,拨乱反正,中国电影也开始进入发展时期,拍出了像《芙蓉镇》、《开国大典》这样的经典影片。但中国电影真正的繁荣发展还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四阶段。

进入新时期的电影,特别是2002年开始到现在,中国电影不仅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质量也有了突破性进展,还有很多影片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得大奖,而且高票房。比如说《建国大业》达到4.5亿,《唐山大地震》高达6亿。《英雄》不仅在国内创造了2.5亿票房,在北美地区也连续两周居票房榜首,这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破题。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近日发表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报告中说,推动中国影视产业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快速扩张的院线建设将带来巨额票房收入。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均将出现两位数增幅,这对许多传媒和影视公司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报告指出,中产阶层将成为中国电影消费的主力,而中国将实施的收入倍增计划将大大增加中产阶层的数量,影视公司应该充分考虑这部分人对影视节目的需求。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有力打击盗版以及规范网络及新媒体的在线播放,票房会更好。

但是,真正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日日相伴的还不是电影而是电视。中国的电视机虽然普及得较晚,但却很快很广,并且最为百姓所喜爱。几乎每个家庭在能拿得出钱买家用电器时,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概就是购买电视机,现在拥有多台电视机的家庭已经不在少数并且越来越多。除了收看新闻资讯外,最受百姓欢迎的恐怕就是电视剧了。从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开始,中国的电视剧就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起来,《渴望》、《便衣警察》、《编辑部的故事》等等早期电视剧,虽然不那么精良,播出时却能够吸引无数观众。当然,现在的电视剧已与早期不可同日而语,无论从影视技术上还是故事情节上,都可称作蒸蒸日上,一年更比一年好。

中国的电视机产量进入新世纪之后从年产4千多万到过亿台,2012年超过1.5亿台,当然,其中三分之二是用做出口的。伴随着中国成为电视机第一生产大国,中国也成为电视剧的第一生产大国,年产量已超过1.5万集,比之亦为电视剧生产大国的美国的年产8000集,韩国的2000集,那真是有过之无不及了。

尽管制作的电视剧无比繁多,但真正能播出的不过十之一二,当然能产生效益的也不会超过这个比例。能产生影响的呢,比如一年能够让人记得住,茶余饭后能议论议论的每年不会超过两位数,而能走向国际,让外国人也能欣赏的就更加凤毛麟角,有人给出的数字是不到5%。因此,撒切尔夫人说,只出口电视机而不能出口思想的国家不足为惧,对这样的说法我们虽然耿耿于怀,却无力反驳,她不过是说了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大实话,也足可以让我们为此悬梁刺股。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中国都可以堪称大国,但绝非强国,因为我们的影响力还不够。但是今天不强不代表永远不强,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30年前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会成为世界之仲,中国的影视产业也一样,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凭着中国政府的支持以及方方面面的努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强国。
(作者为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